汪倩倩
(江西省贛州市紅旗二校黃屋坪路校區(qū))
一、語言是精靈——讓快樂傳遞
那是在陳金才老師執(zhí)教的《祖父的園子》課上。整個教學過程,教者從三個層面:即“走進小女孩快樂、自由的園子”——“走進花鳥草蟲快樂、自由的園子”——“走進自己心中快樂、自由的園子”,引領孩子們由詞句到整篇文章,入情入境,表演誦讀,感悟品評,想象思考,讓學生、聽者在不知不覺中走進了祖父的園子,體驗那份快樂與自由,品味那份詩意與純真,暢想那份和諧與美好。自始至終,學生都在快樂的園子里流連,與上個世紀的那個“瘋丫頭”一同嬉戲、一同享受、一同品味童年的樂趣,不得不讓人驚嘆教師語言的魅力!
片段一
師:陳老師要帶你們?nèi)ヒ粋€非常有趣的地方(板書課題),請同學們開心地讀、笑瞇瞇地讀、無限神往地讀。賞析:“祖父的園子”一個從字面上看根本毫無情感色彩的偏正短語經(jīng)由老師三個飽含情感濃度的狀語詞組一引領,學生從口到心到形、由內(nèi)而外地被快樂擊中了,對祖父的園子也就自然心馳神往了。
片段二
師:這個小姑娘很調(diào)皮,有時我真想抓她的小手打幾下,請同學們讀課文,幫老師找找打她的理由。賞析:“幫老師找找打她的理由”這個問題的設計,貼近學生心理,所以,一會兒就找到了5處,如此高效,是看似“消極的文字”起了“積極的作用”。
片段三
師:……讀后,我要請你們當花朵,當蜻蜓,當蝴蝶,向大家介紹你的快樂和自由。(學生自由讀課文,邊讀,邊情不自禁地向身邊的同學述說)
追問:課文的題目是《祖父的園子》,作者想表達的是自己在祖父園子里的快樂和自由。但課文為什么又用那么多的筆墨寫植物,寫動物們的快樂和自由?
賞析:教學中師生對“借物抒情,寄情于物”寫作方法的揣摩,進一步深化了對課文的理解,同時也對下面教學中進行“寫”的練筆張本蓄勢,實現(xiàn)了內(nèi)容向形式的延伸,理解向表達的遷移,閱讀與寫作的結合,可謂是“一舉多得”。
片段四
師:請同學們閉上眼睛,一起走進我們心中的園子……(這是一座快樂自由的園子。走進園子,你看到草地、小溪、山坡了嗎?看到樹林、花朵、蜜蜂、蝴蝶、小鳥了嗎?如果有小溪,她一定在唱歌,如果有蝴蝶,她一定在起舞,你感受到它們的快樂和自由了嗎?這是一座只屬于你自己的園子。在園子里,你可以盡情地玩耍,你想做什么,就可以做什么,你是自由的,你是快樂的……)好。睜開眼睛,拿起筆,把你心中的園子寫下來。賞析:從富有個性的想象練筆中,我們聽到了孩子們歡樂的笑聲、自由的呼吸,我們看到了鮮艷的語言花朵、豐碩的智慧之果,我們也感受到孩子們情智的豐滿、人格的健全、精神的成長。
二、語言是神話——促智慧潛能
語文教學的根本任務是發(fā)展學生的語言智能?!赌倪隔[海》是篇神話故事,選自《封神演義》,在薛法根老師的課堂,我們感受到的是執(zhí)教者創(chuàng)設的言語神話——讓孩子們不費氣力就掌握了閱讀的方法,概述、講述與轉(zhuǎn)述的方法,建立了系統(tǒng)的知識體系。
片段一
師:請同學們讀第一自然段,一邊讀一邊畫出你認為重要的詞。(指名學生讀書,直到正確流利為止。)(指導學生讀書并注意關鍵詞)
師:東海龍王父子,怎樣“稱霸一方”“興風作浪”的?出示:他們想( )就( );想( )就( );想( )就( );想( )就( )。(指名學生描述,內(nèi)化語言的含義)
師:這一段講東海龍王父子( )。(指名學生作答)
師:正因為他們胡作非為,所以哪吒決心( )他們,為老百姓出一口氣。賞析:將“稱霸一方”與“興風作浪”以及后文的“胡作非為”聯(lián)成一體,教學過程一氣呵成。對待語言這一材料,在理解的過程中完成了運用,在運用的過程中完成了積累——何愁學生今后不會運用語言材料構建語文大廈呢?
片段二
學習“哪吒鬧海”的部分。
師:哪吒鬧海了,他是怎么鬧得?請同學們畫出文中的動詞。(學生邊讀邊畫)
師:板書:一擺_____便_____(接著分別讓學生概括哪吒是怎么鬧海的)
生:一扔_____便_____(戰(zhàn)夜叉)一抖_____便_____(降三太子)。賞析:在老師的引領下,三年級的孩子表現(xiàn)得那么興奮,那么出色,不僅能從一個長句中找準動詞,還能選用確切的詞語形式概括“鬧?!钡倪^程,實孺子可教矣!
片段三
師:不管這個故事多復雜,我們都可以把它歸納成三句話:為何鬧?如何鬧?鬧何如?(讓學生練習概述故事)以后我們講一個故事,就用三句話概括,板書起因—經(jīng)過—結果,這樣就能把故事講得(栩栩如生)。
師:我們一般講故事給誰聽?為什么?講故事,給你一個詞——講述(板書),就是把一句話講成三句話,剛才概述是把三句話講成一句話。“夜叉從水底鉆出來,只見……”誰能把它說成三句話。
生:練習講述。(講得繪聲繪色,使人如臨其境)賞析:三年級的教學,段落是重點。三年級的孩子,如何指導他們復述敘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動的形象和優(yōu)美的語言,關心作品中人物的命運和喜怒哀樂,與他人交流自己的閱讀感受;聽人說話能把握主要內(nèi)容,并能簡要轉(zhuǎn)述,以上環(huán)節(jié)做了很好的詮釋。
片段四
師:同樣這件事,龍王與哪吒講得一樣嗎?編者站在誰的立場,他是幫誰說話的?你怎么看出來的?
師:一個故事出現(xiàn)了三種說法,目的不一樣,說法就會不一樣。以后出現(xiàn)這種事情,相信誰?
師:相信自己,不能輕易相信別人。最后,故事的結局怎么樣,回去看看原著《封神演義》。賞析:好的教育是用50種方法教一個孩子,方法千變?nèi)f化,唯一不變的是我們都要對孩子的終身成長負責。語文教學是啟迪孩子智慧的,老師指導學生用批判的眼光、懷疑的態(tài)度對待教材,不要盲目崇拜,讓孩子們心中有術,學有所獲,從而構建科學的知識體系。
編輯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