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麗霞
(石家莊市井陘礦區(qū)鳳山中心小學)
摘 要:“導學案”課堂教學模式要求教師根據(jù)本節(jié)課的內容,結合學生實際,課前引導學生進行預習,課中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在活動中構建新知,完成本課學習目標,課后師生都要進行反思,更好地服務于教學。
關鍵詞:數(shù)學;學案導學;模式
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曾經(jīng)說過,不好的教師是奉送真理,好的教師是教給學生怎樣尋找真理。預習正是將學習方法傳授給學生的重要途徑,而導學案正是教師對如何引導學生學的一種大膽嘗試。導學案能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自主學習的能力;能使學生的學習由被動變?yōu)橹鲃?;能使學生具有主動選擇、發(fā)現(xiàn)、思考、探究、應答、質疑的能力。那么,到底如何設計導學案,指導學生學習,增強學習的效果呢?我們在實踐中確定了我校小學數(shù)學學案導學的課堂教學模式:
一、課前學習階段
包括“學習目標和課前早知道” 兩個板塊內容。教師課前編制學案、制定每課時的學習目標,根據(jù)學生實際情況將學生預習的內容,以符合本課的形式呈現(xiàn)在學案上。
教師課前編制學案實行“三看兩遵循”原則。
“三看”是指:
1.看通單元教材
看看本單元學生將要學習幾個知識板塊的內容,每個知識板塊的內容學生大概要掌握些什么,本單元用多少課時完成等,教師心里都要非常清楚。因為只有這樣,教師才會站得高,看得遠。
2.看清課時教材
教師必須看清課時教材中的每個點滴、每個角落。這樣教師才能思考、設計好每一步的學案過程。
3.看透教學參考
有的老師僅看看教材的內容就開始備課,但現(xiàn)在使用了學案后,督促教師對教參進行通讀,唯恐在備學案時出現(xiàn)誤區(qū)。
教師應遵循的兩個策略是:
1.動態(tài)性策略
(1)教師在備課之前,先要根據(jù)學案了解學生學情,然后根據(jù)學情再進行動態(tài)備課。此時的備課更應凸顯重點、難點、關鍵的部分。
(2)分清楚匯報環(huán)節(jié)與需引導環(huán)節(jié)。教師在備課時應分清楚哪些知識學生肯定掌握了,上課時只要以匯報為主;哪些知識學生還有疑惑,需要教師設計有層次、有深度的問題,這些都需根據(jù)具體情況而動態(tài)備課。
2.指導性策略
在學案編制的過程中,還要考慮學生學習方法的引導:何時看書;何時思考;何時做實驗;想想為何這么做;學生有了一種方法,能否用第二種方法思考;學會對自己所學的知識進行回憶和梳理等等,這些學習方法要在學案編制中體現(xiàn)。
老師在充分了解教材和學情的基礎上,在學案的編制方面就能更好地突出導學的功能:引導學生學會看書、學會思考、學會提問、學會總結、學會交流,提高他們的數(shù)學學習能力。
學生則要依據(jù)學案,通過自學,先了解本節(jié)課的學習目標,再完成學案上的課前早知道部分,學有余力的學生也可自學其他板塊內容,并帶著疑問進入課中環(huán)節(jié)學習。
二、課中學習階段
第三板塊包括:“課上展才華、技能訓練場、知識大盤點”三個部分。課上,學生通過“個人自學——小組研學——全班展學”等形式的自主學習與相互交流來完成學習目標,提高課堂學習效率。
教師方面:
1.因材施教
不同學生知識水平肯定是不同的,除對學生進行一般講解外,教師有時還要在關鍵處講解、提醒,以確保那些學困生也能聽懂。當然教師可適時提一些深層次的問題,讓那些已掌握新知的學生繼續(xù)思考,使他們不斷地思考、發(fā)現(xiàn)、收獲。
2.問題導學
在學案的設計過程中,首先應設置思考問題,以幾個問題的形式串聯(lián),逐步引導學生去思考,做到對不同層次的學生設計不同層次的問題,使全體學生跳一跳都能摘到“桃子”。
學生方面:“分享、學習、思考”策略
學生在課上的學習是一個動態(tài)的、與課前學習緊密聯(lián)系的過程。第一,把自己的成果分享給同學。第二,傾聽其他小組同學的想法。第三,隨時收集、思考老師的插問。
課中的“技能訓練場”這一部分,讓學生在課堂上完成,我們在實踐中也發(fā)現(xiàn),由于使用了學案,很多學生已將課堂所學提前消化,基本練習對他們已沒有了挑戰(zhàn)性。為此,我們采用了分檔練習的方式。在練習或自我檢測中分A、B、C檔,C檔為基礎訓練題,B檔為綜合練習題,A檔為拓展練習題,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做到基本能保證,優(yōu)生能提高。實行分層訓練,使每個學生都能體驗到成功,增強學習的自信心。
在“知識大盤點”這一部分,學生可以說說對本節(jié)課的學習收獲,還可以說說自己的感受,對自己和小組的學習情況進行等級評價。
最后完成第四板塊“達標小練習”,每節(jié)課最后5分鐘,學生做學案上的練習題,來檢測對本節(jié)課知識點的掌握情況。
三、課后反思學習階段
教師的課后反思從以下兩方面進行:
1.學案編制的反思:教師在學案收起后,不僅要了解學情,還要反思自己的學案是否有價值,是否需要對學案進行修改、調整,并及時修改已用過的學案,調整將要編制學案的思路與理念。
2.課堂教學的反思:及時把課堂中好的思維理念或不足之處及時記錄下來,以備以后之用。將教學反思養(yǎng)成習慣,這樣每年的教學將拾級而上。
學生的課后反思:學生自主完成第五板塊“課下大練兵”中的題目,結合課堂中的學習情況,回過頭來思考一下,自己在“學案導學”的基礎上自學得怎么樣,還有哪些問題或知識需要在自學中思考。這樣學生可以在今后的學習過程中越學越有方法,越學越會思考。
導學案導學這一新的教學模式真正體現(xiàn)了自主、合作、探究學習這一新的教學理念。我相信,堅持就會產(chǎn)生奇跡,這種教學模式一定會使學生的綜合素質得到較大的提高和發(fā)展,為他們今后的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
編輯 郭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