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和平
(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錫林郭勒盟西烏珠穆沁旗綜合高中)
摘 要:分析了高中漢語教學的課堂藝術,闡述了高中漢語教學中課堂藝術的有效使用,提出從課堂語言藝術、課堂提問藝術、課堂組織藝術三個方面深化高中漢語教學的途徑。旨在提高漢語教學的質(zhì)量與效率,幫助學生熟練使用漢語交際。
關鍵詞:高中漢語;教學;課堂藝術
一、高中漢語教學課堂藝術概述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漢語言在人們交流過程中起著重要的橋梁作用。在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教授漢語言,對于促進民族間交流合作具有重要意義。而漢語課堂藝術是將情感性、創(chuàng)造性、審美性、靈活性及表演性引入漢語課堂教學實踐的過程,其目的是幫助學生在課堂教學中學習漢語知識,獲得情感體驗,追求最佳課堂效果。在漢語教學課堂藝術指導下,教師必須在漢語教材內(nèi)容的基礎上,綜合學生特點、教學目標及課程要求,通過語言、表情、圖像、動作及有效的組織調(diào)控,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以提高教學質(zhì)量。
二、高中漢語教學的課堂藝術探究
1.注重課堂語言藝術的有效使用
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課堂教學語言作為教師與學生溝通的載體,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及對語言知識的掌握程度。結(jié)合高中漢語教學的課堂實踐,強調(diào)課堂語言藝術的有效使用,既可以將語言的情感美融入課堂中,又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在高中漢語教學中,尤其是對于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的學生而言,明確簡潔的課堂語言對于學生把握教學重點,理解課堂內(nèi)容具有重要意義。由于文化差異的存在,對于學生而言,漢語本身就是晦澀難懂,而漢語的學習過程也存在一定困難。教師應在教學中發(fā)揮語言的魅力,利用生動幽默、親切自然的課堂語言引導學生參與課堂教學。親切平和的課堂語言可有效幫助學生消除語言抵觸感及學習過程中的恐懼感,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語言的內(nèi)涵也在不斷變化演進。在漢語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結(jié)合現(xiàn)實生活中詞語釋義及象征義的變化,利用簡單化的語言幫助學生從日常生活的角度理解漢語,學會使用漢語。
2.強化課堂提問藝術的使用
在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下,課堂教學更偏向于教師一個人的“獨角戲”,學生被動接受的地位造成其對于學習毫無興趣可言,部分學生對漢語存在恐懼感,不愿意將所學大膽說出來,而語言的藝術在于有效溝通與交流,在高中漢語課堂教學實踐中,教師要注重課堂提問藝術的使用,通過隨時提問抽查的方法,吸引學生集中注意力,學生在思考、語言組織及回答問題的過程中使用漢語進行交流,在交流中體現(xiàn)語言的魅力。課堂提問藝術對于激發(fā)學生的理解能力及表達能力具有重要意義。例如,教授朱自清的《背影》這一課時,教師開課前提問學生是否注意過自己父親、母親或親人的背影,然后展開描述,鼓勵學生把自己的感受表達出來與大家分享,這樣不僅增進了同學、師生間的感情,還為學生進入下一個課堂環(huán)節(jié)奠定了必要的感情基礎,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在具體的課文學習過程中,教師可根據(jù)教學重點再提出相應的具有啟發(fā)性的問題,幫助學生理解文章主旨,學習語言表達的技巧。
3.強化課堂組織藝術的構(gòu)建
課堂組織是指依據(jù)一定的教學思想、教學內(nèi)容及教學目的,合理安排、組織教學活動的過程。換句話說,課堂藝術就是采用何種方式完成課堂教學活動。在高中漢語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考慮蒙古族學生能歌善舞的特點,本著自主、合作、探究的宗旨,引導學生以多種方式參與課堂互動,發(fā)揮學生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及教師的主導地位。例如,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教師可采用小組討論的方式,將學習過程中的重難點以問題的形式提出來,使學生小組成員之間通過有效的討論,各組間提供討論結(jié)果,最后由教師予以點評。這種方式不僅培養(yǎng)學生積極思考的能力,還在相互討論合作的過程中,學生的團隊意識得到增強。在小組討論的模式下,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得以訓練。其次,教師還可采用主體辯論的方式,將學生分為正、反兩方,在具體問題中,通過兩方觀點的博弈,使學生在辯論過程中理解文章,學習漢語。角色扮演的方式對于學生體會人物情感,理解漢語表達具有重要意義。由此可見,合理化、創(chuàng)新化的課堂組織形式對于漢語教學的簡單化具有重要作用。
在新課改的背景下,對于高中漢語教學的課堂藝術提出了新的要求,課堂教學過程的形象性、情感性、創(chuàng)造性、審美性及獨特性,需要教師通過課堂語言藝術、課堂組織藝術、課堂提問藝術等多種課堂藝術形式加以深化,高中漢語課堂藝術的使用,可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學習漢語。
參考文獻:
[1]烏達.沉浸式教學在蒙古族高中學生漢語學習中的應用研究[D].西南大學,2011.
[2]加娜爾·那比.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高中漢語教學的有效性發(fā)展途徑分析[J].讀與寫(上,下旬),2015(23):186.
編輯 孫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