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
隨著江蘇高考改革的進一步深入,競爭更加進入拼語數(shù)外的時代。目前無論是領導層面還是學生層面,對語文的重視程度皆進一步加大。語文這一雞肋學科漸漸走進了人們的視野。在江蘇高考模式下,甚至衍生出“得語文者得天下”、“得作文者得天下”這樣的說法。的確,作文70分的分值使得作文占據(jù)了語文學科的半壁江山,作文教學也成了語文學科教學最為重要的陣地,然而受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影響,要突破這一瓶頸更是難上加難。
二、存在問題
筆者研究所在區(qū)域的作文教學,發(fā)現(xiàn)存在以下幾種現(xiàn)象:
(一)學生層面
都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但學生受教學、考試等因素影響,書讀得少。雖說“讀萬卷書,行千里路”,可學生觀察生活、體驗生活都不夠,加之年紀小,閱歷不豐富,寫作常常陷入“無米之炊”的境地。提到寫作文,學生就是一臉的無奈:“又要寫作文”,學生不喜歡寫作,甚至害怕寫作文,更別說對寫作有興趣愛好。
(二)教師層面
教師片面強調(diào)作文的“審題、立意、選材、構(gòu)思、布局、字數(shù)”等寫作注意點,學生寫作時顧慮很多,思維不發(fā)散、思路打不開,毫無新意可言。更有教師甚至于提出不求高分,只求平均分的中庸理論。
為了增加學生作文的美感,教師要求學生刻意追求文段的華美,很多教師為了增加學生文章的文學韻味,印發(fā)大量的優(yōu)美語段,讓學生在寫作中直接默寫,寫出的作文往往沒有自己的觀點,僅僅是把很多支離破碎的佳句加以組合背誦。于是乎“感動中國”頒獎詞、《朗讀者》開場語等內(nèi)容成了學生們的必背資料。寫作時,學生背誦默寫在作文紙上,文章文辭美則美矣,細究則文不對題,風馬牛不相及,中看不中用,有嘩眾取寵之嫌。
三、解決辦法
(一)結(jié)構(gòu)章法上,去模式化、格式化
許多教師根據(jù)學生作文實際和作文教學的經(jīng)驗,創(chuàng)設了一些行之有效的作文教學、訓練的模式。這些模式使作文教學過程更加科學化、節(jié)約化,從而大大提高了作文教學的課堂效益。但是,千人一面,缺乏個性的作文讀之令人生厭。所以作文模式訓練要由入格、合格上升到破格、創(chuàng)新。
作文教學的內(nèi)容是極為廣泛的,從素材的積累(觀察、了解、閱讀、記誦)、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從現(xiàn)象中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得出結(jié)論)、構(gòu)思謀篇、語言表達到修改加工,各個子系統(tǒng)都有著豐富的內(nèi)涵,無論哪一種模式,都不能完全涵蓋,只能側(cè)重于其中的某個方面或某幾個方面。教學中可以因材施。同樣,因為文章體裁不同,應該變換適合各種不同文體特征的教學模式、訓練模式,切不可模式單一化,要做到因“裁”施教。
針對學生觀察少的問題,教師應該指導學生仔細、定向、定期觀察身邊的某個人、一群人的學習、生活、工作情況,篩選、收集他們的言行等,并加以記錄。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觀察積累,要求學生能初步對觀察對象的思想性格等作出評價,繼而根據(jù)教者所提習作要求,指導學生在準確立意的基礎上,從積累的素材里再選擇有益于習作的材料構(gòu)思成文,小組交流,讓其他同學評判或由教師評點,而后自改。自改的過程包括章法、語言等,這些都要同時考慮,最終才能定稿。這對接受全方位作文訓練,不失為一種行之有效的訓練途徑。
(二)選材上,不必刻意追求“高大上”
隨著作文教學的進一步細化,教師往往引導學生刻意追求高雅素材,什么琴棋書畫、四書五經(jīng)、唐詩宋詞、樂器舞蹈”等過去不時髦的素材成了“香餑餑”。人人爭搶著運用這類素材,殊不知,沒有一定的生活體驗,甚至于有的學生根本就沒有見過這些事物,學生很難寫得真實、準確。但因為選材新穎,成了搶手貨,可是真正在操作過程中又不明白,胡亂套用專業(yè)術語,所以沒有經(jīng)過深入研究的事情不必刻意要求學生去寫。我們的老師在選材上不能將學生引到死胡同里面,其實“說自己的事、講自己的話、談自己的情”未嘗不是一種創(chuàng)新,畢竟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樹葉。而且“說自己心里的話、講自己的故事、抒自己的真情”,對學生來說也不是難事,更加不會“談作色變”。
(三)語言上,不必刻意文辭華美
文辭華美固然很好,但受個人語文素養(yǎng)的制約,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夠出口成章。其實,質(zhì)樸、自然的語言未嘗不是一種美,讓學生背誦那么多文辭華美的語段,不僅增加了學生的學習負擔,也是對學生全面發(fā)展的一種誤導,畢竟這些語句不是你自己的,是別人的,不能因為你會背了就認為這是你的東西。最重要的是學生僅僅是在背誦,是在人云亦云,這根本不是寫作,也不符合新課程改革對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要求。文章被支離破碎的優(yōu)美語段肢解了,真正屬于學生自己的東西能有多少呢?
(四)亮點上,不必刻意面面俱到
平時的教學中,我們一些教師教給學生不是寫作的方法、技巧,而是寫作的顧慮,這也不行、那也不可,學生寫作時就縮手縮腳。其實,作文教學不必刻意追求陽春白雪,不必面面俱到。有時作文只要有一個亮點就可以了,不必以高考滿分作文的標準來要求學生,寫作是一種將思維和語言文字聯(lián)結(jié)在一起的精神勞動,是一種創(chuàng)造性的勞動,因此任何一種教學模式都不應束縛學生的手腳,禁錮學生的思想。要讓學生寫自己想寫的,抒發(fā)真情實感,變被動為主動,變厭寫為樂寫。
(五)教法上,不必墨守成規(guī)
作文即生活,我們的作文教學不能老一套,很多老師的作文教學很不接地氣,就是各種理論,各種模式。學生能適應嗎?他們喜歡這種模式嗎?其實教師只是把自己認為好的理論和模式強加給了學生,以成人的視野去看待問題,學生根本難以理解,更別說靈活運用,這樣的作文課高效嗎?有意義嗎?再說,模式化的作文能夠做到智性和創(chuàng)新嗎?實際上我們的作文教學應該基于學生的生活體驗、生活感悟,從學生的角度出發(fā),去培養(yǎng)學生觀察生活的興趣、去訓練學生表達情感的能力。而不是大搞“假、大、空”。
綜上所述,作文教學不能陷入盲區(qū),不能盲目地追求所謂的完美,那樣做掩蓋了學生的童真,泯滅了孩子的天性,對孩子來說也是一種傷害。
(孫旭東 江蘇省如皋市搬經(jīng)中學 2265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