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蘇亞+韋冬余
“教育應當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是教育界永遠在思考、討論的話題。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進步,我們的教育也從提倡知識,到提倡能力,再到并重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以及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三維目標。《論語》作為一部在中華民族血液里流淌了數(shù)千年的經(jīng)典之作,其中的仁愛思想、家國情懷以及為學方法、審美情趣等方面與核心素養(yǎng)的價值體系有很多重合之處,對于今天的人才培養(yǎng)依舊有很大的借鑒意義。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進步,我們的教育也從提倡知識,到提倡能力,再到并重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三維目標。2016年9月13日發(fā)布的《中國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更是讓我們將目光聚焦到了“核心素養(yǎng)”上。“教育應當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是教育界永遠在思考、討論的話題。
《論語》是記載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書,由孔子的弟子及再傳弟子整理而成,始纂于春秋末期,于戰(zhàn)國初期成書?!墩撜Z》是一部封建社會沿用了幾千年的儒家經(jīng)典教材?!墩撜Z》作為一部在中華民族血液里流淌了數(shù)千年的經(jīng)典之作,在現(xiàn)今社會中依舊值得我們學習?!墩撜Z》中涉及到的一些思想,尤其永恒的價值。比如其中的仁愛思想、家國情懷,其中關(guān)于求學、關(guān)于審美的思想,對于今下提倡的核心素養(yǎng),有著十分重要的借鑒意義。
一、仁愛思想
“仁”在《論語》中的地位十分重要。“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是孔子一生追求的最高道德標準。它出現(xiàn)的次數(shù)很多,可是卻沒有一個明確的定義??v觀全書,我們可以歸納出仁的本質(zhì)涵義是愛人。在《顏淵篇》中明確有提到“仁”的“愛人”這一含義,“樊遲問仁。子曰:‘愛人。”孔子還提說“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學而篇》)?!靶ⅰ笔亲优㈨樃改福暗堋蓖般?,是弟弟尊重和敬愛兄長。這里的意思是說孝敬父母,友愛兄弟是“仁”的根本。
由于孔子代表的是奴隸主階層的利益,當時的社會背景就是以血緣關(guān)系為紐帶而建立的宗法制社會。因此他主張以血緣關(guān)系的親疏來進行仁愛,由近及遠,推己及人。從孝敬父母出發(fā),進而尊敬師長,忠于國家,慈愛子女,友愛兄弟……如此層層擴展,泛愛眾人,達到整個社會的和諧仁愛。
在孔子的觀念中,“仁”與“禮”是分不開的。其思想常被總結(jié)為“內(nèi)仁外禮”?!叭省笔蔷有奚沓傻碌膬?nèi)在核心,而“禮”則是君子修身成德的外在途徑。因此《論語》中“仁”的具體做法便是“禮”。《顏淵篇》中有兩則孔子對于弟子問仁的回答。一則是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另一則是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笨鬃右簧非蟮谋闶腔謴椭艹亩Y儀制度,回到那樣一個尊卑有序,禮樂文明的社會??鬃拥乃枷腚m然有著等級社會的局限性,但是這種對于秩序的提倡,筆者認為在任何時代里都是值得推崇的。
《論語》中的仁愛思想體現(xiàn)了一種愛人如己的平等意識,傳達了尊重他人、關(guān)愛他人、包容開放的健康和諧的精神。這種完善自我、關(guān)愛他人的情懷是現(xiàn)代學生應當具備的核心素養(yǎng)之一?!凹核挥?,勿施于人。”更是在人與人的相處中需要時刻提醒自己的基本準則。
二、家國情懷
除去“仁愛思想”,《論語》中最突出的思想便是家國情懷了?!墩撜Z》中的家國情懷具體表現(xiàn)為一種忠孝的思想。于家而言是子女對父母的孝,于國而言是臣子對于君王的孝。由于封建社會是建立在宗法制基礎上的,所以這里我們重點來談“于家而言的孝”?!靶ⅰ笔且粋€很有中國傳統(tǒng)文化特色的字?!鞍偕菩橄取钡乃枷敫畹俟淘诿總€中國人的腦海里。不管時代如何變遷,“孝”都是我們應當傳承和發(fā)揚的美德??鬃诱J為“孝”的精髓是合乎禮,“孝”是在禮統(tǒng)帥下的“孝”。孝悌不僅是家庭倫理,而且也是社會倫理和政治秩序的基礎。我們講“孝”的時候通常會講“孝順”兩個字?!绊槨本褪恰靶ⅰ钡耐獠勘磉_。孝順是對父母的服從與尊敬?!墩撜Z》中對于“孝”的要求有兩大方面。
首先,“孝”的行為應當合乎禮?!稙檎分?,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狈t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于我,我對曰無違?!狈t曰:“何謂也?!弊釉唬骸吧?,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笨鬃釉诨卮鹈宪沧邮裁词恰靶ⅰ钡臅r候,著重強調(diào)了孝的行為要合乎禮儀??鬃舆@樣說是針對當時禮崩樂壞的社會現(xiàn)狀提出的。古代社會的禮儀有差等,天子、諸侯、大夫、士、庶人的都是不一樣的。在今天,我們可以將其理解為“孝”的行為要合乎禮節(jié)。
其次,孝順父母要有恭敬之心。《為政篇》中,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yǎng)。至于犬馬,皆能有養(yǎng),不敬,何以別乎?”這里講的是對待父母的孝,不僅要在物質(zhì)上進行贍養(yǎng),更要從內(nèi)心尊敬他們。同樣是在《為政篇》中,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孔子在回答子夏問孝的時候也提到子女盡孝,不僅要為父母做事,貢父母酒飯,最重要也是最難的是要對待父母要和顏悅色,發(fā)自內(nèi)心地敬重父母。
《論語》中還講到“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這在經(jīng)濟與科技飛速發(fā)展的今天可能不太現(xiàn)實,與全球化的時代背景更是顯得格格不入??墒菍τ诩业木鞈?,對于父母親人的摯愛與陪伴是我們應當一直放在內(nèi)心的。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應當把孝親思想納入其中,只有懂得孝敬父母,有一顆感恩之心的人,才能夠心懷仁善,做一個有責任、有擔當?shù)娜恕?/p>
三、為學之道
學習是一個人終身應該實踐的事情。學會學習是一個人在成長發(fā)展的過程中必須具備的素質(zhì)。《中國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在自我發(fā)展方面提出要學會學習,樂學善學,勤于反思?!墩撜Z》中的為學之道主要體現(xiàn)在學習的方法以及學習的態(tài)度上。
首先是關(guān)于學習的方法。在《子罕篇》中講到: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意思是說孔子一點沒有四種毛病——不懸空揣測,不絕對肯定,不拘泥固執(zhí),不唯我獨是?!妒龆分兄v到,子曰:“蓋有不知而作之者,我無是也。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知之次也?!睆倪@兩則中可以看出孔子對待學習的認真、嚴謹。他獲取知識時實事求是,敢于懷疑,能夠多聽、多看、多記、多想。《學而篇》中講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稙檎分兄v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边@兩則是講學習要多聽、多看,要學思結(jié)合,不能偏廢。《為政篇》還講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蹦軌驈呐f知識中學習得到新的知識,這樣就可以成為別人的老師了。學習要能夠舉一反三,溫故知新。
其次是對于學習的態(tài)度?!稙檎分兄v到,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可見孔子提倡的是一種認真謹慎,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墩撜Z》中還提倡善于向他人學習的精神?!独锶势分兄v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也。《述而篇》中講,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薄豆遍L篇》中講,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边@些都可以看出孔子在求學過程中要正確認識自身的長處和不足,勤學善問,不斷提升自己的學識和修養(yǎng)。
再者是要培養(yǎng)對于學習的興趣?!队阂财分小爸卟蝗绾弥?,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敝v到好學、樂學?!蛾栘浧分小昂萌什缓脤W,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边€從反面論述了不好學習的危害。
教育中一直提倡“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尤其是信息社會里,學生每天都會接觸大量的知識,善于學習成為其必不可少的能力。教育應當培養(yǎng)學生會學習,善學習的人。只有掌握了正確的學習方法,樹立正確的學習態(tài)度,培養(yǎng)學習的興趣,如此才能孜孜以求,不斷提高自己的文化修養(yǎng),以至于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游刃有余。
四、審美之趣
審美伴隨著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一個人的審美取向很多時候甚至會影響著他的價值取向和價值判斷。因此,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審美取向也是核心素養(yǎng)建構(gòu)中的關(guān)鍵環(huán)節(jié)?!墩撜Z》中以善為美、以雅趣為美的思想對于今天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情趣有很大的借鑒意義。
《論語·八侑篇》中有“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謂《武》:‘盡美矣,未盡善也?!币馑际钦f:孔子評價《韶》樂,說:“美極了也好極了?!痹u價《武》樂,說:“美極了卻不夠好。”這里孔子從藝術(shù)作品的形式與內(nèi)容方面與評價音樂。孔子更喜歡“美”與“善”統(tǒng)一的《韶》樂,也就是藝術(shù)作品的形式和內(nèi)容要達到兼美的狀態(tài)。這種“以善為美”的思想也深刻地影響了我國兩千多年來文學藝術(shù)的發(fā)展??鬃釉凇队阂财分羞€曾講“質(zhì)勝文則野,文勝質(zhì)則史。文質(zhì)彬彬,然后君子。”,可見孔子不僅對于藝術(shù)作品要求形式與內(nèi)容并重,對于君子的培養(yǎng)也是注重內(nèi)外兼修的。
《論語》中還講求“中庸”的審美取向。在評價音樂方面,子曰:“《關(guān)睢》,樂而不淫,哀而不傷?!保ā栋速罚┮馑际钦f,《關(guān)睢》這篇詩,快樂而不放蕩,憂愁而不哀傷。又如,在評價人的方面,子曰:“過猶不及。”(《先進篇》)這一句話的意思是,子貢問孔子:“子張和子夏二人誰更好一些呢?”孔子回答說:“子張過份,子夏不足?!弊迂曊f:“那么是子張好一些嗎?”孔子說:“過分和不足是一樣的。”這兩段話分別從藝術(shù)和做人的角度印證了孔子“中庸”美學思想。在今天的教育思想中,“中庸”的美學思想可能與“培養(yǎng)具有獨立個性的人”這一教育思想有所沖突,但是“中庸”思想確實是一門實用之學,蘊含著相當豐富的人生哲理。
《論語》經(jīng)過幾千年的文化淘洗,是中華文明中的一顆瑰寶。在核心素養(yǎng)價值體系的建構(gòu)中,《論語》中的仁愛思想、家國情懷、為學方法以及審美情趣等方面在今天依然有著現(xiàn)實意義。我們在學習西方教育思想理論的同時,也應當從中華民族的燦爛文明中汲取營養(yǎng),培養(yǎng)時代新人。
參考文獻:
[1]楊伯峻.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6.
[2]林崇德.21世紀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研究[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
[3]韓高良.析《論語》中的孝[J].重慶交通大學學報,2009,(9).
(于蘇亞 韋冬余 揚州大學文學院 225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