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添名
【摘要】目的:探討圍手術期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原因、預防及護理措施。方法:選取本科室2013年-2015年收治的圍手術期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患者60例,對其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分析血栓形成原因,采取相應的預防及護理措施,觀察護理治療效果。結果:及時采取有效的護理措施是提高圍手術期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患者診療效果的關鍵。
【關鍵詞】圍手術期;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預防和護理
經典的Virchow理論認為血栓形成具備三個因素:第一,血流緩慢。第二,靜脈血管壁損傷。第三,血液高凝狀態(tài)。婦科手術患者尤其是婦科腫瘤患者多為老年女性,自身血液呈高凝狀態(tài),盆腔手術操作及截石位操作壓迫血管造成靜脈血管壁損傷,術后臥床時間長。神經外科患者顱內手術后長時間臥床,血液流動緩慢,降顱壓應用大量脫水劑導致血液高凝狀態(tài)。骨科患者大多需要長時間臥床休息,血液流動緩慢,創(chuàng)傷本身和手術操作造成血管壁損傷和血液高凝狀態(tài)。以及臨床上常見的糖尿病患者等情況都增加了患者發(fā)生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風險。研究表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常見的危險因素有遺傳性和獲得性因素。遺傳性危險因素主要有先天基因缺陷而引起的血液成份、血流動力和血管之間的協(xié)調性發(fā)生紊亂而導致血液呈高凝狀態(tài)所致。獲得性危險因素多見于產后,盆腔術后,晚期腫瘤,昏迷和長期臥床的患者。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分析本科室2013年-2015年收治的60例臨床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患者,男性43例,女性12例,其中左下肢39例,右下肢16例,雙下肢5例。最大年齡75歲,最小年齡24歲,平均年齡:45歲。
1.2方法
本組60例患者均行患肢抬高治療,同時行抗凝、溶栓、祛聚等治療,此外本組60例患者在行治療的同時均行一般護理、溶栓、抗凝祛聚治療護理等針對性護理,并對圍術期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預防和護理措施進行分析總結。
2預防
2.1促進靜脈血液回流
由于外科術后患者常常需要臥床休息,使得肌肉泵作用下降,血流速度降低,腸蠕動減弱,極易導致便秘發(fā)生。因此為促進靜脈血液回流,應從以下幾點采取預防措施。
2.2防止靜脈血管壁損傷
外科手術患者尤其是涉及盆腔的手術操作更容易造成血管壁的損傷。護理人員應加強靜脈穿刺技能,盡量避免在同一部位多次穿刺。避免刺激性藥物外滲。若患者一旦出現(xiàn)靜脈炎,應及時停止輸液,采用物理方法或其他方法及時處理。
2.3防止血液高凝狀態(tài)
對于圍術期患者,在沒有禁忌的前提下,術前和術后可臨時給予小劑量肝素抗凝,并可適當給予活血藥物,如舒血寧的。但同時應注意密切關注出血的風險。
3護理
3.1一般護理
對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患者,護理人員應囑其絕對臥床休息2周,禁忌按摩熱敷患肢,患側肢體抬高15-20℃,使膝關節(jié)屈曲15°左右。囑患者進食低鹽、低脂、高蛋白、高纖維素飲食,保持大便通暢。鼓勵患者在床上做足背屈伸活動,幫助小腿深靜脈的回流。若病情允許,鼓勵患者盡早活動,以免血栓再次形成。認真觀察患側肢體皮膚顏色,溫度,動脈搏動情況,一旦有異?,F(xiàn)象發(fā)生應立即請醫(yī)師查看。護理人員還應定期測量周徑。協(xié)助評估患者肢體的緩解情況。
3.2溶栓、抗凝、祛聚治療護理
尿激酶是臨床上治療下肢深靜脈血栓常用的溶栓藥物。用藥前護理人員應給與患者相應的血常規(guī)、肝腎功能等檢測。用藥后,護理人員應注意觀察患者口腔、鼻腔、牙齦有無異常出血、有無血尿,女性月經量有無增多,并且觀察患者是否有意識模糊、頭痛等現(xiàn)象發(fā)生,防止顱內出血現(xiàn)象發(fā)生。
3.3心理護理
長時間臥床限制了病人的活動,發(fā)生肺栓塞有生命危險,病人的情緒緊張,常有焦慮、悲觀、對治療和生活喪失信心。護理人員應以極大的同情心關心體貼病人,耐心做好病人的思想工作,使患者保持一個良好的情緒,能夠積極地配合治療和護理。
4結果
本組60例患者經臨床診療和護理后,患者臨床癥狀均得到緩解出院,無患者發(fā)生肺栓塞、大出血等嚴重并發(fā)癥。出院后隨訪患者1年,患者均恢復正常生活及工作。
5討論
對于圍術期的住院患者,針對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原因,采取針對性的預防措施,可以減少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形成。對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患者,針對其血栓形成原因,在一般護理、治療護理和心理護理上給予積極的護理,能夠使患者更好地調整心態(tài),積極配合診療工作,從而促進患者的臨床癥狀更快地得到緩解,促進患者康復,改善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