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大學
巴西著名教育家保羅·弗萊雷認為:“教師不僅要能夠提出激起學生思考的問題,還要鼓勵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币虼耍谌粘=虒W過程中,教師應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并給予學生提問的時間和空間。以生為本、以學論教、先學后教的新課程教學方式的改革,要求教師鼓勵學生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然而,教師的答題技巧會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學習水平的提高。
學生的提問歸結起來有兩類:一類是教師經(jīng)過多年的教學積累已經(jīng)弄清楚的問題;另一類是教師未曾思考或正在思考的新問題。
針對第一類問題,教師不能把答案直接告訴學生,因為這樣的答疑無益于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
正確的方法應是:教師先讓學生自己回答問題,然后在此基礎上幫助學生找出思維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最后根據(jù)學生的思維障礙,教師給予適當?shù)攸c撥,或者指導學生利用圖書資料或實驗尋找答案。
如除去CO2中的SO2雜質是化學教學中常見的問題,如果教師直接把“通過足量的飽和NaHCO3溶液洗氣”這個方法告訴學生,就達不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在教學中,筆者先讓學生解釋自己的思維過程。有的學生可能選擇“用足量水來洗氣”。教師應讓學生查閱氣體在水中的溶解度,SO2易溶于水,CO2能溶于水,雖然水成本低,但CO2損耗太大,不可??;有的學生可能選取“足量的品紅溶液或酸性KMnO4溶液來洗氣”這個方案,通過試劑顏色的明顯變化,學生能覺察到SO2雜質的除去,但同樣會有一部分CO2溶于水溶液而損耗。此時,教師應點撥學生,最佳試劑是既能除去雜質SO2,又不能生成CO2的物質,學生就會自然想到碳酸鹽溶液,但Na2CO3會與CO2反應,所以只能選用飽和NaHCO3溶液了。
高水平的問題有其思維的復雜性和曲折性,如不進行深入地探詢,教師就無從知道學生的思維在哪里擱淺,也無法知道學生運用了何種思維方式。因此,教師要善于把問題變成學生學習與思考的起點,而不是把一個答案作為一次提問的終點。
針對第二類問題,教師要避免采取回避和擱置的辦法,這樣會使學生感到失望,而且也失去了一次師生共同鍛煉創(chuàng)新思維的好機會。
正確的方法應是:教師和學生一起思考,直到問題解決。有時可能問題復雜點,沒有很好地解決問題,但師生的思維競技狀態(tài)達到了最高的水平,同樣產(chǎn)生了“無結果”勝似“有結果”的良好效果。
如除去SO2中的CO2雜質是一個化學教學中未曾出現(xiàn)過的問題,是一位學生根據(jù)逆向思維提出來的,他思考很久卻不得其果。在課堂上,筆者把這個問題提出來,要求學生與筆者一起思考。學生們提出了許多方法,均被筆者一一否決,因為與CO2會反應的物質,一般也會與SO2發(fā)生反應,學生們的思維進入了憤悱狀態(tài)。于是,筆者啟發(fā)學生:“能否不用化學方法,選用物理方法加以解決呢?CO2與SO2相對分子質量不同,沸點不同(類似于空氣中N2與O2的分離)?!睂W生受此啟發(fā),茅塞頓開,異口同聲地回答:“行。”去除過程為:先把混合氣加壓、降溫、液化,然后加熱蒸發(fā),先氣化的為CO2,剩下的就是液態(tài)SO2。問題終于迎刃而解,學生們興奮不已。
正當學生認為大功告成之際,筆者又啟發(fā)學生:“剛才的方法在實驗室里并不常用,能否采用先吸收SO2,排出CO2,而后把被吸收的SO2釋放出來的方法呢?”學生又陷入了沉思。有的學生提出:“用Na2SO3作為SO2的吸收劑,排出CO2,再把生成的NaHSO3滴加稀H2SO4,或加熱釋放出SO2?!庇械膶W生提出:“用品紅溶液先吸收SO2,排出CO2,再加熱釋放出SO2?!?/p>
總而言之,在學生提問中,教師的主要功能是引發(fā)學生進行深入的思考,鼓勵學生繼續(xù)努力,理清正確答案的路徑,分析錯誤答案的原因。一道看似無法解決的化學問題,經(jīng)過教師的多次點撥,學生們的集思廣益,提出了多種方案,真可謂“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這樣的答題過程,既體現(xiàn)了先進的教育理念,又有效地促進了學生潛能的發(fā)展和教師專業(yè)水平的提高,達到了教學相長的理想境界。
(作者單位:義烏教育研修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