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利娟
[摘 要] 未成年刑事被害人是指因犯罪行為其物質、精神、肉體甚至生命遭受損害的不滿18周歲的自然人。對未成年刑事被害人進行救助的理論基礎是國家責任理論、社會福利理論、社會保險理論、預防犯罪理論。當前,未成年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存在諸多問題,因此,必須從未成年刑事被害人救助主體、對象、范圍、標準、程序等對未成年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進行改造。
[關鍵詞] 未成年;刑事被害人;被告人;救助制度
[中圖分類號] D92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2-8129(2017)02-0107-04
未成年刑事被害人是指因犯罪行為其物質、精神、肉體甚至生命遭受損害的不滿18周歲的自然人。未成年刑事被害人因抵抗社會壓力與修復自身傷害的功能欠缺必然導致犯罪行為給其造成的痛苦與社會報復心理更為強烈,故國家對因犯罪行為遭受損害而未受到刑事被告人賠償?shù)男淌卤缓θ擞羞M行救助的緊迫性與必要性。
一、 未成年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的理論依據
(一)國家責任理論
對未成年刑事被害人給予救助是國家基于社會契約理論承擔的自然法責任。國家進行救助的法理依據是在國家在保護個體權益方面的失職及對社會契約精神的違反。未成年刑事被告人作為被犯罪侵害的特殊群體,其因犯罪受到的傷害更深,極易處于孤立無援的境地與對社會的極端仇視。國家為防止未成年刑事被害人因報復而淪為刑事被告人在一定程度上進行救助是國家責任所在。
(二)社會福利理論
發(fā)達國家建立了覆蓋全體人民的福利制度,故在未成年刑事被害人未得到刑事被告人賠償?shù)那闆r下相關福利便代替國家承擔救助,這種福利制度有效地保護了未成年刑事被害人的合法權益。目前我國尚未建立覆蓋全社會的系統(tǒng)的社會福利制度,已建立的社會福利制度結構單一、補償范圍狹小。未成年刑事被害人因得不到及時賠償本人及其近親屬陷入困境甚至絕境之中,這無疑是對未成年刑事被害人及其近親屬的“二次傷害”。社會福利理論要求國家通過系列福利制度肩負起救助未成年刑事被害人的責任,使其能維持基本生活水準。
(三)社會保險理論
社會保險理論認為未成年刑事被害人受到犯罪的侵害是國家沒有盡到保護責任,而未成年刑事被害人法定監(jiān)護人向國家交納賦稅相當于支付一定的保險費用以在未成年人受到犯罪侵害時能夠得到類似于保險公司支付的保險理賠。國家與未成年刑事被害人的法定監(jiān)護人建立的這種默示保險制度在很多情況下是處于靜態(tài),只有當不特定的犯罪行為侵害了未成年刑事被害人的合法權益時,靜態(tài)的保險合同就轉化為動態(tài)支付。
(四)預防犯罪理論
預防犯罪理論認為通過對未成年刑事被害人及其近親屬一定的物質補償能夠有效地抑制其對未成年案件被告人及其近親屬新的犯罪。因為當未成年刑事被害人及其近親屬的合法權益未得到滿足其內心深處隱藏的仇恨就很容易被激發(fā)出來,從而對犯罪人及其近親屬產生瘋狂舉動,甚至對無辜的社會公眾進行規(guī)模性的嚴重傷害,此類例子不勝枚舉。
二、未成年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的構建
(一)未成年刑事被害人救助的主體
未成年刑事被害人救助主體是未成年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構建的前提。筆者認為,公檢法機關在未成年刑事被害人救助工作中應主要承擔提供有關證明未成年刑事被害人及其近親屬陷入生活困境的線索或者材料,并將這些線索或者材料及時提供給專門的救助機構。目前將救助機構設置在黨委政法委下面,作為黨委政法委的一個下屬機構比較現(xiàn)實。救助機構的工作人員應該是專職與兼職并存。專職救助人員可以通過公開招考的方式錄取,兼職救助人員可以從醫(yī)生、教師、社區(qū)工作者等中選任。兼職救助工作人員應該有一定的任期,連續(xù)任職不得超過兩屆。救助機構應該從中央到地方層層設置,上級救助機構負有對下級救助機構進行業(yè)務指導的職能,當然各級救助機構還有接受同級黨委政法委的雙重領導。
(二)未成年刑事被害人救助的對象
稀缺的司法資源必須最大化的利用,未成年刑事被害人的救助對象應該僅限于嚴重暴力犯罪的受害者及其近親屬。嚴重暴力犯罪一般是指被告人通過殺害、傷害、強奸、綁架等嚴重危及人身安全的行為實施的犯罪,而且對嚴重暴力犯罪在主觀上不要求是故意,過失實施嚴重暴力犯罪導致未成年及其近親屬受到嚴重傷害的也應給予救助。因為故意與過失實施的嚴重暴力犯罪在客觀上都會導致未成年刑事被害人及其近親屬陷入困境,處于孤立無援的境地。救助之前必須進行損害及未成年刑事被害人及近親屬生活狀況的調查,對家庭經濟條件較好且并沒有因為受到犯罪的侵害而陷入困境的未成年刑事被害人及其近親屬不能給予救濟。同時,亦必須排除未成年被害人故意引誘被告人對其實施嚴重暴力犯罪后進行救助的情況,因為此種情況下的救助無疑是對犯罪的鼓勵,與對未成年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建立的初衷相違背。
(三)刑事被害人救助的范圍
實踐中,對未成年刑事被害人的救助一般都是以物質救助為主。不可否認,犯罪給未成年刑事被害人及其近親屬物質上造成巨大損失,但這種損失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通過金錢支付等形式予以彌補,而犯罪對未成年刑事被害人及其近親屬的心理創(chuàng)傷卻無法通過物質幫助的模式進行恢復。心理創(chuàng)傷具體表現(xiàn)為害怕、悲觀、痛苦及自責等情緒,故必須通過心理醫(yī)生的心理治療緩解未成年刑事被害人及其近親屬因犯罪產生的心理上的痛苦。我國雖然沒有經濟實力把精神損失費劃入救助范圍,但是我國并不缺少心理治療師。當前,我國心理咨詢機構和心理咨詢師培訓機構已經遍布全國。發(fā)達國家對未成年刑事被害人及其近親屬除了進行特定的物質救助外都普遍建立了心理干預機制。他們的心理干預機制大多以立法的形式予以體現(xiàn),法律詳細規(guī)定了對未成年刑事被害人及其近親屬進行心理治療的程序、模式、經費、對象等??紤]到未成年刑事被害人及其近親屬系特定犯罪的受害者,部分國家還建立了不同于普通心理干預的特殊心理治療模式,有針對性地進行針對未成年人犯罪的恢復性司法實踐。
(四)未成年刑事被害人救助的標準
1.醫(yī)療救助費。如前所述,對未成年刑事被害人的救助主要針對的是嚴重暴力犯罪導致未成年刑事被害人陷入困境情形。對因嚴重暴力犯罪導致未成年被害人殘疾的必須賠付診斷費、治療費、護理費、康復費及其他因在醫(yī)院住院或者出院后需要繼續(xù)治療的一切合理費用。但對家庭經濟條件較好的未成年刑事被害人建議通過附帶民事訴訟讓法院判被告人支付前述費用而不宜通過物質救助的形式進行救助。
2.生活救助費。生活救助費不同于醫(yī)療救助費,生活救助費只發(fā)給因嚴重暴力犯罪導致未成年刑事被害人及其近親屬生活陷入困境之對象。嚴重暴力犯罪致未成年刑事被害人失去勞動與自我謀生的能力,同時因為身體殘疾需要其近親屬護理從而導致其不能工作而失去其固有收入。生活救助費建議一次性發(fā)放,因為長期發(fā)放給國家?guī)硪欢ǖ呢斦щy同時容易讓未成年刑事被害人及其近親屬陷入怠惰。發(fā)放標準應該參照當?shù)刈畹蜕顦藴剩l(fā)放時間應從犯罪行為導致未成年刑事被害人殘廢時到死亡止。如果未成年刑事被告人家庭經濟條件好轉,相應的救助費就應扣除。
3.死亡救助費。生命權系人之為人的載體,生命權的喪失不但讓未成年刑事被害人作為人類個體的消失,而且還讓其近親屬處于精神痛苦與無人贍養(yǎng)的境地?,F(xiàn)代國家都有道義上的責任讓其國民在安寧的環(huán)境中生活,而嚴重暴力犯罪卻打破了國民的這種期待,故國家也必須承擔犯罪的部分后果。死亡救助費應該包括喪葬費與贍養(yǎng)費兩大塊,其給付標準按照受訴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職工月平均工資25倍計算較為合適。
(五)未成年刑事被害人救助的程序
1.申請程序。很多未成年刑事被害人及其近親屬都不知道被告人無力承擔民事賠償時可以申請國家救助,故司法機關認為其符合救助條件時應書面告知。告知的內容包括申請的主體、救助的機構、救助的范圍、救助的形式、救助的金額及系列救濟程序等。未成年刑事被告人及其近親屬在收到書面告知后應該在30日內申請國家救助,特殊情況下經有關部門批準可以延長至1年。申請的方式既可以書面也可以口頭,但口頭申請的應該記錄在案。司法機關在收到未成年刑事被害人及其近親屬的救助申請后應該及時轉交專門的救助機構處理。
2.審核程序。公檢法機關在收到未成年刑事被害人及其近親屬提交的救助申請后應該進行及時審核,主要從實體與程序兩個方面進行審核。實體上看犯罪人實施的是否系嚴重暴力犯罪,未成年刑事被告人及其近親屬是否因為嚴重暴力犯罪而陷入困境等;程序上主要看提交的申請材料是否齊全,有無申請人簽名等。經初步審核符合救助條件的7日以內提交專門的救助機構審查,不符合救助條件或者救助材料不齊全退回申請人或者建議其補充相關材料。救助機構在收到救助申請后正式啟動救助程序。
3.聽證程序。為了保證救助工作公開、公正與透明,救助機構在收到司法機關轉交的救助申請后應該在15日以內舉行聽證。聽證主持者應該是救助機構的負責人或者其負責人委托的救助機構其他工作人員,聽證程序的參加者包括未成年刑事被告人及其近秦素、鑒定人、司法機關相關辦案人員及實施嚴重暴力犯罪的被告人等。有關人員應該提交傷殘鑒定、被告人無力賠償、未成年刑事被告人及其近親屬陷入困境等證據,這些證據都應該在多方參與的情況下進行質證、辯論。
4.決定程序。聽證程序完畢后,救助機構應當對經過質證的救助申請進行評估。對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的救助申請應當決定給予救助;對不符合救助條件的救助申請決定駁回其申請。1萬元以下的救助金額可以由1名救助機構工作人員作出決定,對1萬以上的救助金額建議由3-5人的救助機構工作人員集體作出決定。決定的內容包括救助的對象、救助的金額、救助的標準、救助金額的發(fā)放時間等。對特別巨大的救助金額建議由救助機構報黨委政法委批準,同時建議紀檢監(jiān)察機構監(jiān)督。
5.執(zhí)行程序。對未成年刑事被害人及其近親屬的救助金額一旦決定就應該立即發(fā)放,最遲不能超過3個工作日。超過法定期限不發(fā)放救助金的未成年刑事被告人及其近親屬有權向有關機構控告,相關部門必須接受其控告,經調查控告屬實的責令救助機構立即發(fā)放。救助后發(fā)現(xiàn)未成年刑事被告人及其近親屬已經獲得被告人賠償或者社會捐助,應該要求其返還已經給付的救助金的一部或者全部。如果拒絕返還建議通過協(xié)商或者提起民事訴訟的方式追回。
[責任編輯:譚曉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