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瑛
摘要:現(xiàn)代教育技術的運用,豐富了小學語文學習情境,激發(fā)了學生學習興趣,為語文課堂教學手段提供了新的“媒介”,有效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從根本上解決了學生學習困難,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學生自主地學習,豐富了學生課外知識。本文中,筆者結合教學實踐,具體談談網(wǎng)絡環(huán)境下的小學語文教學策略。
關鍵詞:網(wǎng)絡技術環(huán)境;小學語文;教學策略
在當前飛速發(fā)展的現(xiàn)代教育技術背景下,網(wǎng)絡信息技術教育已經(jīng)成為小學語文學科教育的重要輔助手段,而且倍受教師的青睞。不難發(fā)現(xiàn),教學中適當?shù)剡\用現(xiàn)代網(wǎng)絡信息技術手段,既能拓寬學生的視野和知識面,又能提高學習興趣、啟動聯(lián)想思維,增強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與創(chuàng)新精神,同時也極大地拓展了語文教學的空間。下面筆者結合自己在張家口經(jīng)開區(qū)燕興學校不斷研究摸索所獲得經(jīng)驗,就網(wǎng)絡技術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策略談幾點體會。
一、有助于學習興趣的激發(fā)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對所學的內容感興趣才會有極大的學習熱情,從而收獲較好的學習效果。語文是一門情感性很強的學科,語文課文大多數(shù)選的是文質兼美、情意共融的文章,其教學手段自然要借助于情感上的激發(fā)和熏陶。因此運用信息技術的跨時空、跨地域的教育功能,無疑是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有效方法。例如《鳥的天堂》一課的教學,我借助多媒體的優(yōu)勢,通過多場景多角度向學生展示,讓學生和巴金爺爺一同到“鳥的天堂”欣賞美麗的南國風光,隨著畫面的出現(xiàn),音樂的響起,播音員的配文朗誦,學生的興致油然而生。他們時而被“鳥的天堂”那幽靜的環(huán)境所陶醉,時而為船槳那有節(jié)奏的劃水聲而欣喜時而為榕樹的繁茂的姿態(tài)的獨特而驚嘆,時而為鳥兒的繁多而稱奇。多媒體的使用打破了時空的限制完全把學生帶到了那美麗的南國,使他們看到了從沒有看到的景色,怎能不使他們欣喜若狂?怎能不觸發(fā)他們的學習欲望?他們又怎能不去學習呢?
二、有利于教學重難點的突破
利用多媒體計算機形象、直觀的效果,解決重點難點。例如《跨越海峽的生命橋》一課,文中講述了這樣一個感人故事:大陸青年小錢患了嚴重的白血病,臺灣同胞冒著生命危險,用愛心挽救了小錢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峽的生命橋。其教學難點是讀懂課文,理解“跨越海峽的生命橋”的含義,重點是通過有感情地朗讀體會李博士和臺灣青年一心為他人著想的高尚品質,從而感受海峽兩岸人民的血脈親情。為了突破難點,教學伊始,我應用多媒體演示一幅人來人往的“橋”的圖畫,并設問“你是怎么理解橋的,又是怎么理解生命橋的?”啟發(fā)學生一邊讀課文,一邊思考,待讀懂課文之后,讓學生把通過讀課文體會到的“生命橋”的含義與課前自己的理解進行對比。這樣學生更很容易理解到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是愛心橋、是血脈橋、是親情橋、是生命的火種得以繼續(xù)燃燒的橋。 在引導學生體會李博士和臺灣青年一心為他人著想的高尚品質時,我應用信息技術實現(xiàn)課內外結合,拓寬了學生的學習材料,豐富李博士與臺灣青年的人物形象,幫助學生深入體會了李博士與臺灣青年的高尚品質。
三、有助于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
一是可以提高審美能力。語文是一門美的學科,因此,我們應該把課文中的美的形象事物通過課件展示出來,讓學生感知審美對象,產生審美情感,從而陶冶學生的情操。如教學《雷雨》運用課件再現(xiàn)雷雨傾盆而下的情景,逼真的聲響效果再現(xiàn)驚天動地的雷聲,使學生仿佛身臨其境。如教學《黃山奇松》,運用課件展示讓學生領略迎客松之遒勁,勁客松之挺拔,送客松之蟠曲,給學生帶來奇妙的感受。二是可以提高想像能力。在進行寫活訓練時,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創(chuàng)設情境,引導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例如在教學《桂林山水》后,教師可以播放一段優(yōu)美的音樂,讓學生憑借美妙的旋律想象“人在畫中游”的意境,寫出自己游桂林的感受。三是可以提高比較、分析、綜合的能力。例如教學《一個村莊的故事》一課,我運用多媒體課件分別為學生展示村莊的美麗景象和遭到補破壞后頹廢的景象,讓學生對比畫面,從語言文字中分析原因,最后歸納總結小村莊給我們留下的啟示,這樣的教學大大提高了教學效率。
四、有助于知識視野的拓展
眾所周知,教育網(wǎng)站上還存儲了大量的學習信息、習題講解、疑難解答和優(yōu)秀教案等內容。因此,我們可以在課堂教學中的改變角色,不再只是單一的知識的傳授者和傳遞者,而是要成為教學的組織者,學生學習的輔導者、合作者,善于引導學生如何把“信息”化為“知識”,把“智能”化為“智慧”,從而提高學生獲取信息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yǎng)他們的創(chuàng)造性品質。例如《圓明園的毀滅》一課的教學,可以先讓學生查閱了圓明園過去的輝煌歷史,找尋圓明園被燒毀時的情景片,尤其是收集當時清政府腐敗無能與侵略國簽訂的諸多不平等的條約,這樣讓學生更多的了解我們祖國的過去,同時還收集了祖國現(xiàn)在的輝煌成就。這樣不僅完成了教學,而且把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充分體現(xiàn)出來。
五、有助于寫作素材的積累
在小學作文教學中常有“作文難,難于上青天”的說法。為突破這一難點,我們可以選用視聽媒體創(chuàng)設情景,強化學生情感體驗,激發(fā)學生的寫作興趣。比如教師節(jié)前,我讓學生給自己喜歡的老師寫一封信,表達對老師教育之恩的感激之情。這篇作文比較好寫,但學生容易寫空話、套話,或者寫一些司空見慣的補課呀看病呀這類題材。為此,安排在《長大后我就成了你》的樂曲聲中,讓學生看剪輯的影視資料《山村教師》《燭光里的媽媽》《一個也不能少》等,那樸實而真摯感人的畫面及凄婉動人的音樂強烈地沖擊著學生的感官,老師平時對他們關愛的細節(jié)也都一一地展現(xiàn)出來。學生的寫作欲望被激發(fā),完全進入角色,紛紛拿起筆,將心中對老師的愛盡情地寫出來。這樣按學生習作的心理特點,適時選用錄像媒體的形、聲、色并茂的特殊功能,調動了學生的視覺、聽覺、觸覺等各種感官齊上陣,讓他們始終處于興奮狀態(tài),注意力集中,不斷將間接經(jīng)驗內化為直接經(jīng)驗和表象,從而豐富了寫作素材和技能積累。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只要網(wǎng)絡信息技術運用得恰當,必定能為新課程改革“插翅添翼”,為學生提供多樣化的教學內容,從而拓寬語文學習資源,有效地提高語文學科教學效率,使學生感到語文不再難學,同時體會到語文知識的的奇妙與學習語文知識的快樂。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