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焱
海南省瓊中縣教師培訓管理中心教研員
“獨語”是獨自說話,是一個人的自言自語,是作者在交流過程中,排除他人的參與,將視野轉向自己的心靈深處的內心獨白。而“獨語體”散文,是作家對自身的審視,通過強化自我內心的孤獨和寂寞感,表達對世界、對人生的個體性體驗,以及對自我的生命體驗和靈魂揭示,是一種內省式的審美追求。[1]而《陋室銘》是劉禹錫長慶四年(824年)夏,從夔州(今四川奉節(jié)縣)刺史調任和州(今安徽和縣)刺史時所寫?!稓v陽典錄·卷七·古跡一》記載有:“陋室,在州治內,唐和州刺史劉禹錫建,有銘,柳公權書碑?!盵2]《輿地紀勝·卷四十八·景物上》載有:“陋室,唐劉禹錫所辟,又有陋室銘禹錫所撰,今見存?!薄遁浀丶o勝·卷四十八·官吏》也載有:“劉禹錫,為和州刺史,有《和州刺史壁記》及《陋室銘》?!盵3]這是劉禹錫一篇應對政治打壓、不妙人生境況的“喃喃”自勉文章。
一、自我的在場
文章始終以“自我”為中心,來一場“自我”與“自我”的對話。文章開始還顧慮他人的感受,委婉地談及“他物”。先談山,“山不在高,有仙則名”,表明“山”是一座普普通通的山,后來變成了一座非凡的山,關鍵是這座山來了一位“仙人”,則“山”不同凡響了。接著再談水,“水不在深,有龍則靈”,表明“水”也是一條普普通通的河水,后來變成了一條有靈氣的河水了,關鍵是有龍的存在,引得這條“水”不一樣了。這時,不能再說“他物”了,必須表明立場?!八故锹?,惟吾德馨”,由物及我了。雖然住的居室比較簡陋,但因為我品德高尚的原因,使得簡陋的房子香氣遠播開來了。文章道出“吾”字,是一種“自我在場”的存在,不再顧及他人的感受,不再繼續(xù)內斂自己了。作者把敘述的視野轉向了主體——“我”,并繼續(xù)轉向心靈深處的“德”。古人崇尚“德馨”,西漢韓嬰《韓詩外傳·卷五·第二十九章》談到:“德也者,包天地之大,配日月之明,立乎四時之周,臨乎陰陽之交。寒暑不能動也,四時不能化也。斂乎太陰而不濕,散乎太陽而不枯。鮮潔清明而備,嚴威毅疾而神。至精而妙乎天地之間者,德也?!盵4]
錢理群在《中國現(xiàn)代文學三十年》中談到:“‘自言自語(‘獨語)是不需要聽者(讀者)的,甚至是以作者與讀者之間的緊張與排拒為其存在的前提:唯有排除了他人的干擾,才能徑直逼視自己靈魂的最深處,捕捉自我微妙的難以言傳的感覺(包括直覺)、情緒、心理、意識(包括潛意識),進行更高、更深層次的哲理思考?!盵5]
其實,作者劉禹錫在18年前元和元年,永貞革新失敗后,在“二王八司”事件中,被貶為連州司馬時,就曾經寫信給剛登相位的杜佑,即《上杜司徒書》,來披陳衷曲。信中寫道:“小人祖先壤樹在京索間,瘠田可耕,陋室未毀。濡露增感,臨風永懷?!盵6]點到其家陋室。但隨后,元和初年八月,憲宗恩赦貶官,但指定“左降官韋執(zhí)誼、韓泰、陳諫、柳宗元、劉禹錫、韓曄、凌凖、程異等八人,縱逢恩赦,不在量移之限”[7]?!傲恳啤本褪潜边w至京城較近的地方,就是對貶官的一種“獎勵”??沙⒌倪@道詔令,讓劉禹錫盼不到回朝的機會。一直貶到和州(古稱歷陽),劉禹錫已經釋然了,不再“暮夜之后,并來愁腸”(《上杜司徒書》)。因此,面對“陋室”,面對著困境,劉禹錫必須泰然處之。
“惟吾德馨”,這種“自我的在場”,內心是需要多么的堅忍。同時,也需要“自我”的積極肯定。此時,他的政治對手雖然缺席,但他還是勇敢地告訴他們,我的品德高尚,任何困難我都無所畏懼,更何況小小的陋室。
二、生命的體驗
由于“獨語體散文直接指向自己的內心,通過自白來揭示自我隱秘的內心世界,逼視自己靈魂深處的矛盾與苦悶,表現(xiàn)個人的情感與生命體驗,帶有濃郁的自我表現(xiàn)色彩和個人主觀性。”[8]因此,在這樣簡陋的房子里,作者“獨語”自己的生命體驗。
“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苔痕”本不是什么美好的景物,并且門口有苔蘚了,也說明人跡罕見。宋代張耒也寫過《無題》詩之一:“出門蹄道苔痕滿,隱幾書塵鼠跡多?!闭f明了劉禹錫的陋室已無人肯去,不在量移之人的房子,避之莫及,誰人敢去?就是這種苦悶的生命體驗,劉禹錫堅持自己的“德馨”,才由自內心的對生命的渴望。眼睛看到的景物與景色,盡是“綠”與“青”,這充滿生機勃勃的“苔痕”與“草色”,使他不再頹廢,故他寫有奮發(fā)向上的《秋詞·其一》一詩為:“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宵。”
“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逼鋵嵤枪室飧嬖V人們,與這間陋室主人交往的人物,都是知識淵博的文人墨客,比如白居易、韓泰、姚合等人。至于別的一些大儒,人雖沒來過此室,但信函卻不曾斷過,詩作唱和也不曾少過,作者依然認為他們也是在此室談笑往來的,如元稹、令狐楚、李德裕、張籍、裴度、裴昌禹等人。其在《答道州薜郎論書儀書》中陳述過他居住陋室的情況:“及謫官十年,居僻陋,不聞世論,所以書相問訊,皆昵親密友,不容變更?!盵9]而用“鴻儒”與“白丁”來對比確定陋室主人的層次,而不是被打壓后的萎靡不振。他在《謁柱山會禪師》一詩中也談到他結交朋友的層次:“結交當世賢,馳聲溢四塞。”故其寫《元和十年自朗州承召至京戲贈看花諸君子》:“紫陌紅塵拂面來,無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觀里桃千樹,盡是劉郎去后栽?!薄对儆涡加^》:“百畝庭中半是苔,桃花凈盡菜花開。種桃道士歸何處?前度劉郎今又來?!睙o情地諷刺那些攀附了新朝權貴才爬上來的政治對手。
“可以調素琴,閱金經?!逼鋵嵶髡摺蔼氄Z”明說的是其已沒有什么斗志了,只是彈彈琴,讀讀佛經,過去的政治斗爭已經妥協(xié)蟄伏了。但在其自我隱秘的世界里,卻是暗暗地等待機會,東山再起。彈琴可以陶冶情操,用藝術來調節(jié)“寂寥”與“解悶”。故其《令狐相公見示贈竹二十韻仍命繼和》一詩中有:“抱琴恣閑玩,執(zhí)卷堪斜倚?!薄逗土詈喙淆S小宴聽阮咸》:“影似白團扇,調諧朱弦琴。”《早秋雨后寄樂天》:“簟涼扇恩薄,室靜琴思深?!薄逗荽蘩芍胁荛L寄三癖詩,自言癖在詩與琴酒》:“酒對青山月,琴韻白蘋風?!?
而劉禹錫為什么不寫讀其他書籍呢,偏偏要寫閱讀“金經”。其實閱讀“金經”,更多的是修心養(yǎng)性,尋找人生智慧。其在《送宗密上人歸南山草堂寺,因謁河南尹白侍郎》一詩中談到:“宿習修來得慧根,多聞第一卻忘言?!彼c白居易唱詩《和樂天齋戒月滿夜對道場偶懷詠》也寫到:“常修清凈去繁華,人識王城長者家。案上香煙鋪貝葉,佛前燈焰透蓮花。持齋已滿招閑客,理曲先聞命小娃。明日若過方丈室,還應問為法來邪?!?/p>
“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無絲竹之亂耳”與上句的“可以調素琴”是否自相矛盾,但其實不矛盾?!翱梢哉{素琴”是指自己故作閑情逸致,其實內心苦澀;“無絲竹之亂耳”是指沒有官場的那一套尋歡作樂的琴瑟應酬生活。因此,在此陋室中,沒有了官場的那一套燈紅酒綠、尋歡作樂的琴瑟應酬生活,沒有了官府的公文使我身心勞累。若讓我久居于此,了此一生,那實在是非我所愿呀。作者過去與和白居易有“絲竹”作樂一詩,為《和樂天南園試小樂》:“閑步南園煙雨晴,遙聞絲竹出墻聲。欲拋丹筆三川去,先教清商一部成?;臼衷云信d,歌詞自作別生情。多才遇景皆能詠,當日人傳滿鳳城?!边^去寫歌作詞的輝煌與得意,盡顯詩中。兩個“無”字,看似是作者失去了“絲竹”與“案牘”,表示生活的一種輕松與休閑,工作的一種擺脫與解脫。其實卻是頑強地表現(xiàn)了一個孤獨者內心的寂寞與無助。
劉禹錫這種生命的體驗,把生活的色彩、情感的色彩、精神的色彩都表白出來,是“獨語散文對人生苦悶與精神彷徨,生命的孤獨感與荒涼感最肯與最樂于表現(xiàn)的兩個方面?!盵10]
三、價值的追求
人格的尊嚴與靈魂的高尚是一個人為人處世的標準。工作的順利、事業(yè)的進展與革新的認可,才能體現(xiàn)人生的價值。因此,劉禹錫通過閱讀“金經”,不斷的把自己與現(xiàn)實生活進行比對與修正,取得了人生的智慧,故他要對人生價值進行追求。我居住的“陋室”真的是很“陋”嗎?我的人品與靈魂真的是很“差”嗎?他借名人之跡與名人之言,擲地有聲地宣告:“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鬃釉疲骸温??”
劉禹錫身處陋室,雖然有“談笑”,有“鴻儒”“素琴”“金經”的陪伴,但他還是孤獨的。一個貶官,他真正需要的是被當朝“最高領導人”的認可與重啟。他不甘心于此“陋室”,“陋室”不“陋”只是暫時的借口與自我的安慰。因此,他用“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來自況,鼓勵自己。此時,作者的托物言志出來了,他希望像諸葛亮與揚雄一樣干一番大事業(yè)。我劉禹錫的陋室,也一定會像南陽的諸葛廬與西蜀的子云亭一樣,“廬”、“亭”、“室”中的主人會得到“最高領導人”的啟用與重用。這才是作者真正的寫作目的。
孔子云:“何陋之有”的典故出自《論語·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意思是說:孔子想搬到九夷去居住。有人說:“那地方太簡陋了,怎么能住呢?”孔子說:“有君子去住,就不簡陋了?!币虼?,作者最后借孔子之言“何陋之有”,來做自我的心理安慰,自己勉勵自己,身居“陋室”,“陋室”不“陋”,相信有一天會被啟用與重用的。因為,劉禹錫十分明白,不論多好的彝器,如果放置的地方不對,一有點損傷,就會如破敗的飯鍋一樣會被丟棄。其在《猶子蔚適越戒》中,就曾勸戒過他的侄子劉蔚:“茍措非其所,一有毫發(fā)之傷,儡然與破甑為伍矣。”[11]因此,他在《浪淘沙·其八》一詩中就著直白告訴他的政治對手,不要輕視“遷客”,如“莫道讒言如浪深,莫言遷客似沙沉。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12]也如西漢韓嬰《韓詩外傳·卷五·第十四章》所言:“雖居窮巷陋室之下,而內不足以充虛,外不足以蓋形,無置錐之地,明察足持天下,大舉在人上,則王公之材也,小用使在位,則社稷之臣也,雖巖居穴處,而王侯不能與爭名,何也?仁義之化存爾?!盵13]意思是指一個具備仁義德行的人,雖居窮巷陋室,也要“大舉”與“小用”。
“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作者列舉了三種不同的人生希望,來抗拒來自“最高領導人”的指示,“不在量移之限”的人生絕望。盡管這種希望是非常渺茫的,如同一條長蛇一般,不時地纏繞與吞噬著作者的靈魂。但他的內心始終還是不甘于絕望的,只有“惟吾德馨”,“調素琴”,“閱金經”,等待機會,“前度劉郎今又來”。劉禹錫的托物言志,真正讓我們感受到一個獨語者靈魂的堅強。
獨語,是自我的內心獨白,是與自己靈魂的對話,是對來自外壓的抗拒,也是一種應對人生不妙境況的價值宣告與價值追求。劉禹錫的《陋室銘》,就是以“自我的在場”“生命的體驗”“價值的追求”來應對“不在量移之限”人生挫折的有力宣告。
參考文獻:
[1][8][10]貴志浩著,話語的靈性——現(xiàn)代散文語體風格論[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0,p69,p71,p71.
[2](清)陳廷桂纂輯,陽歷典錄(全五冊)[M].臺灣:臺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4,p371.
[3](宋)王象之撰,輿地紀勝(全八冊)[M].北京:中華書局,1992,p1942.
[5]錢理群,溫儒敏,吳福輝著,中國現(xiàn)代文學三十年[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p52.
[6][9][11][12](唐)劉禹錫著,瞿蛻園箋證,劉禹錫箋證(全三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p241,p277,p530,p864.
[7]許嘉璐主編,曾棗莊分史主編,舊唐書(第一冊)[M].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4,p345.
[4][13](漢)韓嬰撰,許維橘校釋,韓詩外傳集釋[M].北京:中華書局,1980,p196,p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