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自斌
魯迅把中國歷史上的一治一亂概括為“中國人暫時做穩(wěn)了奴隸的時代”和“想做奴隸而不得的時代”。(《墳·燈下漫筆》)他在小說中塑造勞苦人民的形象,主要寫他們帶著封建統(tǒng)治階級所強加給的種種精神枷鎖,不覺悟、不反抗,最終以悲劇退出歷史的舞臺。而《祝?!分械南榱稚褪沁@樣一個家喻戶曉、童史皆知的典型悲劇婦女形象。
著名精神分析學家弗洛伊德的人格結構理論認為人格由本我、自我和超我構成。其中,本我是人格結構中最原始部分,其成分是人類的基本需求,如饑、渴、性等。祥林嫂作為一個正常的個體,她具有人生而具有的許多本能需求。她希望過著物質充足、精神愉悅的好日子,最起碼不用擔心基本的衣、食、住、行。本我反映了人的生物本能,按快樂原則行事,是“原始的人”;自我是在現實環(huán)境中由本我分化發(fā)展而產生的,由本我而來的各種需求。如不能在現實中立即獲得滿足,他就必須遷就現實的限制,并學習到如何在現實中獲得需求的滿足。祥林嫂生活在封建束縛極為嚴厲的年代,她不能隨心所欲的獲得不同的欲求,她受到以“三綱五常”、“三從四德”為代表的約束,但是她卻必須在這種嚴酷的環(huán)境中尋找到那份能夠滿足自己欲望的途徑,例如迷信活動??梢姡晕沂前船F實原則行事的,是“現實的人”;超我是人格結構中居于管制地位的最高部分,有兩個重要部分:一為自我理想,是要求自己行為符合自己理想的標準;二為良心,是規(guī)定自己行為免于犯錯的限制??v觀祥林嫂的行為活動不難看出在她身上顯示出來的更多的是良心,是規(guī)定自己行為免于犯錯的限制。超我追求完美,代表了人的社會性,是“道德的人”。正是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處于協調和平衡狀態(tài),從而保證了人格的正常發(fā)展。但是,祥林嫂的人格發(fā)展卻是失去了應有的平衡狀態(tài)。
首先,封建節(jié)烈觀念驅使她“逃離”和“哭鬧”。而“節(jié)烈”之說,自宋儒首倡,在其后一千多年的封建社會中,反復為統(tǒng)治階級和封建文人鼓吹,成為占統(tǒng)治地位的重要思想之一,許多貞女坊、烈女牌、節(jié)烈旌表等就是鐵證。封建社會的人們,當然包括祥林嫂在內,根本不可能擺脫這種思想,它已經徹徹底底根深蒂固于人們的意識當中。祥林嫂逃離婆家到魯家?guī)凸ず偷诙纬黾迺r的哭鬧,毫無疑問也都是為節(jié)烈思想的意識形態(tài)所驅使的結果。另外,魯迅先生把這些參與虐殺婦女包括所謂節(jié)烈和不節(jié)烈的種種社會力量的集合體,稱作“無主名無意識的殺人團”(《墳·我之節(jié)烈觀》),而祥林嫂正是被這“無主名無意識的殺人團”殺害的。
魯四老爺是理學家的忠實信徒,是最講究節(jié)烈的。祥林嫂在這樣的人家?guī)凸?,平日耳濡目染,中毒當然很深。衛(wèi)老婆子的“大約因為在念書人家做過事,所以與眾不同”的說法,正是說到了骨子里邊。柳媽說祥林嫂“再一強,或者索性撞一個死,就好了”,同樣也是暗含對祥林嫂沒有做烈婦的惋惜。幾乎人人都能夠毫不費力的將節(jié)烈觀擺放在自己思想觀念的前列,準備隨時搬出來運用。
另外,從外來看,以魯四老爺為代表的魯鎮(zhèn)文化不僅在政治上壓迫著祥林嫂,在經濟上剝削著祥林嫂,在男權上統(tǒng)治著祥林嫂,在神權上毒害著祥林嫂,而且還在精神上奴役和折磨著樣林嫂。這個羸弱的女子在重重大山的壓迫下終于殘喘不已,終于走向滅亡。從內來看,祥林嫂兩次來到魯家,表面上,一次是逃出來,一次是被趕出來,究其根源,卻都是夫權使然,也就是沒有經濟權的結果。所以魯迅在回答對于當時社會婦女的命運來說什么東西是起決定性作用的問題時說“在目下的社會里,經濟權就顯得最要緊了”(《墳·娜拉走后怎樣》)。而祥林嫂的悲劇也無不與此密切相連,這也是對整個女性群體的吶喊與要求。
《狂人日記》提出了“救救孩子”的口號,而《祝?!钒l(fā)出了“救救祥林嫂”的呼喊。祥林嫂坎坷的一生,受盡了家族制度和禮教的折磨,她的寡而再嫁、嫁而再寡的悲劇命運,帶給了她精神上嚴重的創(chuàng)傷,她終于被強大的禮教所“吃掉”。封建禮教“吃”了她是比狼吃了她的兒子阿毛更為厲害的。狼只能吃掉一個阿毛,但是作為舊禮教的“狼”卻能吃掉與祥林嫂有同樣命運的千萬個勞動婦女。祥林嫂只是舊中國深受苦難的千千萬萬婦女中的悲劇人物形象的代表。她的命運注定只能是犧牲品。
參考文獻:
[1]楊樸,楊旸.魯鎮(zhèn)文裕和祥林嫂的幽閉恐飾癥[J].吉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杜會科學版),2007,1(2).
[2]王明堂.談祥林嫂[J].徐州師范學院學報(哲學讓會科學版).
[3]管希雄.關于祥林嫂的幾個問題的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