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互聯(lián)網時代的到來,假新聞像毒瘤一樣無處不在,產生了嚴重的負面影響。作為新聞衍生出的現(xiàn)象,假新聞在網絡時代表現(xiàn)出了新的特點。本文采用案例分析、內容分析的研究方法,以《新聞記者》評選出的2014——2016“年度十大假新聞”為樣本,從糾錯時間、新聞來源、新聞類型、新聞題材、新聞要素五方面分析,為遏制假新聞的傳播勢頭提供借鑒。
關鍵字:互聯(lián)網;假新聞;特點;新聞記者
21世紀,互聯(lián)網為信息提供了一個全方位可持續(xù)的平臺,信息傳播空前快速,使得網絡無形間成為假新聞泛濫的推動力。與以往傳統(tǒng)媒體時代的假新聞相比,當代的假新聞借助互聯(lián)網出現(xiàn)了新的特征。
一、假新聞傳播速度快,壽命趨短
假新聞從發(fā)布到被揭發(fā)辟謠需要一個過程,過程越長,假新聞流傳散播的就越廣,社會危害越大。互聯(lián)網時代,信息傳播速度極快,當假新聞擴散到人們面前時,意味著要接受更多人更多方面的質疑、審核和檢驗,新聞生產的透明性變強,假新聞更容易被戳穿和敗露。
研究2014——2016“年度十大假新聞”可以發(fā)現(xiàn),能在12小時被揭露的假新聞占總數的16.7%,在一天以內糾錯的假新聞占較大多數,達到53.4%,大部分假新聞能夠在一個星期以內被揭發(fā),說明網絡時代的假新聞生命力較短暫,往往很快就被揭露和辟謠。
如“新加坡總理公署宣布李光耀病逝”,首次爆出假新聞是在21點50分左右,然后22點15分開始各網紛紛辟謠、道歉。在短短25分鐘內,假新聞從出爐到辟謠全套完成,假新聞來得快,被證實是烏龍也快,新媒體工具提高了新聞的可視化程度,這是互聯(lián)網帶來的巨大改變。
二、新聞來源更具迷惑性,網貼新聞化現(xiàn)象突出
消息來源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消息的真實性和準確性,對于一個記者來說,最為寶貴的資源就是擁有可靠準確的消息來源,這是保證新聞真實性的關鍵。[1]
近3年中,沒有注明消息來源的新聞高達36.7%,“郭美美澳門欠2.6 億賭債”案例只交代了某個追債網頁,以“網傳”為依據,新聞的可信度令人質疑。同時,網貼新聞化現(xiàn)象愈演愈烈,《女孩跟男友回農村過年,見到第一頓飯后想分手了》、《女員工每日排隊吻老板》等假新聞,都屬此類。
沒有明確消息來源的新聞會讓人存疑,那么,注明了消息來源的新聞就一定是真的嗎?造假者深諳霍夫蘭的說服效果研究,為了增加新聞的真實性,格外突出消息來源的權威性代表性。如《中國城市“退出”世界空氣最差20城之列》,注明其消息來源于“WHO 2014年城市戶外空氣污染數據庫”的排名數據,但事實上,WHO并沒有對這些數據做排名,記者對相關數據的使用不夠謹慎,導致了這則假新聞的出現(xiàn)。[2]網絡時代的假新聞造假水平越來越高端,消息來源也越來越具有迷惑性和隱蔽性。
三、社會新聞成為假新聞出現(xiàn)的重災區(qū)
按選題類型劃分,假新聞大致可以分為社會新聞、政治新聞、文化新聞、體育新聞、經濟新聞等不同方面,每種新聞類型各有不同的特性。研究近三年假新聞可以發(fā)現(xiàn),社會新聞在假新聞中出現(xiàn)的頻率越來越高,達到73.4%,政治新聞次之。這與社會新聞本身的特點密切相關,涉及網民自身利益,或是關乎當前深層次的社會矛盾,容易引起廣泛討論。
在假新聞中,緊追新聞熱點、關乎社會矛盾的社會新聞不在少數。如《湘潭產婦死在手術臺醫(yī)生護士不知去向 醫(yī)院稱已盡全力》涉及到的醫(yī)患糾紛,《女孩跟男友回農村過年,見到第一頓飯后想分手了》針對的城鄉(xiāng)差距,《南京眾人圍觀裸女跳河 救助者被遺忘 沒人幫忙拉一把》提到的社會冷漠現(xiàn)象等,都是圍繞社會敏感問題。這些假新聞抓住受眾弱點,根據人們的某種擔憂或者期待編造而成。新聞一出,馬上就成了大家關注的焦點,它將社會弊端赤裸裸地暴露在大眾視野,而大眾潛意識中對社會矛盾的認知使得這類新聞被微信微博用戶紛紛轉載,危害甚大。
四、新聞要素真假摻雜,酷似真新聞
新聞要素指新聞事實的主要構成因素,一般包含六個要素——誰(Who)、何時(When)、何地(Where)、何事(What)、為何(Why)、過程如何(How),即我們所說的“5W+1H”,用以考察假新聞的完整性。
統(tǒng)計發(fā)現(xiàn),30個假新聞中新聞要素齊全的有13篇,占總量的43.3%,具備五個要素的有 9篇,其中缺乏原因要素的假新聞較多,時間、地點交代不清的假新聞次之。這些假新聞采用新聞報道的手法,格式酷似真新聞,而完整的新聞要素又能增加假新聞的真實感,看上去比真的新聞還要“真實”,如《津巴布韋總統(tǒng)因奧運會沒能得獎牌下令逮捕代表團》,新聞要素齊全,消息來源突出,無形間增加這則假新聞的真實性,人們難以辨別出來。
同時,部分假新聞的原因、地點要素含糊,這就表明假新聞雖然努力呈現(xiàn)給受眾一個看似是真實的“事實”,但是新聞的邏輯經不起推敲,缺乏對事件原因合理性的解釋。
五、名人、奇聞題材的假新聞不斷增多
盡管大多數假新聞極力偽裝成真新聞,新聞來源、新聞要素都很齊全,受眾一時難以辨別,但假新聞在內容上還是存在一定特性的。它對新聞的信息進行過濾、選擇,使得某部分的內容被強化突出,而這些有一定“內容”含量的假新聞更能吸引受眾的關注。
近三年來,用名人、奇聞異事填充的假新聞不斷增加,僅16年十大假新聞中就有6個。這些假新聞,由于內容奇特、夸張,迎合受眾的“求新求異”心理,往往更具可讀性從而可以快速傳播,產生很大的轟動效應,所以,名人、奇聞成為假新聞主要的選材對象。同時,多數假新聞著眼于新聞的顯著性和反常性,利用巧合、夸張的內容來滿足受眾的獵奇心理,因此,顯著性和反常性成為假新聞的敏感穴位。
如《揭范冰冰母女二人同侍香港老大驚人真相》,利用明星的名人效應為造假開路。《春節(jié)紀事:一個病情加重的東北村莊丨返鄉(xiāng)日記》記述了村婦密謀組團“約炮”等事件,沖破道德倫理底線,這樣反??鋸埖膬热轃o疑是給人們的價值觀、人生觀扔下一顆重磅炸彈,人們紛紛轉載,帶來極大的負面影響。
結語
近三年的假新聞中,社會新聞、奇聞異事類新聞泛濫成災,新聞要素真假參半,極具隱蔽性和迷惑性。網絡時代的假新聞造假手段越來越高超,在無形間侵害著新聞傳播自身的肌體,污染了社會傳播、交流的環(huán)境。我們要認清假新聞的特點,避免被假新聞誤導。
參考文獻:
[1]王軍,欒絮潔.從消息來源的核實看西方媒體如何防范虛假新聞.[J].新聞與寫作.2011(1):21—24.
[2]白紅義,江海倫,陳斌.2014 年虛假新聞研究報告.[J].新聞記者.2015(1):27—38.
作者簡介:張膠,1993年5月,女,漢族,河北保定人,碩士研究生在讀,現(xiàn)就讀于河北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新聞與傳播專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