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建華
摘要:初中歷史新課改要求重視學生在課堂的主體作用,以突出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能力。課堂教學中必須“以人為本”,讓學生盡可能“活動”起來,引導學生在“活動”中學史、在“活動”中悟史、在“活動”中明理。但是,在歷史課堂教學實踐中,學生活動的開展也出現了一些不可忽視的問題,這些問題可能會不利于初中歷史“高效課堂”的打造。
關鍵詞:歷史課堂;學生活動;對策;
一、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學生活動開展常見的問題
1.教師方面
(1)課堂學生活動的設計可操作性不強,導致課堂學生活動的開展不流暢,從而在營造“高效課堂”的成效上不甚突出。
在歷史課堂教學中,巧妙的活動設計往往是學生能力養(yǎng)成的一個催化劑。而一些“中看不中用”“熱鬧但空泛”的活動,卻往往偏離教學目標,導致事倍功半。在現實教學中,由于各方面的因素,教師設計學生活動考慮不周全,或者活動設計太難,或者話題學生很陌生,導致課堂開展活動時出現斷電、卡殼的現象,活動設計的目的就不能達到,照這樣去打造的“高效課堂”,反而效率不高。
(2)教師像媽媽一樣不放心,擔心學生這,擔心學生那,不敢放手讓學生去操作,導致教師由課堂學生活動的“引導者”變成了“主導者”。
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有很多時候,教師不相信學生自己可以把一件事情做好,雖然設計了學生活動,但不敢放手讓學生獨立去完成,于是也就失去了一次讓學生得到鍛煉的好機會。對課堂學生活動干預過多,活動的設計就失去了意義,其實也就變相成了傳統(tǒng)課堂。
2.學生方面
(1)學生的課前準備不足,預習不充分,導學案完成情況不理想,活動的目的和要求不明確,導致課堂活動效率不高。
新課改重在打造“高效課堂”,因此導學案的作用尤為突出,導學案是學生自主學習的方案,也是教師指導學生學習的方案。它將知識問題化、能力過程化、情感體驗化。在充分尊重學生主體地位的前提下,積極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通過科學有效的訓練,達到課堂教學效益的最大化。如果學生課前預習不充分,不認真地完成導學案,這樣導學案的作用就大打折扣,也會嚴重影響課堂教學活動的開展。
(2)學生的參與面比較窄,活動成為部分優(yōu)秀學生的舞臺,而大多數同學成了陪襯或者是看客。
合作學習活動開展時,不少同學在小組活動中無所事事,或做與小組活動無關的事情,學習成績好的自然成了各組名副其實的代言人,而學習困難和性格內向的學生則只是其陪襯和看客??梢?,在課堂教學活動中,如何面向全體學生,讓人人參與學習過程、人人嘗試成功的喜悅,值得我們每一位一線教師深思。
(3)課堂學生活動流于形式,表面上場面熱鬧,實際上沒有很好地解決課堂需要解決的問題。
教師在設計活動時,如果只注重活動的趣味性和課堂表面的熱鬧,而忽視了活動的有效性,那么就會導致活動流于形式,課堂效率不高。
二、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學生活動開展常見問題的應對辦法
1.教師方面
(1)如何設計具有可操作性的課堂學生活動,使課堂學生活動順利、高效地完成,打造真正的“高效課堂”。
課堂活動設計首先要以學生的生活經驗和興趣為出發(fā)點,內容和方式要盡量真實。即要選擇貼近學生實際,貼近生活的話題。在這樣的課堂活動中,學生才會熱情高漲,順利完成活動內容,實現教學目標。如果選擇學生陌生的話題,學生不知從何談起,做起,這樣活動進程就會不流暢,也無法達到預期效果。其次,課堂活動設計的難易程度要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和認知結構。活動太難,學生無法順利完成活動內容;活動太簡單,對學生則起不到促進發(fā)展的作用。再次,活動的具體任務和要求要清楚明了,學生操作起來比較輕松。粗糙的活動設計,學生則無從下手。
(2)教師應如何避免由課堂學生活動的“引導者”變成“主導者”。
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既然設計了學生活動,教師就應該相信學生自己可以把一件事情做好,放手讓學生獨立去完成,這樣學生也就得到了鍛煉的好機會。如果教師對課堂學生活動干預過多,活動的設計就失去了意義,其實也就變相成了傳統(tǒng)課堂。因此,要避免教師由課堂學生活動的“引導者”變成“主導者”,教師就應該充分相信學生的能力,讓學生成為課堂活動的“主演”。
當然,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也不能游離于學生活動之外,避免由“引導者”“參與者”變成了“旁觀者”。如果放任學生“肆意發(fā)揮”,學生活動就會陷入混亂無序,從而影響課堂效率。教師要引導學生有序高效地開展綜合實踐活動。教師要為學生提供熱情的幫助,在小組中巡回指導,提供必要的啟發(fā)、幫助和建議,必要時參與其中,形成一種師生互動的良好合作氛圍,而不能作為一個局外人,造成“放羊式”的小組活動。
2.學生方面
(1)學生的課前準備不足,預習不充分導致課堂效率不高的情況如何應對。
課前預習是學生為了學好新內容所進行的課前準備過程,是學生學習過程的首要環(huán)節(jié)。學生的課前預習一旦生效,既能讓學生掌握學習的主動性,同時可以培養(yǎng)學生自覺學習的良好習慣,有利于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要提高學生課前預習的效率,導學案的作用尤為突出,因此,教師首先應該根據學生的學情,精心設計好導學案。其次,教師應該充分發(fā)揮小組競爭的作用,由小組長組織本組成員預習,完成導學案,并把導學案的完成情況作為小組考核的一個指標。再次,教師應該在預習過程中通過多種手段來激發(fā)學生預習的興趣,讓學生看到自己努力的結果,實現預習的自我價值,從而感受到成功的喜悅。(2)學生的參與面比較窄,大多數學生成了陪襯或者是看客的問題如何解決。
新課改要求,讓人人參與學習過程,人人嘗試成功的喜悅。但是在實際的教學中,我們常常發(fā)現:小組合作學習很多時候是在復制缺乏合作的傳統(tǒng)的師生交往方式,即只不過是好學生扮演了教師的角色。如何使小組中每個成員都主動參與到合作學習中來呢?我認為,教師應該協(xié)調好關系,深入組內具體予以指導,特別是對困難生要多多鼓勵,提起他們參與活動的信心。
(3)如何避免表面上場面熱鬧流于形式的課堂學生活動。
課堂學生活動并不是越熱鬧越好,小組活動應該合作、有序地開展,重在通過活動的形式解決這堂課所需要解決的問題,而不是表面熱鬧流于形式。
總之,課程改革對于我們新時期的歷史教師來說,任重而道遠。我們只有在教學中不斷實踐、不斷認識、不斷反思、不斷總結,才能使新的教學理念在“前沿戰(zhàn)地”上開花結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