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燃
【摘 要】新課改理念下的物理教學,應該是將學生培養(yǎng)為具備探索精神與創(chuàng)造能力的全方位人才。相關教師應該摒棄掉以往單向灌輸式的教學策略,在提問和解題環(huán)節(jié)中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在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過程中結合物理實驗,在學生本位的基礎上嘗試師生角色的轉變和因材施教。
【關鍵詞】高中物理 新課改 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12.026
隨著新課改理念的推行,傳統(tǒng)的以教師為主體的單向灌輸式教學方式已經(jīng)不適用于現(xiàn)代教學。在當下的高中物理教學過程中,如何轉變教育觀念,從學生本位出發(fā)來構建符合新課改理念的科學合理教學方法,將學生培養(yǎng)為具有探索精神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全面發(fā)展型人才,是當下高中物理教師需要思索的一項重要課題。筆者本次論述將從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基于學生本位理念進行因材施教、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物理實驗等幾個方面著手,對新課改理念下的高中物理教學方法進行探索。
一、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
同初中物理相比,高中物理的知識明顯更為復雜,尤其是對于剛步入高一的新生而言,陡然上升的知識難度令其難以適應,容易打消學生的學習信心和積極性。這便要求教師采取相關的策略,從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入手,為其今后的物理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和開端。
(一)以提問引導學生
“提問”是促進學生積極思考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同時也是獲得教學反饋的一條便捷途徑。因此,教師可以由淺入深地設置問題。比如在對“電磁感應”章節(jié)進行教學時,可以逐步向學生提問:“導體切割磁感線一定會產(chǎn)生電流嗎?”“要讓導體切割感應線運動得以實現(xiàn),我們應該怎樣做?”“產(chǎn)生電流的方式有很多種,它們背后的原理是否一樣呢?彼此有什么聯(lián)系嗎?”從而引發(fā)學生進行循序漸進的思考,不被冗雜的知識打消學習積極性。
(二)恰當?shù)慕忸}訓練
實題訓練是提高學生知識運用能力的重要途徑,不過在此環(huán)節(jié)中,教師對習題的選擇應該有所考究。
一方面,教師應該把控好習題的質量與數(shù)量。目前不少教師熱衷于題海戰(zhàn)術,使得學生無暇消化知識,忽視了對知識源頭的掌握和知識規(guī)律的總結。如此本末倒置的做法,不僅難以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也使得學生的學習效率大打折扣。因此,教師在習題的選擇過程中應該重在質量而非數(shù)量,精選出涵蓋廣泛知識點的代表性習題,才能在維護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同時提高其學習效率。
另一方面,教師應該把控好對不同難度習題的課堂時間分配。目前不少教師在課堂上對高難度習題耗費過多的時間,其實,此類習題能否為班級不同水平層次的學生廣泛接受、它所產(chǎn)生的教學效果又否能與之所消耗的課堂時間相匹配,都還尚不明確。相反,高難度的習題會觸發(fā)“中等生”、“后進生”的畏懼情緒。因此,習題的難易程度應該與班級成員的整體水平掛鉤,過難或過易都不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利于提高班級整體的學習效率。
二、理論聯(lián)系實際,重視物理實驗
聯(lián)系生活實際來進行課堂講解,可以為復雜的知識打開一個簡單的切口;對物理實驗的重視,更是培養(yǎng)學生的探索能力、認識到學科本質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也是對新課改理念的一種表現(xiàn)。
(一)理論聯(lián)系實際
教師在日常教學中,應該注意將理論知識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結合。比如,在講授“曲線運動”章節(jié)時,讓學生回憶日常生活中的擺鐘,也可在課堂上用小球做演練,引導學生對曲線運動的規(guī)律進行觀察思考,從而更好地理解課本知識。而在講授“加速度”章節(jié)時,讓同學思考:假設讓你參加賽車活動,在以下幾輛跑車中會選擇哪輛去參賽?(引導學生在跑車性能都相似的前提下,選擇加速大的跑車。)如此一來,學生在感受到物理知識“實用性”的同時,還能使自己的探索欲望得以激發(fā)。
(二)重視物理實驗
高中階段的物理課程,基礎實驗至少有十余個,然而在不少物理教師的日常教學中,學生很少有機會對它們進行親自的操作實踐,這便使學生操作能力和探索思維的發(fā)展大打折扣。
在一些教學情境中,實驗器材有限、實驗耗時耗力,是多數(shù)物理教師舍棄掉實驗課程的原因。教師應該盡可能地創(chuàng)造條件給予學生親自上手操作的機會。比如,在對“牛頓第三定律”進行講解時,為了使學生更好的理解“力的相互作用”原理,可以借助玩具小車、條形磁鐵、小木板、小球等小型器材,讓同學設計實驗并對該原理進行驗證。教師還可以給學生布置一些簡易的課外實驗。只有當學生嘗到實驗的樂趣,他們才能加深對課本知識的理解,才能真正體會到物理學科的探索性和創(chuàng)造性。
三、正視學生本位,擅于因材施教
“學生本位”理念是新課改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師應該一改以往的單向的知識灌輸模式,從學生角度出發(fā),對有利于學生物理素養(yǎng)的全方位發(fā)展的教學模式進行探索和創(chuàng)新。
(一)師生角色的轉變
高中生的心智已經(jīng)較為完善,因此教師在日常教學中,可以嘗試邀請學生上臺進行有準備的基礎知識講解,即采用“小組合作備課”、“推選小組代表進行上臺講課”等模式,實現(xiàn)師生角色的大膽轉變。
比如在“拋物線運動教學”中,讓承擔該章節(jié)知識任務的小組代表上臺對有關知識進行基本的梳理,對拋物線運動的定義、運動軌跡以及加速度等知識進行基礎的講解。教師在此過程中承擔糾錯、深化以及總結者的角色。這種“學生為師”的教學模式,可以在提高學生綜合素養(yǎng)的同時,迫使部分學生對課本知識進行深度的理解。
(二)對不同氣質群體因材施教
根據(jù)俄國生理學家巴普洛夫的理論,人類的性格特質可以劃分為四類:反應迅速、活潑好動的多血質;熱情主動、缺乏耐性的膽汁質;細心謹慎、優(yōu)柔寡斷的抑郁質;安靜穩(wěn)重、沉默寡言的黏液質。
因此,教師在日常教學中應該對不同的氣質群體施加不同的引導策略,這也是對“學生本位”理念的一次表現(xiàn)。比如,“膽汁質”的學生積極大膽,在帶動課堂氛圍的同時也容易因沖動而言語出錯,教師應該對其進行及時更正,避免造成對其他學生的誤導;而善于觀察思考的“黏液質”學生很能勝任實驗環(huán)節(jié)中的“觀察記錄者”的角色,教師應該對他們進行肯定和鼓勵,引導其在課堂上積極發(fā)言。
總之,新課改理念下的高中物理教學,應該是從學生本位出發(fā),對其進行思維拓展、探索觀察以及應用實踐等物理素養(yǎng)的全方位培養(yǎng)。教師在日常教學中應該采取能夠調動學生積極性的手段、采取將復雜知識簡單化的策略,從理論聯(lián)系實際入手,實現(xiàn)學生物理素養(yǎng)的全方位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