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澎,李 政,何 劍
(吉首大學體育科學學院,湖南 吉首 416000)
實驗與調查
教育部“國培計劃”示范性項目初中體育骨干教師培訓現狀調查研究
(吉首大學體育科學學院,湖南 吉首 416000)
本文采用文獻資料法、問卷調查法、數理統(tǒng)計法等研究方法,以教育部“國培計劃”基地吉首大學培訓點為研究對象,以參加“教育部國培計劃”示范性項目初中體育骨干教師培訓的2015—2016年培訓的學員為調查對象。通過對培訓學員的基本情況、其對培訓過程的滿意度、對培訓課程及教學情況的滿意度的調查,深入剖析吉首大學培訓點在“國培計劃”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與不足,并提出針對性的建議。
“國培計劃”;吉首大學;初中體育;骨干教師
“國培計劃”是根據黨的十七大關于加強教師隊伍建設,重點提高農村教師素質的要求和《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綱要》精神,進一步加強教師培訓,全面提高教師隊伍素質。2010年國家投入5.5億元支持“國培計劃”的實施,讓農村中小學師資隊伍整體素質有更大的提高,均衡發(fā)展義務教育,進一步加強基礎教育改革,真正提高農村教育質量。本文通過對“教育部國培計劃”示范性項目初中體育骨干教師培訓點—吉首大學參加2015—2016年培訓的學員在培訓期間的課程設置、教學管理和生活條件等方面的情況進行調查,以期為后期“國培計劃”的實施提供建設性參考。
本文以“教育部國培計劃”示范性項目初中體育骨干教師培訓項目吉首大學培訓點為研究對象;采用文獻資料法、問卷調查法和數理統(tǒng)計法等研究方法,對吉首大學培訓點的2015—2016年培訓學員的情況進行了調查與分析。此次調查中,共發(fā)放了100份問卷,每期50份,有效問卷87份,有效率87%。
2.1 參加培訓學員的基本情況
吉首大學是教育部確定的教育部“國培計劃”示范性項目初中體育骨干教師培訓基地,培訓對象主要是中西部地區(qū)初中骨干體育教師。近2年每期培訓人數共有145人,其中2015年參加培訓的學員有95人,2016年參加培訓的學員有50人。由表1可以看出,近2年吉首大學培訓點國培學員來源地區(qū)的分布廣泛,涉及15個省份。學員共計145人,其中學員最多的是河南省和山東省,最少的是西藏自治區(qū)。在調查的87名學員里,2015年參加培訓的50名學員中,有47人為漢族,3人為少數民族;學校所在地為城鎮(zhèn)的28人,農村22人;2016年調查的38名培訓的學員中31人為漢族,7人為少數民族;學校所在地為城鎮(zhèn)的23人,農村15人。參加吉首大學培訓點的2015—2016年的培訓學員中,漢族學員占比為88.6%,少數民族11.4%;參加培訓的學員中學校所在地為城鎮(zhèn)的占57.5%,農村占42.5%。由此可以看出,培訓學員中的漢族學員和學校所在地為城鎮(zhèn)的學員占多數。
2.2 培訓學員對培訓的滿意度調查
通過調查得知,參加吉首大學培訓點的2015—2016期學員中,97.7%的學員對培訓的教學內容感到滿意,97.7%的參訓學員對培訓的師資感到滿意,86.2%的參訓學員對培訓的住宿條件感到滿意,78.2%的參訓學員對培訓的伙食感到滿意,98.9%的參訓學員對培訓的管理感到滿意。由此可以看出,吉首大學“國培計劃”培訓點培訓的教學內容、培訓師資、住宿條件、伙食條件和培訓的管理等方面是做的比較完善的,滿足了學員在培訓期間的基本需要。
2.3 培訓課程內容調查
通過調查得知,培訓課程的內容主要包括基礎性理論知識學習、體育技能教學與實踐2個方面。在培訓課程體系中的基礎理論課程主要通過專家講授和學員研討的培訓方式。體育教學實踐課程主要是采用學員活動體驗與練習、教學實踐與專家點評、名師課堂教學觀摩、教學研討和任務驅動等方式進行。根據“國培計劃”中小學體育課程培訓體系幾個模塊課程的特點與要求,吉首大學體育學院依據自身優(yōu)勢,采用多種方法和手段,充分利用武陵山片區(qū)豐富的民族傳統(tǒng)體育項目資源,將現代體育與民族傳統(tǒng)體育相結合的教學形式,豐富和充實了培訓課程的教學內容,并在教學實踐課程中開設了苗鼓、竹竿舞、秋千、踢毽子、武術等民族傳統(tǒng)體育項目。
表1 培訓學員地區(qū)分布情況統(tǒng)計
2.3.1 培訓學員對待傳統(tǒng)體育項目的態(tài)度調查 通過調查得知,參加“國培計劃”學員對培訓內容中的民族傳統(tǒng)體育項目大部分都是有過了解和接觸的,只有少部分學員是第一次了解和接觸民族傳統(tǒng)體育項目,學校所在地為農村的學員由于受到教學場地器材限制的原因,都不了解、沒接觸過民族傳統(tǒng)體育項目。在經過短期的培訓后,根據數據統(tǒng)計,有93%的學員非常喜歡民族傳統(tǒng)體育項目,有7%的學員喜歡民族傳統(tǒng)體育項目,達到了培訓的預期效果。培訓學員對民族傳統(tǒng)體育項目發(fā)展動態(tài)關注度情況如下:關注的有68人、一般關注的有12人、不太關注的有7人。由于受時間的限制,學員對民族傳統(tǒng)體育的關注大多數還是存在一些差異,但整體的關注度還是不錯的,說明學員平時對民族傳統(tǒng)體育運動有意識的去關注,但還是存在小部分的教師不太關注甚至不關注民族傳統(tǒng)體育運動,說明還沒有對民族傳統(tǒng)體育運動引起重視;學員在對民族傳統(tǒng)體育運動知識的了解方面主要有文化知識、技能知識、養(yǎng)生保健、鍛煉方法等。其中,了解最多的為技能知識方面,了解最少的為養(yǎng)生保健方面,有15名學員對傳統(tǒng)體育的了解是其他方面的知識,還有17名學員對民族傳統(tǒng)體育處于不了解階段。這些數據表明,培訓學員平時對民族傳統(tǒng)體育沒有深入關注和了解,從而導致其對傳統(tǒng)體育的知識沒有統(tǒng)一的了解和認識,這些問題主要是大部分學員平時沒有機會去了解和接觸民族傳統(tǒng)體育項目。通過調查發(fā)現,學員所在學校開展民族傳統(tǒng)體育活動的有38人,學員所在學校沒有開展民族傳統(tǒng)體育活動的有49人;希望在體育課中開設民族傳統(tǒng)體育項目的有76人,一般希望的有11人。在這些開展民族傳統(tǒng)體育活動的學校中,時間大部分為大課間或課外活動,并沒有將民族傳統(tǒng)體育加入到體育課程的教學中,導致了大部分的學員沒有過多的機會去接觸和了解民族傳統(tǒng)體育項目,但是通過短期的培訓接觸了民族傳統(tǒng)體育項目后,大部分學員都希望在以后的課程中開設體育課程。
2.3.2 培訓學員對網絡與民族傳統(tǒng)體育結合的態(tài)度情況調查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網絡在當今日常生活中密切聯系,民族傳統(tǒng)體育與網絡的結合有利于民族傳統(tǒng)體育發(fā)展。通過調查得知,經常瀏覽民族傳統(tǒng)體育文化的網站的學員有5人、偶爾看看的有60人、沒瀏覽過的有22人。希望通過網絡了解和學習民族傳統(tǒng)體育文化的學員有76人、無所謂的學員有11人。其中瀏覽的網站大部分為學校教育網站、社會團體網站及個人網站。大部分的培訓學員對網絡與民族傳統(tǒng)體育結合的態(tài)度是積極的,但仍然有一部分學員沒有通過網絡去了解關注民族傳統(tǒng)體育,并且對通過網絡去了解民族傳統(tǒng)體育項目的期望也不高。由于國培計劃是短期培訓,并不能真正意義上幫助學員更深層次地了解有關民族傳統(tǒng)體育項目的知識,如果建立相關的民族傳統(tǒng)體育網站,將會更有利于學員在培訓結束后繼續(xù)關注了解民族傳統(tǒng)體育項目的相關知識。通過數據調查顯示,網絡對民族傳統(tǒng)體育文化有影響的有78人、沒有影響的學員有9人;認為需要建立民族傳統(tǒng)體育方面的專門網站的學員有77人、認為不需要或沒想過的學員有10人;認為了解和學習民族傳統(tǒng)體育文化的最好方式是學校教育的有31人、認為最好的方式是社會教育的有26人、認為最好的方式是網絡傳播的有30人。從以上調查數據可以看出,在選擇了解和學習民族傳統(tǒng)體育文化的方式上還是愿意選擇傳統(tǒng)方式的較多,對網絡傳播的方式還暫時不能接受,大部分學員認識到了網絡與民族傳統(tǒng)體育項目的結合對民族傳統(tǒng)體育項目的發(fā)展有很大的幫助,只有少部分學員沒有從更深層次意識到網絡與民族傳統(tǒng)體育相結合的重要性。
3.1 結 論
3.1.1 參加教育部“國培計劃”吉首大學培訓點的學員來自中西部15個省、自治區(qū),學員對“國培計劃”實施過程中的課程設置、教學內容、師資隊伍、食宿條件及培訓管理等各項工作非常滿意。
3.1.2 培訓學員對以民族傳統(tǒng)體育項目為主要內容的課程設置,給予了高度肯定。對民族傳統(tǒng)體育項目引入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推動民族傳統(tǒng)體育在學校的傳承和發(fā)展有了更深的認識。認為在培訓過程中,學習和了解了以前不曾學過的知識和內容,開闊了視野,為自己以后的教學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
3.1.3 部分學員認為,在課程培訓過程中,需要注重對教師專業(yè)化的培養(yǎng),通過培訓,使培訓學員在體育教學中出現的突發(fā)問題的應急能力得到提高,拓展學員自身解決問題的能力。
3.2 建 議
3.2.1 加強培訓的宣傳力度 基層體育教師對“國培計劃”沒有正確認識,只能推遲開展教師培訓工作,使培訓功利化,并降低培訓質量。通過廣泛宣傳“國培計劃”的有關方針政策、內容及形式等,讓基層體育教師建立職業(yè)道德意識,提高專業(yè)素質的緊迫感,才能讓教師們具備法制意識、參與意識、參加培訓的自覺性、參與培訓的責任意識等,從而重視“國培計劃”。
3.2.2 通過探索與經驗總結,提高培訓的有效性 各中小學領導應根據體育教師參加“國培計劃”的時間需要,相應減少體育教師的工作量,以保證其有足夠的時間參加“國培計劃”培訓。因此,可采用繼續(xù)教育與教師工作相結合的方式,改變傳統(tǒng)的“工學矛盾”,以達到“工學互動”的目的,保證繼續(xù)教育的時間科學化、合理化。例如,在每個學期定時開展相應的教學業(yè)務指導、教學競賽評比等活動,以達到節(jié)省時間,促進教師間相互學習和提高的效果。
3.2.3 建立網絡平臺,加強跟蹤指導
“國培計劃”實施的時間不長,我們要邊實踐邊總結經驗,通過培訓讓廣大體育骨干教師得到更多地提升。培訓的時間是有限的,我們不能完全寄托于短期的培訓,更不能因為培訓的結束而終止培訓任務。筆者認為,教育部應針對培訓后跟蹤服務情況出臺相應的政策,建立起相關的網絡平臺,明確培訓基地和各個地方教育部門的職責。
[ 1 ] 唐君玲,彭國榮.湖南初中體育教師“國培計劃”實施狀況研究[ J ].體育世界:學術版,2014(11):1-3.
[ 2 ] 教育部、財政部關于實施“中小學教師國家級培訓計劃”通知[Z].教師[2010]4 號. [ 3 ] 朱旭東.論“國培計劃”的價值[ J ].教師教育研究,2010(6):3-8.
[ 4 ] 李瑾瑜.“國培計劃”:基于政策理解與專業(yè)實踐的行動策略[ J ].中小學教師培訓,2011(7):7-9.
G807.3
A
1674-151X(2017)04-069-02
10.3969/j.issn.1674-151x.2017.07.033
投稿日期:2017-03-08
尹梽澎(1993—),碩士。研究方向:體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