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金玲
摘要:在高中物理教學中,使學生形成概念、掌握規(guī)律,并使他們的認識能力在形成概念、掌握規(guī)律的過程中得到充分發(fā)展,是高中物理教學的核心問題。物理概念教學的效果如何,直接關系到學生對于物理知識的認知程度,進而影響到學生整體知識網絡的構建與拓展??梢哉f,學好物理概念是學好物理的關鍵。
關鍵詞:新課程理念;高中物理;概念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7)05-0085
眾所周知,學習物理的過程就是不斷地建立物理概念的過程。李政道在回答怎樣才能學好物理這一問題時就曾強調:學習物理的首要問題是要弄清物理學中的基本概念。那么,我們應該如何進行物理概念教學呢?鑒于此,筆者現結合多年的教學實踐撰寫此文,僅供參考。
一、高中物理概念的特點
1. 物理概念是觀察、實驗與科學思維相結合的產物
一個概念的建立,常常需要在觀察和分析等一系列事實或實驗的基礎上,抽象概括一系列具體現象的共同特征,進而判斷哪些因素是相關因素,從而抓住共同的本質特征。對于所做出的判斷是否正確,還需要通過實驗來檢驗。在復雜概念的形成過程中往往還需要有一定的科學推理。因此,可以說,物理概念是觀察、實驗與科學思維相結合的產物。
2. 物理概念具有定量的性質
物理概念除了具有反映物體的物理性質(即定性概念),如機械運動、干涉、衍射等;許多物理概念還能反映物體性質改變的變化量,也就是說,它還具有質的規(guī)定性,這些概念被稱作定量性物理量,如速度、溫度、質量、電流強度、電場強度等。這種能反映物理概念量的規(guī)定性的概念,就是所說的物理量。
二、高中物理概念課堂教學的一般程序
鑒于物理概念在中學物理教學中的重要地位。物理概念教學程序一般分為概念的引入、概念的形成、概念的鞏固與深化三個階段:
1. 概念的引入
在物理概念教學中,教師必須給學生營造適應教學要求,借以引導學生發(fā)現問題、思考問題、探索事物本質屬性的物理環(huán)境,從而使學生明確為何要引入這個概念,引入它的作用是什么,這樣才能把教學目的轉化成學生的學習目的,從而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1)從學生日常生活經驗引入概念
教師要善于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創(chuàng)設良好的物理環(huán)境。這種引入方法易使學生感到親切,容易接受。同時,從生活經驗引入概念,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注意觀察、勤于思考、善于分析問題的能力。這也符合讓學生在生活中學習物理的現代教育理念。
需要注意的是,每一個物理概念都包含大量的具體事例,教師在選擇具體事例時,為克服經驗中形成的不正確觀念的干擾,既要選擇與概念有明顯本質聯(lián)系的事例,又要選擇與日常經驗矛盾突出的事例。
(2)通過實驗引入概念
從認識論角度來說,實驗能為學生提供符合認識規(guī)律的最優(yōu)化的學習物理的情境。運用實驗展示物理現象和過程,不但可以使學生對物理現象及過程產生必要的感性認識,而且還能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引起學生積極思考。因此,實驗不僅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能力和思維能力,還可以使學生對物理現象和過程獲得生動、深刻的印象,這對形成和理解物理概念有積極意義。
值得注意的是,運用實驗創(chuàng)設學習概念的環(huán)境,既要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更要引導學生把注意力集中到被研究的對象和現象上來,并注意觀察它的變化及其產生條件,以便從中發(fā)現它的本質屬性。
2. 概念的形成
學生從日常生活經驗及物理現象和過程中獲得了豐富的感性材料,這些都是學生形成概念的基礎,但學生自己很難從對感性材料的感知中直接形成概念,這就需要教師采用靈活的方法引導學生通過積極的思維,對大量的感性材料進行“去偽存真,由表及里”進行整理加工,從而區(qū)分和辨別出現象的本質和非本質的屬性,把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以形成概念。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用精練的語言把概念的內涵表達出來,這是教學過程中最關鍵的階段。
(1)揭示事物本質屬性,使學生形成清晰的認識
要使學生形成正確的概念,就必須在概念引入后,按照物理學研究方法,引導學生運用比較、分析、綜合、概括、判斷等思維方法,對感性材料進行思維加工,進而抽象概括出事物的本質屬性,使學生形成清晰的認識。新課程倡導學生的學習方式由他主學習向自主學習轉變,其目的是要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突出學習過程中學生的自發(fā)性探究和研究的認知過程。新課程理念下的教學目的不只是要求學生通過自主探索學習獲得知識,更重要的是要求學生學習掌握新的研究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開發(fā)學生的智力,以促進學生全面自主發(fā)展。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起引導與啟發(fā)的作用,教師的講解是很有必要的,但要注意靈活性、啟發(fā)性和邏輯性,教師的參與是為學生的自主學習提供平臺。例如,對“慣性”這一概念的教學,教師在提供了大量的感性材料后,創(chuàng)設出問題情境,可讓學生展開討論。討論中教師引導的關鍵在于使學生認識到“物體具有保持靜止狀態(tài)和勻速直線運動狀態(tài)”這一本質屬性,而這一本質屬性被許多非本質的聯(lián)系掩蓋著,如力是維持物體運動狀態(tài)的原因等。討論中要設法摒棄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所形成的非本質聯(lián)系的干擾,這樣,學生就會形成正確的“慣性”概念。
(2)給概念下定義
每個物理概念形成后,都需要用簡潔的語言把它確切地表達出來,這就是給概念下定義。對概念下定義要掌握在適當的時候進行。給概念下定義應該注意三點:一是在條件成熟時提出概念的定義;二是敘述概念的定義必須確切;三是明確概念定義的局限性。物理概念定義法有以下幾種:①直接定義法,即根據物理現象直接下定義,如質量概念。②比值定義法,即物理概念的定義式是一個比值,如密度、電場強度等概念。③乘積定義法,即物理量的定義式是幾個物理量的乘積,如功、電功率等概念。④差值定義法,即物理量的定義式是幾個物理量的差,如電勢差、速度改變量等概念。⑤極限思維定義法,即物理概念的定義式是幾個物理量的數學極限表達式,如瞬時速度、瞬時加速度等。
(3)討論概念的物理意義和使用范圍
學生只有弄清了物理概念定義式的物理意義和使用范圍,才能真正掌握概念。例如,對于歐姆定律R=U/I,學生只有認識到,對于同一導體的電阻R,可由相關的U、I兩個物理量的比值計算出電阻R的值,但R本身又不隨U、I變化,是一個定值。只有這樣,才算學生初步形成了導體的電阻這個概念。
3. 概念的鞏固與深化
學生初步形成某個概念后,要用概念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也只有在分析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才能真正掌握概念,才能使概念鞏固與深化。
根據人的記憶規(guī)律,如果把所學概念納入一個網絡,就不容易遺忘,而且在解決問題時也更容易快速檢索出所需的概念。概念圖是表示概念和概念之間相互關系的空間網絡結構圖。概念圖包括概念、分支和層次、概念間的連接線和連接語等部分。制作一個較完整的概念圖,一般有以下步驟:(1)選取一個熟悉的知識領域,羅列出盡可能多的概念;(2)確定關鍵概念和概念等級;(3)初步擬定概念圖的縱向分層和橫向分支;(4)建立概念之間的連接,并在連線上用連接詞標明兩者之間的關系。
三、在新課程理念下,高中物理概念教學如何實施
1. 精心創(chuàng)設物理情境
《物理課程標準》明確提出“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基本理念。它要求物理教學要貼近學生生活,加強課程與學生生活和現實社會的聯(lián)系,這意味著教學要直接面向社會,與生活融為一體,激發(fā)并保持學生的學習興趣,并將物理知識運用于生活實際。因此,概念教學的首要任務就是讓物理教師努力創(chuàng)設生動的物理情境,以生動形象的直觀感知,推動學生求知的內在力量。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努力創(chuàng)造能使學生帶有情緒體驗的教學,根據相關內容設置合理的教學環(huán)境,并根據相關內容設置生動的教學情境,使學生產生對新知識的探索欲望,使教學更能激發(fā)學生的潛能。
2. 積極地引導學生提出問題
眾所周知,在學生頭腦中產生一個問題比得出一個問題的結論更重要,因為提出一個新問題需要帶有創(chuàng)造性的想象力。新課程提出讓學生帶著問題學習。這就要求廣大物理教師在概念教學中不僅僅是自己準備問題,更重要的是要想方設法引導學生提出問題,鼓勵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大膽提出問題,讓學生體會到提出問題的成功感,努力使積極思考和大膽提問成為課堂教學中一道亮麗的風景。作為教師,我們要教育學生不迷信書本、權威,要有懷疑心,要敢于持有不同的意見,要敢于“標新立異”。
3. 重視培養(yǎng)科學探究意識
由于物理學科的特點,科學探究是這門課程的主線,“推動學習方式的轉變,強調科學探究的過程”是物理新課程理念之一。在概念教學中,學生自主探索是建立概念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教師要針對教材中的關鍵處、疑難點,精心設計出符合學生實際能力的自主探究活動。新教材中有不少科學探究活動,對這些活動,教師不僅要讓學生自主探索,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學會自主探索。概念教學中的自主探索本意不僅在于正確建立某一具體概念,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掌握自主探索的方法,使學生學會探索。
總之,在高中物理教學中,我們應認真把握《物理課程標準》和教材的具體要求,以及針對學生的認知特點和心理需要,精心處理教學中的各環(huán)節(jié),進而讓學生能夠掌握和理解物理概念。
(作者單位:山西省臨汾市第二中學校 04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