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金柱
《數(shù)學課程標準》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重要方式?!闭n堂教學改革的落腳點在學習方式的轉(zhuǎn)變,學生只有主動參與到學習過程之中,才能從中獲取數(shù)學知識。因此,教師應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和策略,使學生逐步掌握正確的思維方法,培養(yǎng)歸納、比較、分析、綜合、抽象、概括等數(shù)學能力。
一、引導學生主動發(fā)現(xiàn)問題,提高學習效率。
在教學中,把學習主動權(quán)還給學生,讓學生主動發(fā)現(xiàn)問題、探索新知,能夠讓學生對知識理解得更深刻。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力求培養(yǎng)學生這種自主探求、積極思考的良好品質(zhì)。
例如,在學習了一步計算的應用題后,我出示了一道補充問題的應用題:飼養(yǎng)場買來黑兔12只,白兔24只,______?鼓勵學生通過思考提出不同的問題。思考之后,學生提出:黑兔和白兔一共多少只?白兔比黑兔多多少只?黑兔比白兔少多少只?再買多少只黑兔就和白兔同樣多了?白兔的只數(shù)是黑兔的幾倍?沒有經(jīng)過老師任何提示,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得出了多個問題。這樣做,學生既靈活運用了知識,又掌握了本課學習的重點,其教學效果要比教師一味地講解好得多。
二、引導學生主動尋找錯誤原因,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
學生學習過程中總會發(fā)生這樣那樣的錯誤,這是不可避免的。而這些錯誤除了偶然的疏忽,通常有其心理上或思維上的原因。教師要研究學生產(chǎn)生錯誤的原因,并對錯誤或問題進行分類整理,設計不同的問題場景,讓學生感知錯誤原因,培養(yǎng)良好的學習及思維習慣。同時,教師要培養(yǎng)學生自覺反思的習慣,對作業(yè)和練習中出現(xiàn)的錯誤,要先讓學生自己尋找錯誤原因,自行訂正,強化糾錯。學生如果能夠找到錯誤的原因并加以糾正,就意味著他已掌握了正確的學習方法。
三、引導學生交流學習方法,主動取長補短。
每個學生經(jīng)歷的學習過程不盡相同,在同一學習過程中所運用的學習方法也互不相同。引導學生交流和總結(jié)學習過程,不僅能起到取長補短的作用,而且能優(yōu)化每個學生的學習方法。
例如,計算38+57等于多少,學生有的列式為38+50+7=95,有的列式為30+57+8=95,有的列式為30+50+7+8=95,有的列式為30+50+10+10-2-3=95,有的列式為40+60-2-3=95,然后教師讓學生比較哪一種最簡便。這樣的交流讓學生獲得科學的學習方法,從“學會”變?yōu)椤皶W”。
四、拓寬自主學習空間,發(fā)展思維能力。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明確指出:“最能促使創(chuàng)造力發(fā)揮的條件是民主?!眲?chuàng)設民主的學習氛圍,才能使學生的思維最大限度地活躍起來,從而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學生只有在這種和諧的教學氛圍中才會才思敏捷,也才敢思、敢說、敢于表達自己與眾不同的帶有個性色彩的見解。新知教學時,我把課堂時間分解為三部分:第一部分為15分鐘,讓學生扮演教師的角色,把課前對新知的理解與不解相互交流,我收集重要信息;第二部分為20分鐘,把收集到的信息和學生分享,解決學生預習中存在的問題,讓學生全面掌握新知;第三部分就是把剩余時間全部交給學生,通過練習—互評—點評等鞏固新知。當然,敢于把課堂交給學生雖然需要勇氣,但對于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效果非同一般。
(作者單位:臨澧縣楊板橋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