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思遠
近年來,我地小學語文在省、市級課改專家的幫助指導、引領下,全體小學語文教師不懈探索,積極開展主題活動,取得了階段性成果。
一、充分挖掘利用農村學校校本資源。特色化開展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
農村學校,無論是校舍、設施還是文化信息,都與城市學校無法相比,但卻有其特色語文資源。這些語文資源里有很多具有生命力的語言,如農村用語、農事詩、俗言俚語、農諺、《百家姓》、《三字經》、《增廣賢文》等。我們作為農村語文教師,完全可以充分挖掘利用這些資源,特色化開展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如在“怎樣搜集資料”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中,教師就可以帶學生到學校資料室,從以前的農校資料中,去搜集那些還有生命力的語言,去積累現在還能用的詞語,并從語言的變化中去感受社會的發(fā)展和時代的進步。
二、充分挖掘利用農村文化資源。創(chuàng)造性開展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
農村文化,雖然較之城市文化,有其粗糙、野性和迷信的成分,但往往卻是人類最原生態(tài)最本真的文化因子。農村學生長期生活在農村,對此耳濡目染,卻往往缺乏正確的判斷,不能汲取精華而剔除其糟粕,容易產生自卑或自賤的不良心理。對此,我們應該從語文的角度對農村新文化建設有所作為??梢越柚Z文綜合性學習活動,幫學生明辨農村文化的優(yōu)劣,提高他們對農村和農村文化的認識,讓他們學會理性的認識自己所在的農村和在農村的自己。如在“這就是我”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中,積極鼓勵學生大膽說出自己作為一個農村孩子的優(yōu)點和特長,如會喂豬、會種菜、會做飯、愛勞動等,讓他們從小樹立做人的信心。
而在“成長的煩惱”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中,引導學生就自己親情“缺失”(農村有近八成孩子是“留守兒童”,雙親在外或單親在外。)的煩惱,討論自己的理解和自己解決的辦法,以書信或手機短信的形式向遠在他鄉(xiāng)打工的親人訴說,以此來提高他們的自立意識,增進親子情感。
三、閱讀在小學語文教研活動中的應用與實踐
1.努力營造教科研氛圍。
目前的語文教研活動,缺少的不是活動,而是教師個人的教科研工作,通過開展語文教研活動,提高教師的專業(yè)技能,構建有效教學的行為模式,切實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從而全面提高教育質量,促進全組教學均衡、持續(xù)、穩(wěn)步發(fā)展。
2.加強學習,切實推進語文教研活動,提高教師專業(yè)化水平。
(1)教師除本校崗位練兵活動活動以外,要積極參加區(qū)教研活動。做到有參加、有記錄、有匯報、有收獲。
(2)力求以各學校備課組為單位,積極開展練兵,有專題負責人定期進行檢查。語文學科作為一門基礎學科,要求我們教師要積極投身到教研活動之中,時刻發(fā)現新問題,研究新問題,總結教學活動中的新經驗,這樣才能提高教師的教研水平和業(yè)務水平,才能為培養(yǎng)優(yōu)秀的人才奠定堅實基礎。
3.語文閱讀教學應培養(yǎng)的基本自學能力。
(1)勤查閱。培養(yǎng)自學能力要從養(yǎng)成勤動手的習慣入手。要學習一篇文章,先要掃清各方面的閱讀障礙,對于不認識或發(fā)音不準的字、不理解的詞語要及時查字典或查看課下注釋,有條件也可上網進行搜索。同時,要對部分作者及文章的寫作背景有所了解。除課本上的介紹外,還要讓學生根據需要自覺去查閱這些知識。
(2)愛積累。對文章中的精妙詞句要隨時摘抄、隨時積累。養(yǎng)成了摘抄的習慣就會處處留心,就像一個在沙灘上拾貝的人時時留意每一個貝殼,生怕錯過了哪個最漂亮的。
(3)多延伸。一方面是對課本中文章的延伸閱讀,特別是許多經典名著。另一方面,可以從生活等方面拓展學生的閱讀。
4.回歸語文教育的原點,增加學生的知識儲備量。
“讀死書,死讀書,讀書死”是對傳統(tǒng)教育的批判,當然亦是對現代教育應試考試的批判?,F代教育急需解決的不是“讀什么書”、“讀書方法”的問題,而是讀不讀書的問題。讀好書。好讀書,讀書好是讀書的要領,在讀書的過程中總結自己的讀書方法是條好路。因此,小學語文課堂中激發(fā)學生對未知事物的探究欲望,使其自覺地參與其中,最終收獲知識應是教師應該側重的部分。
5.小學語文主題閱讀在交流中升華學生的認知。
在學生充分閱讀、主動思考的基礎上我們還要鼓勵學生大膽發(fā)言,將自己的見解與看法表達出來,在學生間展開充分的交流與討論,這樣才能真正實現個性化閱讀。我們要為學生創(chuàng)設交流與互動平臺,讓學生學會表達、學會發(fā)言、學會傾聽、學會總結,在學生的交流與討論中拓寬學生的認知空間。延伸學生思維的深度與廣度,將學生的探究活動引向深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