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響擎
摘 要 人人是德育工作者。而怎樣在音樂教學活動中開展德育教育,充分利用音樂課獨有的課程特點,積極發(fā)揮音樂學科的育人功能是每位音樂教師在實踐中需要積極探索的。而在低年級的音樂教學中滲透德育又要將學科特點和學生年段特點進行綜合考慮。結(jié)合自己的教學實踐,我在這方面總結(jié)了幾點自己的看法和經(jīng)驗。
關鍵詞 小學音樂課 德育 滲透
中圖分類號:G623.71 文獻標識碼:A
德育教育應該融合在一切教育教學實踐活動之中,滲透在各門學科的課程實施之中。音樂課是學校教育的基礎課程之一,音樂教育在素質(zhì)教育中的作用也是至關重要的。要充分利用音樂課獨有的課程特點,積極發(fā)揮音樂學科的育人功能。本文圍繞在低年級的音樂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發(fā)揮音樂學科的育人功能的策略和途徑,,談一談自己在實踐中的幾點思考。
1結(jié)合內(nèi)容,激發(fā)情感
從教材出發(fā),挖掘教材中的德育與心理因素。從備課環(huán)節(jié)著手,教師應當牢固地樹立德育意識,認真鉆研教材,分析和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發(fā)揮教材本身具有的德育功能。
歌曲《我們愛國旗》是一首愛國主義題材的歌曲,歌曲本身就是抒發(fā)對國旗的贊美和熱愛之情。通過對歌曲的學唱,以及教師的引導和知識的引申,進一步了解國旗的含義,加深學生對國旗的崇敬和熱愛之情。以此達到它本身的愛國主義教育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歌曲《快樂的早晨》,表現(xiàn)了大自然間朝氣蓬勃、生機勃勃的景象,讓學生從音樂中感知生活的美好;歌曲《一對好朋友》、《可愛的動物》、《小狗與口哨》等樂曲則是表現(xiàn)了人與人之間、人與動物之間親密和諧的融洽關系,讓學生在學習中體會這種美好、善良、純潔的心靈。這些教學素材本身就具備民族精神和生命教育的育人功能。
2發(fā)揮機智,隨機應變
教師應該發(fā)揮教育機智,在教學的過程中,隨時發(fā)現(xiàn)德育教育的切入點,適時適地的把握時機對學生灌輸?shù)掠逃?。在一次偶然的唱游課上,一只小鳥不知何時誤打誤撞飛進了唱游教室。在同學們的喧鬧聲中受到驚嚇,在教室里橫沖直撞,直到撞到窗戶的玻璃上,瞬時失去了生命。同學們驚呆了。這是以此很好的進行生命教育的機會。他們親眼見證了生命的脆弱,我把握住這次良機。在當天的唱游課上正好進行的是飛的律動。讓同學們自己思考,在學小鳥飛的時候應該注意什么狀況。他們很快就有了答案:“要注意安全,看清周圍環(huán)境”,“要注意謙讓,不要發(fā)生‘交通事故”,“不能擁擠”“做事情不能著急”……學生們很有自己想法。一次“小鳥”事件成了一個很好的生命教育的教育素材。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類似的狀況肯定會有很多,只要教師能夠適時把握機會,就會達到意想不到的德育教育的效果。
3活動體驗,收獲感悟
學生思想品德的形成過程是在活動和交往的基礎上,不斷積累起新的品質(zhì)的過程。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感悟,獲得真實的感受,往往比他人的灌輸更加能觸及內(nèi)心,這也是學生通過主動思索而達成自我教育的良好途徑。
《小樹快長高》是一首歡快活潑的歌曲,歌曲抒發(fā)了小朋友和小樹親切交談的親密關系和希望小樹快長高的美好愿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設計了給光禿禿的小山坡種樹的環(huán)節(jié)。學生通過自己動手制作小樹,親自勞動把小樹“種”在山坡上,并面對面的對自己親自種的小樹唱出自己的祝愿這一連串的活動,真實的感受到我們與自然間的親密關系,發(fā)自內(nèi)心的對小樹許下祝愿。通過活動,激發(fā)了小朋友內(nèi)心真實的情感,生動的讓他們增強了環(huán)保意識,進行了生命教育,達到了德育教育的目的。我想這樣的教育比起單純的說教可能更為深刻和有效。
4興趣著手,引發(fā)主動
興趣是學生學習最大的動力。興趣不僅是一種手段,而是一種目的,教育心理學表明,當教學能引起學生興趣時,就可使學生在學習中集中注意,更好的感知、記憶、思維和想象,從而獲得較多、較牢固的知識和技能。興趣更能使學生迸發(fā)出強烈的喜悅和求知欲望,引發(fā)他們的主動探索。
《小紅帽》是一首活潑、可愛、節(jié)奏歡快的歌曲,歌曲旋律優(yōu)美動聽、膾炙人口,歌詞生動、有趣,非常受到小朋友的喜愛。教學環(huán)節(jié)的設計從歌詞入手,創(chuàng)設和歌曲內(nèi)容相切合的森林情景,學生通過不同的角色分工扮演森林中生動有趣的不同景象,在表演中學習歌曲的節(jié)奏和旋律。整個教學過程生動、有趣,學生也有極大的興趣和很高的參與熱情。不但親身感受了人與人之間、人與自然之間親密和諧的關系,更是增強了安全意識和主動自我保護的意識,與生命教育達到了有機結(jié)合。
5不拘形式,無形滲透
教育的形式是多種多樣,又是不拘一格的。德育教育不是簡單的說教,不是生硬的灌輸,而是應該在無形之中無聲的滲透。
歌曲《小雨沙沙》的教學過程加入小雨的表演,意在為歌曲的學習創(chuàng)設情境,卻在無聲中讓學生感受了沙沙細雨滋潤大地,喚醒大地間的萬事萬物,給大地帶來勃勃生氣。感受了自然界蘊藏的無限的生命力以及細雨對自然生命的愛護。歌曲《孤獨的牧羊人》也讓學生在表演中在學唱中體會到勞動的快樂,通過對大自然美好的想象,對生活美好的憧憬,激發(fā)出學生對生活的熱情。通過這種聽、唱、玩、演、說等等多種不同的形式讓學生在無形之中感知感悟,逐漸增強學生的生命意識,達成了生命教育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的。
6適時評價,有效引導
興趣是學生學習最好的動力,適時的評價,是學生最好的激勵,所以無論何時都不能淡化學習評價對學生的教育功能。
歌曲《小葉子》是一首優(yōu)美、抒情的歌曲,同學們在情境表演得過程中扮演小葉子空中隨風飛舞的樣子。有的舞姿輕盈優(yōu)美,有的簡直是群魔亂舞。這時就需要教師適時評價、有效的引導。對舞姿優(yōu)美的同學進行評價:“這片小葉子在風中輕輕的飛舞,像只蝴蝶一樣美麗,它怕吵醒快要冬眠的小動物,輕輕的落在地上,用它自己的身體去保護大地。”在這樣的評價中,同學們不但知道應該怎樣表演隨風飄舞的小樹葉,更是感受了自然的生命存在,學會了關愛,達成了德育教育的目的。
教學中運用有效的策略,尋找高效的途徑,把握教育時機,抓住教學細節(jié),將德育教育無形的滲透在音樂學科的教學之中,突出音樂審美要求的學科新理念,發(fā)揮音樂以美育人的學科功能,是我們每位音樂教育工作者需要為此不懈努力的方向。
參考文獻
[1] 王月萍.清歌流韻皆育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3-20.
[2] 王次詔.音樂美學[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1.
[3] 郁文武,謝嘉幸.音樂教育與教學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