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利芳
·護理·
早期心理護理對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不良情緒的影響
李利芳
目的 對早期心理護理對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不良情緒的影響進行分析。方法 將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100例隨機分兩組。對照組施行常規(guī)護理,早期心理組在常規(guī)護理基礎上進行早期心理護理。比較兩組患者慢性心力衰竭干預效果;醫(yī)護配合度;護理前和護理后患者不良情緒狀態(tài)、生存質(zhì)量的差異。結果 早期心理組患者慢性心力衰竭干預效果優(yōu)于對照組,P<0.05;護理前兩組不良情緒狀態(tài)、生存質(zhì)量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護理后早期心理組不良情緒狀態(tài)、生存質(zhì)量改善幅度更大,P<0.05。結論 早期心理護理對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不良情緒的影響大,可減輕患者不良情緒,提高醫(yī)護配合度和疾病治療效果,改善生存質(zhì)量,值得推廣。
早期心理護理 老年 慢性心力衰竭 不良情緒
慢性心力衰竭是常見心血管疾病,是各類心臟病發(fā)展的終末階段,病情嚴重,對患者身體健康造成嚴重威脅,甚至可導致患者死亡。慢性心力衰竭在老年人群中發(fā)病率高,因老年人合并疾病較多,加上治療依從性較低,多合并焦慮、悲觀、孤獨等不良情緒,而不良情緒可進一步加劇病情,對患者預后不利,需做好相應的護理工作[1,2]。心理護理是一種新型護理方式,是人性化護理和人文關懷的綜合表現(xiàn),其關注患者心理狀態(tài)的改善,以此來達到提升遵醫(yī)行為和改善疾病的目的。本研究分析了早期心理護理對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不良情緒的影響,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將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100例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兩組。早期心理組患者男性34例,女性16例;年齡62~79歲,平均年齡66.19±2.63歲;發(fā)病時間1~18年,平均7.14±0.48年。對照組患者男性32例,女性18例;年齡61~79歲,平均年齡66.28±2.45歲;發(fā)病時間1~18年,平均7.26±0.41年。所有患者均給予吸氧,休息,控制高血壓糖尿病等危險因素,使用抗血小板藥物、他汀類調(diào)脂藥物等冠心病二級預防治療,給予利尿、硝酸酯、強心劑等改善癥狀治療。兩組一般資料差異不顯著,P>0.05。
1.2 方法 對照組施行常規(guī)護理,常規(guī)做好患者日常生活起居護理,如保持皮膚和口腔干凈,定時翻身,保持床單被褥干凈平整,預防褥瘡的發(fā)生;加強用藥過程不良反應的監(jiān)測,以減少不良反應發(fā)生,確保治療效果。為患者提供舒適溫馨的住院環(huán)境,使其在良好的環(huán)境下獲得充足睡眠和休息,并配合各項醫(yī)護操作。
早期心理組在常規(guī)護理基礎上進行早期心理護理。①心理狀態(tài)評估:入院后和患者建立良好護患關系,了解患者文化水平、家庭背景等,并鼓勵患者傾訴內(nèi)心的想法,以更好評估其心理狀態(tài),制定針對性護理方法。②個體化疏導:對孤獨的老年患者需多加陪伴,并鼓勵家屬和親友探訪,為患者帶來家庭般的溫馨氛圍,使其在子女或兒孫的陪伴下開心度過住院期。對悲觀患者需多鼓勵,并介紹成功案例,或邀請恢復良好的患者現(xiàn)身說法,增強患者信心,以樂觀態(tài)度配合治療。對焦慮患者需通過鼓勵患者散步、看報、聽音樂等以轉移注意力,放松身心,還可指導患者進行深呼吸、全身放松術。③家庭和社會支持:增加家庭成員宣教力度,說明家庭支持對患者康復的重要性,并促使家屬積極主動參與到患者的康復護理,為患者提供良好的情感支持和經(jīng)濟幫助。
1.3 觀察指標 ①入院時(護理前)及出院當天(護理后)患者采用SAS量表[3]以及SDS量表[4]評價患者不良情緒狀態(tài),采用生存質(zhì)量測定量表簡表[5]對生存質(zhì)量進行評價。②比較兩組患者慢性心力衰竭干預效果:顯效:臨床癥狀均消失,心功能改善2級,生活不受影響;有效:臨床癥狀改善,心功能改善1級,生活基本不受影響;無效:未達到上述標準。慢性心力衰竭干預效果為顯效和有效之和[6]。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SPSS 20.0軟件統(tǒng)計,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則進行t檢驗,P<0.05說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慢性心力衰竭干預效果相比較 早期心理組患者慢性心力衰竭干預效果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慢性心力衰竭干預效果相比較[例數(shù)(%)]
2.2 護理前和護理后不良情緒狀態(tài)、生存質(zhì)量相比較 護理前兩組不良情緒狀態(tài)、生存質(zhì)量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護理后早期心理組不良情緒狀態(tài)、生存質(zhì)量改善幅度更大,P<0.05,見表2。
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多存在不同程度焦慮、悲觀、煩躁、孤獨、抑郁心理狀態(tài),且患者心功能跟情緒狀態(tài)有密切關系,不良情緒的存在可對患者生活質(zhì)量產(chǎn)生嚴重影響,也影響患者治療的依從性和治療效果,導致心功能進一步衰退,對患者預后不利[7,8]。因此,在對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進行治療同時需加強對患者的心理護理,促使患者以良好的心態(tài)接受現(xiàn)實,明確自身病情,并以樂觀的態(tài)度接受治療,樹立治療信心,減輕心力衰竭程度,有效改善心功能,降低復發(fā)率[9,10]。
表2 護理前和護理后不良情緒狀態(tài)、生存質(zhì)量相比較
本研究中,對照組施行常規(guī)護理,早期心理組在常規(guī)護理基礎上進行早期心理護理。結果顯示,早期心理組患者慢性心力衰竭干預效果優(yōu)于對照組,P<0.05;早期心理組醫(yī)護配合度高于對照組,P<0.05;護理前兩組不良情緒狀態(tài)、生存質(zhì)量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護理后早期心理組不良情緒狀態(tài)、生存質(zhì)量改善幅度更大,P<0.05。
綜上所述,早期心理護理對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不良情緒的影響大,可減輕患者不良情緒,提高醫(yī)護配合度和疾病治療效果,改善生存質(zhì)量,值得推廣。
1 胡新君,張穎,王倩,等.持續(xù)心理護理對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及生活質(zhì)量的影響[J].解放軍護理雜志,2013,30(8):12-15.
2 張秀蘭.心理護理對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的改善作用觀察[J].中外醫(yī)療,2013,32(19):160-161.
3 ZUNG WW.A 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J].Arch Gen Psychiatry,1965,12:63-70.
4 ZUNG WW.A rating instrument for anxiety disorders[J].Psychosomatics,1971,12(6):371-379.
5 The WHOQOL Group.Development of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QOL-BREF quality of life assessment[J].Psychol Med,1998,28(3):551-558.
6 徐雪梅,湯朕.心理護理對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的改善作用評價[J].轉化醫(yī)學電子雜志,2016,3(7):110-111.
7 徐威,張春霞,路敏,等.連續(xù)護理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的應用研究[J].中國循證心血管醫(yī)學雜志,2015,7(4):515-517.
8 陳曉英,黃舜燕,王瓊娜,等.腦鈉肽與QRS波在絕經(jīng)后女性心力衰竭患者護理中應用的效果評價[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3,29(7):50-52.
9 陳興萍,陳雪梅.N末端B型利鈉肽原對陳舊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力衰竭的診斷價值及綜合護理對策[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3,10(6):17-18.
10 郎雨瑩.老年慢性心力衰竭88例護理體會[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3,11(13):361-361.
河南省洛陽市伊川縣中醫(yī)院 心血管內(nèi)科 471300
10.3969/j.issn.1672-4860.2017.03.056
2017-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