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坤 張 帆 周 剛
·經驗交流·
老年非小細胞肺癌應用胸腔鏡肺癌手術治療的效果研究
朱 坤1張 帆2※周 剛3
目的 研究老年非小細胞肺癌用胸腔鏡手術治療的效果。方法 選擇2014年8月至2016年10月本院接診的老年非小細胞肺癌病患60例,采用電腦隨機雙盲法,將60例入選病例等分成試驗組和對照組。前者采用胸腔鏡肺癌手術治療方案,后者采用開胸手術治療方案。觀察兩組手術治療的效果,比較置管引流時間和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等指標。結果 試驗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10.0%,明顯比對照組的26.67%低,組間差異顯著(P<0.05)。試驗組術中出血量為162.4±9.8ml,明顯少于對照組的354.2±11.7ml,組間差異顯著(P<0.05)。試驗組的置管引流時間以及住院時間分別是4.07±0.59天、7.26±0.75天,均明顯比對照組的5.34±0.67天、9.58±1.14天短,組間差異顯著(P<0.05)。結論 對老年非小細胞肺癌病患施以胸腔鏡肺癌手術治療,可減少術中出血量,改善預后。
非小細胞肺癌 效果 胸腔鏡肺癌手術 出血量
相關資料顯示,非小細胞肺癌乃惡性肺癌類疾病,患病群體以老年人為主,可影響患者的生存質量[1]。目前,臨床治療非小細胞肺癌的方法主要有3種,即:生物治療、手術、化療。其中,手術是全球公認的一種非小細胞肺癌最佳治療手段。此次研究,筆者將重點分析胸腔鏡肺癌手術在老年非小細胞肺癌中的應用價值,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以2014年8月至2016年10月本院接收的60例老年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為研究對象,利用電腦隨機雙盲法對60例病患進行分組:試驗組、對照組各30例。試驗組男性患者16例,女性患者14例;年齡為60~75歲,平均年齡65.2±3.5歲;鱗癌患者有7例,腺癌患者有23例;早期者有12例,中期者有18例。對照組男性患者17例,女性患者13例;年齡為60~74歲,平均年齡65.9±3.4歲;鱗癌患者有8例,腺癌患者有22例;早期者有14例,中期者有16例。60例入組病患都符合非小細胞肺癌臨床診斷標準,簽署手術知情同意書,獲得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且無肝腎功能障礙等情況[2]。比較兩組的肺癌病理類型和病情狀況等一般資料,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試驗組采用胸腔鏡肺癌手術治療方案[3]:協助取側臥位,全麻后,雙腔氣管插管。選擇腋中線第7和第8根肋骨的中間位置做切口,長度約2.0cm,并對胸腔肌肉進行鈍性分離。先將套管穿刺針規(guī)范化的置入胸膜腔內,后按要求置入胸腔鏡。于第4和第5根肋骨之間做主操作孔,長約5.0cm,同時于第8和第9根肋骨之間做副操作孔,長約1.5cm。胸腔鏡監(jiān)視下,對病變肺葉的肺動脈、靜脈和支氣管進行規(guī)范化的游離,使病變肺葉充分暴露,然后再對其進行有效的切除。對淋巴結組織進行徹底的清掃,并在留置引流管之后,依次做縫合切口以及消毒傷口等操作。對照組采用開胸手術治療方案:側臥位,全麻,充分暴露胸腔部位,并選擇后外側部位做切口,長約2.0cm。將肌肉組織逐層切開,使前鋸肌和背闊肌充分顯露,然后再切除部分肌肉組織。于第5和第6根肋骨之間進胸,同時將胸腔撐開,分離病變肺葉的靜脈肺、支氣管與肺動脈。待將病變肺葉徹底切除之后,再對淋巴結組織進行清掃。留置引流管,縫合切口,消毒創(chuàng)口。
1.3 觀察指標 記錄兩組的術中出血情況,比較置管引流時間和住院時間,同時觀察兩組術后有無出現肺部積液與傷口發(fā)炎等并發(fā)癥。
2.1 術中出血量比較 試驗組的術中出血量為162.4±9.8ml,對照組為354.2±11.7ml。試驗組明顯低于對照組,組間差異顯著(t=68.8329,P<0.05)。
2.2 并發(fā)癥比較 試驗組并發(fā)癥發(fā)生者有3例,占總比例的10.0%;對照組并發(fā)癥發(fā)生者有8例,占總比例的26.67%。和對照組比較,試驗組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更低,組間差異顯著(P<0.05),見表1。
表1 兩組并發(fā)癥的對比分析表[n(%)]
2.3 預后指標比較 試驗組的置管引流時間為4.07±0.59天,對照組為5.34±0.67天。試驗組明顯比對照組縮短,組間差異顯著(P<0.05)。試驗組的住院時間和對照組比較具有顯著差異,組間差異明顯(P<0.05),見表2。
表2 兩組預后指標的對比分析表(天)
一直以來,開胸術在臨床上都有較廣泛的應用,雖具備操作簡便等特點,但手術創(chuàng)傷大,術后并發(fā)癥多,常被患者所詬病。近幾年來,微創(chuàng)技術的進一步發(fā)展,使得越來越多的病患更加青睞于微創(chuàng)手術。對于非小細胞肺癌病患來說,胸腔鏡肺癌手術是其治療的一種首選方法,此法除了具備創(chuàng)傷小、術后病情恢復快以及并發(fā)癥少等優(yōu)勢之外,還能顯著縮短患者置管引流的時間,降低術中出血量,改善預后[4]。因老年患者的生理機能明顯退化,疼痛承受能力和愈合能力相比較于年輕人更差,所以為能進一步提高老年患者手術治療的成功率,我們需積極采取胸腔鏡肺癌手術對其進行治療。研究證實,對老年非小細胞肺癌患者施以胸腔鏡肺癌手術治療,既可減少手術對其機體功能造成的損傷,又能促進術后切口愈合,降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縮短置管引流時間[5]。在此次研究當中,試驗組采取了胸腔鏡肺癌手術治療方案,對照組采取了常規(guī)開胸手術治療方案,結果表明,試驗組的術中出血量明顯少于對照組,組間差異顯著(P<0.05);試驗組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10.0%,比對照組的26.67%更低,組間差異顯著(P<0.05);試驗組的置管引流時間和住院時間都比對照組顯著縮短,組間差異明顯(P<0.05)。
綜上所述,于老年非小細胞肺癌中積極采用胸腔鏡肺癌手術治療方案,可減少并發(fā)癥,改善患者預后。
1 趙文鵬,朱開梅.胸腔鏡下肺癌根治術治療老年非小細胞肺癌的療效及術后生存分析[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3,33(24):6135-6136.
2 吳朝暉,劉玳瑄,劉與友,等.老年肺癌全胸腔鏡肺癌根治術后免疫代謝變化及3年復發(fā)率[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3,33(21):5340-5341.
3 張衛(wèi)強,左建新,譚健,等.電視胸腔鏡手術對老年非小細胞肺癌患者術后心肺并發(fā)癥的影響分析[J].中國全科醫(yī)學,2014,17(2):220-222.
4 周俊偉,於建鵬.胸腔鏡下肺切除治療老年非小細胞肺癌臨床療效觀察[J].臨床外科雜志,2012,20(3):180-182.
5 徐衛(wèi)華,陳勇兵,蔣堪秋,等.電視胸腔鏡手術對老年非小細胞肺癌患者術后心肺并發(fā)癥的影響[J].中華老年醫(yī)學雜志,2015,34(5):510-511.
1.齊齊哈爾醫(yī)學院附屬第三醫(yī)院心胸外科、佳木斯大學醫(yī)學院在讀研究生 161000 2.杭州市第一人民醫(yī)院 心胸外科 310006 3.佳木斯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 心胸外科 154004
10.3969/j.issn.1672-4860.2017.03.038
2017-4-7
※為通訊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