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培菡
江西農業(yè)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股權之爭及對公司治理的啟發(fā)
王培菡
江西農業(yè)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回顧股權之爭,其中出現(xiàn)了多次戲劇性的轉折,最后轉變成了控制權之爭,這個事件開始愈演愈烈。一方面激烈的博弈,一方面相互職責對方,貌似陷入了多重困境。這個事件具有一定的反思價值,并且促進當前公司治理水平的提升。本文對股權之爭進行了探討,并且提出了幾個個人的意見和看法。
股權;公司治理;看法
股權之爭事件為許多企業(yè)敲響了警鐘,公司的許多制度是需要改進的。對于公司治理來說,董事會是關鍵的部分。就緊迫程度以及難度來說,筆者認為可以從這兩個方面入手,限制大股東的提名權,并且由當前的獨立董事進行集體提名。或者,提升董事會的獨董比例到百分之五十以上。如果是可行的,那么獨董考核問責制度以及激勵制度的問題,都能夠良好地解決。
如果有這么一個董事會,在其它資本進入的過程中,可以站在公司股東的角度進行分析,或許能有效的避免矛盾的升級。依據相關法規(guī),董事會屬于法定公司的對外代表機構,其中,董事長屬于董事會的代表任務,董事長的言論是需要董事會進行批準并且授權的,需要進行嚴格的限制。如果,一個董事會中,獨立董事的比例比較大,就能夠避免相關的人情因素,任何大股東委派的董事席位或者公司內部的董事席位,都不能因為投了反對票而影響了最終的結果。如果一個董事會在選擇最大股東的時候,能夠決定創(chuàng)始人的去留問題,并且判斷相應的管理層稱職程度,并且考慮到公司中小股東的利益,那么相應的股權之爭就不會劇烈的激化。
不論是英國、美國等法系國家,還是大陸法系國家,一般來說,上市公司的主導權是在三個主體手中的,也就是企業(yè)家中心主義、董事會中心主義以及股東會中心主義。所謂的股東會中心主義,指的是在資本多數(shù)的基本原則基礎上,公司的權利基本集中在股東大會中,我國就在公司法中引入了這個內容。如果一個決議已經在董事會通過了,基本不會在股東大會中被否決掉。所謂的企業(yè)家中心主義,一般是適用于管理層的核心是創(chuàng)始人的公司,這些公司的創(chuàng)始人雖然沒持有多數(shù)的股權,但是能夠有效的掌控公司。也比較適合職業(yè)經理人能力較強以及股權分散的公司,比如通用電氣。對于當前的公司來說,具有一定的神秘感,帶有特殊的色彩。公司的控制權由誰來控制,公司由誰來主導,對于不同規(guī)定下,不同的國家,需要根據自己的其實際情況進行選擇。雖然相應的控制權比較重要,但是控制權在誰的手中更有利于公司價值的發(fā)揮更加重要,這樣可以避免濫用權利[1]。
在當前的公司治理組織架構中,處于核心地位的是董事會,處于企業(yè)的執(zhí)行系統(tǒng)和決策系統(tǒng)的交匯地帶。在公司的決策系統(tǒng)中,董事會屬于參謀機構和執(zhí)行機構。對于公司的執(zhí)行系統(tǒng)來說,董事會屬于決策機構。不僅是企業(yè)的首要負責人,還是企業(yè)經營的主要負責人。不僅具有橋梁功能,還具有一定的參謀以及決策能力。不僅是公司的大腦,還是公司的神經,所以公司的發(fā)展在很大程度上和董事會的治理水平和決策能力相關。
由此可見,公司治理的關鍵在于董事會,在分析公司現(xiàn)狀的同時,還需要意識到改進制度的必要性。董事會誰來做董事,如何進行改組,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國的上市公司治理現(xiàn)狀和治理制度能否得到一定的改善,進而保護眾多股東的利益[2]。
(一)限制大股東的提名權
對于獨立董事提名的程序環(huán)節(jié),可以由當前的獨立董事進行提名,也可以借鑒國外的做法,在董事會設立特殊的由獨立董事構成的提問委員會。在法律程序方面,由股東大會來決定相應的董事,相應的行政和商事則是誰提名,向誰負責。在法理方面,董事會屬于信托制以及代議制的產物,在法規(guī)中都是要求董事對公司負責,需要公平的對待公司的股東,最大程度上保護公司的整體利益,并且明確董事的職務標準。這種提名雖然看起來是小事,但是是公司提升治理效果的關鍵突破口,是發(fā)展董事會制度的關鍵[3]。
(二)提升董事會中獨董的比例
根據當前的法規(guī),上市公司中的三分之一以上的董事會成員都需要是獨董。對于美國來說,真實的比例是百分之六十,我國上市公司大股東的地位比較高,三分之一的比例比較少,難以和相應的大股東形成博弈和抗衡,力量并不強。獨董是美國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出現(xiàn)的,美國的上市公司因為股權處于分散的狀態(tài),所以容易被內部人控制,所以就出現(xiàn)了獨董制度。我國的情況和美國相反,“單一的股東就能夠控制公司”。所以,實際的獨董比例需要超過百分之五十,或者更高。
綜上,以上是筆者對于改善公司董事會制度方面的建議,也是對于公司治理的一些建議。筆者希望對于事件的評價中,需要多一些理性的思考,并且少一些道德方面的綁架。如果沒有完善的制度,那么可能好人也會做壞事。相信通過各個方面的努力,相應的多輸困境就會變成多贏并且互利的情況。
[1]譚保羅.股權爭奪戰(zhàn)的法律“猜想”[J].南風窗,2016(10)
[2]營銷季耀動沈陽城[J].國際公關,2015(04)
[3]景素奇.公司高管集體離職360度全解析[J].中外管理,2011 (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