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紅麗
摘要:要想讓會計行業(yè)中的會計核算行為更加規(guī)范,對會計信息的質(zhì)量加以保證,這就必然要對會計核算提議出最為基本內(nèi)容的要求,對會計核算要有準確的思想來加以指導。因此,重要性原則在會計行業(yè)里讓從事會計的相關人員一定要謹守重要性原則,會計核算原則中最基本的原則就是重要性原則了,它在如何處理選擇會計方法、對會計進行信息披露、設立會計賬戶等都有著會計核算中重要性原則具體的運用的表現(xiàn)。重要性原則對企業(yè)的會計信息的提供反應的要求是不虛假的展現(xiàn)企業(yè)里財務的真實情況、對企業(yè)經(jīng)營的成果及相關的現(xiàn)金流量的重要交易的事項。對于資產(chǎn)、收益、赤字等核算比較大的影響是重要性原則。進而對使用財務報告的人員將受其影響以對會計重要的事項作出合理的正確的判定。
關鍵詞:重要性原則;審計風險;相互關系;相互作用
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審計風險一直是審計學研究的熱點和重點課題,對審計風險與審計重要性的關系研究也日益得到重視。在審計實務中,注冊會計師在執(zhí)行審計業(yè)務時要準確判斷審計重要性水平,這將直接影響到他們自身所負擔的審計風險的大小。因而,正確運用審計風險與審計重要性之間的關系以合理確定重要性水平,既而使審計工作符合成本效益原則,同時將審計風險控制在一定范圍內(nèi)是注冊會計師必須充分重視的問題。
1重要性原則
對于會計信息的質(zhì)量有一個最基本的保障要求——重要性原則。在計算核對的過程上采取不同的方式來對重要的或不重要的不同程度上的事項進行不同手段方式選取的計算的方法。對于使用會計信息報告的人員來說是受其影響而做出判斷的。從事會計的相關人員要對重要程度很高的事項做出詳細的揭露,對于重要程度不是很高的事項可以恰當?shù)母鶕?jù)現(xiàn)實情況來進行簡單的整理。
2審計風險
所謂的審計風險是指審計人員作出的審計結論與被審計事項實際情況相背離,而將承擔審計責任的可能性。審計風險由固有風險、控制風險和檢查風險構成,由于控制風險和固有風險不可分割地交織在一起,所以通常將其合并稱為“重大錯報風險”,重大錯報風險是指財務報表在審計前存在重大錯報的可能性。檢查風險是指某一賬戶或交易類別單獨或連同其他賬戶、交易類別產(chǎn)生重大錯報或漏報,而未被實質(zhì)性測試發(fā)現(xiàn)的可能性。其關系可表述為:審計風險=固有風險*控制風險*檢查風險。由此可見,要降低審計風險,就必須降低檢查風險。
3重要性水平與審計風險之間的關系
3.1重要性與審計風險關系可以是“正反雙向”的關系
對于重要性與審計風險關系,要能夠正確的去認識和理解,并且對于審計風險要從兩個方面去進行考慮:一個方面,從審計單位進行考慮,審計風險稱之為實際的審計風險;另一個方面,從審計人員進行考慮,審計風險稱之為可接受的審計風險。因此,重要性與審計風險關系,就可以從兩個方面進行理解:一個方面是重要性與實際的審計風險之間的關系;另一個方面是重要性與可接受的審計風險之間的關系。
3.1.1重要性與審計風險關系是正向關系
重要性與審計風險之間存在正向關系,重要性水平越高,審計風險越高;重要性水平越低,審計風險越低。這里所說的重要性水平高低指的是金額的大小。審計風險越低,越要求注冊會計師收集更多更有效的審計證據(jù),以滿足審計風險的高要求。注冊會計師不能通過不合理的人為降低重要性水平,提高審計風險。重要性與審計風險之間要求審計人員在確定重要性的過程中,要充分的對實際審計風險中的審計質(zhì)量進行考慮,而且要能夠達到可能性審計風險的審計效率。
3.1.2重要性與審計風險關系是反向關系
重要性與審計風險之間存在反向關系,重要性水平越高,審計風險越低;重要性水平越低,審計風險越高。這里所說的重要性水平高低指的是金額的大小。審計風險越高,越要求注冊會計師收集更多更有效的審計證據(jù),以將審計風險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注冊會計師不能通過不合理的人為調(diào)高重要性水平,降低審計風險。評估的審計風險是針對被審計單位而言的,其固有風險和控制風險的程度越高,相應的審計風險就會增加,出現(xiàn)非重要性的可能就會越大,重要性就會變得更小。
3.2重要性與審計風險關系是“互為前提、相互共存”的關系
重要性與審計風險關系從正反兩個方面來看,能夠分析出重要性不是導致審計風險出現(xiàn)的唯一因素,比如審計人員在審計過程中出現(xiàn)失誤、審計人員的自身水平有限、審計人員的整體素質(zhì)較低、審計的獨立性不夠等等因素,同樣能夠?qū)е聦徲嬶L險的出現(xiàn);審計風險也不是決定重要性水平的唯一因素,比如審計單位的經(jīng)營規(guī)模、審計單位的業(yè)務性質(zhì)、審計單位財務報表、審計單位會計制度、審計單位資金波動幅度等等一些因素,同樣能夠決定重要性水平。
重要性與審計風險關系“互為前提”,在通常情況下,審計人員進行風險評估的過程中,要以審計風險為起點,能夠?qū)χ匾赃M行最初步的確定,并且,根據(jù)這一重要性制定審計程序。一般最初的重要性往往會比確定后的重要性水平低,有效的促使審計人員認真細致的工作,積極的搜集審計的證據(jù)。
重要性與審計風險關系“相互共存”,在進行審計的過程中,重要性與審計風險兩者需要同時的進行。因為,重要性所講的是一種“錯誤”,審計風險所講的是一種“可能性”,將這兩者結合起來就是“錯誤的可能性”。從表面意思上就能夠看出,在講重要性的時候,所指的就是具有可能性審計風險的重要性,在講審計風險的時候,所指的就是具有錯誤重要性的審計風險。
4重要性與審計風險的關系在審計程序中的應用情況
4.1審計計劃階段
審計人員在確定審計程序的性質(zhì)、時間和范圍時,需要考慮計劃的重要性水平。在計劃審計工作時,審計人員應當根據(jù)評估的重大錯報風險,確定一個可接受的重要性水平,包括財務報表層次的重要性水平和各類交易、賬戶余額和列報認定層次的重要性水平,以便確定進一步審計程序的性質(zhì)、時間和范圍,將審計風險降至可接受的水平。
4.2審計執(zhí)行階段
隨著審計過程的推進,注冊會計師應當及時評價計劃階段確定的重要性水平是否仍然合理,并根據(jù)具體環(huán)境的變化或在審計執(zhí)行過程中進一步獲取的信息,修正計劃的重要性水平,進而修改進一步審計程序的性質(zhì)、時間和范圍。
4.3評價審計結果階段
(1)將評價審計結果時確定的重要性水平與前階段運用的重要性水平進行比較,以判斷實施的審計程序是否充分。
隨著審計過程的推進,重要性水平更趨于客觀,它可能與計劃階段或?qū)徲媹?zhí)行階段修正的重要性水平不同。此時,注冊會計師要將評價審計結果運用的重要性水平與計劃階段或?qū)徲媹?zhí)行階段修正的重要性水平進行比較,以判斷實施的審計程序是否充分。如前者比后者低,則審計風險相應增加,這就要求執(zhí)行更多的審計程序,收集更多的審計證據(jù),以將審計風險降低至可接受的低水平。
(2)將尚未更正錯報匯總數(shù)與評價審計結果運用的重要性水平進行比較,以發(fā)表審計意見
①如果尚未更正錯報匯總數(shù)低于重要性水平,對財務報表的影響不重大,注冊會計師可以發(fā)表無保留意見的審計報告;②如果尚未更正錯報匯總數(shù)超過了重要性水平,對財務報表的影響可能是重大的,注冊會計師應當考慮通過擴大審計程序的范圍或要求管理層調(diào)整財務報表降低審計風險。如果管理層拒絕調(diào)整財務報表,并且擴大審計程序范圍的結果不能使審計人員認為尚未更正錯報的匯總數(shù)不重大,審計人員應當考慮出具非無保留意見的審計報告。
5結束語
在會計活動過程中占有十分重要位置的是重要性原則,在事業(yè)單位或者是企業(yè)單位等其他單位的財務會計的每一項的會計處理的活動過程中一定要嚴格的遵守重要性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