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鐘子俊
教育界也有一個“小崗村”
——文山州一中的“包產到戶”
文 | 鐘子俊
提高教學質量,突破口在哪里,問題癥結在哪里?
結癥一:無責任 就是無人對高考成績承擔責任,找不到責任人。
無人對高考成績負責領導班子負領導責任教務處負主要責任教研組、年級組負直接責任總務處、德育處負間接責任
這是一個責任不明確的體系。人人有責任,就等于人人都沒有責任。
結癥二:無競爭 就是整個學校無論哪一個層級都沒有競爭。
沒有競爭的機制教務處與總務處——沒有競爭語文組與數(shù)學組——沒有競爭高一年級與高三年級——沒有競爭
無競爭,死水一潭。
那么,如何解決“無責任”“無競爭”兩大結癥呢?
經過不斷實踐、總結、提煉,文山州一中實行“包產到戶”的責任制,成為教育界的“小崗村”。這種體制的治理結構為:
這種體制的角色分配是:教職工全體大會就是競賽委員會,行使立法權;教務處、學生處、財務處、總務處、德育處等五大處,是裁判員,行使監(jiān)督權;高一、高二、高三年級是“戶”,12個分部是運動員,行使的是執(zhí)行權。在“包產到戶”的含義中,12個分部是承包方,校長是發(fā)包方。
>>鐘子俊校長與2013年考入清華北大學生合影
包產到戶,責任到人,具體到學校還需要明確幾點:
一是發(fā)包人不能干預承包人正常的生產和經營活動。也就是教務處的其他處室,包括校級領導不能對分部的教學和管理說三道四,甚至發(fā)號施令,要保證分部這個承包人有相當?shù)淖杂煽臻g。
二是站在領獎臺上的只能是“運動員”,“裁判員”等其他工作人員一律不得參與獎金的分配。也就是說,高考獎金只能發(fā)給在分部一線上課的教師,其他教師、工作人員包括領導都不能參與獎金分配。
三是承包人與承包人的競爭結果,也就是比賽的結果,與“裁判員”無關。簡而言之,就是高考成績高低是分部的責任,教務處等其他處室不負責任。說得極端一點,對教務處等處室工作的評價不與高考成績掛鉤。
文山州一中堅定不移實行“包產到戶,責任到人”的管理體制,辦法雖“土”,但管用。經過努力,高考的本科上線率從30%提高到90%以上;重點大學上線人數(shù),從每年50多人到每年600多人;考上清華、北大的人數(shù),從幾年難有一人到每年都有十幾人。文山州一中成為貧困地區(qū)教育改革的一面旗幟。
文山州一中在管理上大膽地實施“包產到戶”措施,方式簡單清晰,利益明顯直接,彰顯了公平性、自主性、競爭性。它不但調動了承包者的積極性,提高了教學效率,讓教師自覺、主動“澆水、施肥”,管理好“自留地”,創(chuàng)造出高產的奇跡,還避免了教學上的瞎指揮和分配上的平均主義。
(作者單位:云南省文山州第一中學)
>>學生晨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