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祎凡 (天津外國語大學 300270)
淺析曹禺《日出》中陳白露悲劇命運的成因
王祎凡 (天津外國語大學 300270)
陳白露,一名在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因生活所迫的高級交際花,是曹禺《日出》中的主要人物之一。她厭惡和鄙視上層社會的腐敗糜爛及人與人之間的爾虞我詐,但又貪戀和追求奢侈的生活。作為一名接受過良好教育的知識女性,陳白露面對紙醉金迷的生活進行了掙扎和反抗,但最終以失敗而告終,走上了自殺的絕望之路。本文試從陳白露所處的時代背景和個人經(jīng)歷入手,主要分析其悲劇命運的成因,進而探討民國時期女性知識分子的處境及其尋求進步的艱難歷程。
陳白露;悲劇命運;時代背景;個人經(jīng)歷;成因
陳白露,是曹禺劇本《日出》中的主人公之一。在上世紀三十年代初,本來純潔、獨立、追求美好生活的陳白露因生活所迫,只身闖蕩于天津,一步步淪為黑暗社會的“寄生蟲”。在醉生夢死的墮落生活中,舊時戀人方達生的到來,喚起了她對往事的回憶和對新生活的憧憬,但她已無法做到放下一切隨達生離開。她竭盡全力保護從流氓黑三手中救下的小東西,但小東西仍被賣入妓院、上吊自盡。她將命運依附于做投機生意的潘月亭等富商,但潘月亭的破產(chǎn)和張喬治態(tài)度的冷漠轉(zhuǎn)換將她推向絕望的邊緣。在茫茫黑夜中,陳白露靜靜地吞下安眠藥,悄然離開了人世。
《日出》的悲劇意義在于揭露二十世紀初上層社會金錢物欲的縱橫和人性的扭曲異化,進一步凸顯出進步的知識分子改革社會的艱難性和阻力來源的復雜性。而陳白露的悲劇命運正反映了當時社會知識分子面臨的種種艱難處境。本文試從陳白露所處的時代背景和個人經(jīng)歷入手,主要分析其悲劇命運的成因,進而探討民國時期女性知識分子的處境及其尋求進步的艱辛歷程。
在研究方法方上,本文主要采用文本分析法、歸納法和文獻研究法。
本文認為,造成陳白露悲劇命運走向的原因,從總體上來說可分外在因素和內(nèi)在因素兩方面。
(一)后“五四時代”的畸形社會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是中國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資本主義畸形發(fā)展的階段,種種錯綜復雜的社會關(guān)系都空前地卷入赤裸裸的利害關(guān)系和冷酷無情的“現(xiàn)金交易”之中。五四運動后,資本主義發(fā)展下滋生的拜金主義和金錢至上的思想也使人內(nèi)心的欲望愈發(fā)膨脹。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本是純真的陳白露雖充滿失望,但也漸漸被利益熏心。然而,紙醉金迷的生活和享樂奢侈的消費方式并不能夠給她帶來心靈上的真正慰藉。世界上最可怕的不是物質(zhì)的匱乏,而是精神的缺失,在充溢著拜金思想和享樂主義的世界里,從墮落走向死亡的步伐是可以理解但不可以避免的。
(二)悲慘事實的頻頻發(fā)生
物欲縱橫的社會本就給陳白露以空虛和失望感,而在她身邊所發(fā)生的悲慘事實就像導火索,把她引向了徹底的絕望和痛苦,最終走向死亡。
1.理想婚姻的失敗
陳白露是有過一段抱有美好幻想的婚姻的——她嫁給了一位詩人。他們的婚姻以快樂和新鮮感作為開始,以平淡、無聊和相互厭煩作為結(jié)束。他們決裂的根本原因是一個相信美好光明的未來、擁有理想,一個不相信美好光明的未來、沒有理想。因此,他們的決裂是必然的,而婚姻的失敗則為陳白露的人生添上了一筆灰暗的色彩。
2.下層人民的痛苦
小東西作為劇本中下層人民的代表之一,不愿向以金八為代表的惡勢力屈服,拼命反抗以維護自己的貞操。她被陳白露相救,但最終還是被騙到了下等妓院,只能用死來表達對黑暗世界的控訴和譴責。在這個“損不足以奉有余”的吃人社會中,小東西悲劇的命運使陳白露覺得“這個社會是由不得我們掌控的”,這種意念的頹廢性也催使陳白露通過死來追求解脫,追求永恒的自由。
3.依附希望的破滅
潘月亭在劇中不僅是一名有權(quán)勢的銀行經(jīng)理,更是陳白露生活的經(jīng)濟來源和主要靠山。潘月亭的破產(chǎn),不僅切斷了她的經(jīng)濟來源,使她那驕縱奢侈的資產(chǎn)階級生活化為泡影,而且沉重地打擊了她的生活信念。一直在陳白露心中認為的總是很有辦法的人也垮了,為了恐懼,為了逃避,死對她來說,就變得很自然而又必然了。
(三)處于弱勢的女性地位
五四運動后,更多的進步知識青年追求科學、獨立、民主和自由。陳白露在重遇方達生時曾自述道:“出身,書香門第,陳小姐;教育,愛華女校的高材生;履歷,一陣子的社交明星,幾個大慈善游藝會的主辦委員;父親死了,家里窮了,做過電影明星,當過舞女?!边@恰恰說明了中上層的女子有了接受良好教育的機會。受過良好教育的陳白露曾努力追求過積極陽光的生活,但女性地位在當時的社會并沒有得到質(zhì)的提高和認可。
女性知識分子的數(shù)量是稀少的,思想是模糊的,力量是微弱的。陳白露內(nèi)心想法與現(xiàn)實生活的大相徑庭,束縛著她渴望實現(xiàn)社會價值和自我價值的夢想。這種壓抑推動著她走向墮落。
(一)脫離群眾的糜爛生活
從觀眾的角度來看,陳白露似乎從未踏出過旅館一步。旅館就是陳白露的家。陳白露始終生活在黑暗社會的角落里,沒有接觸到廣大的人民群眾和進步知識青年,也體會不到革命力量的,這便造成了她思想的狹隘性和脆弱性。
(二)小資產(chǎn)階級的思想包袱
陳白露,是一個破落了的地主官僚家庭出身的小資產(chǎn)階級知識分子。從她階級的立場上來說,他的人生必然伴隨著這種階級所帶來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正是這些小資產(chǎn)階級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促成了她命運走向墮落和終結(jié)。
1.個人主義與個人奮斗的思想
陳白露從一開始就走的就是一條個人奮斗的道路。在《日出》的第四幕里,方達生最后一次勸陳白露跟他走,陳白露嘆了一口氣回答道:“不過你叫我干什么好呢?”她空虛地望著前面:“可是上哪里去呢?”“你叫我到哪里去呢?”……這幾句話比較真實地反映了陳白露人生觀的實質(zhì)。陳白露沒有把目光放遠到廣大的世界和人民群眾身上去,而是一昧地追求個人享受和個人利益。這套思想在尋求進步、獲得真正解放的道路上是行不通的。
2.小資產(chǎn)階級的軟弱、頹廢和自暴自棄
陳白露曾經(jīng)追求過美好的愛情和陽光的生活,但迫于封建社會和黑暗勢力阻力,她很快走向了墮落,寄生于剝削階級,暴露了小資產(chǎn)階級軟弱、頹廢、自暴自棄的性格。正是這種小資產(chǎn)階級根深蒂固的軟弱性格和悲觀情緒為像陳白露一樣的資產(chǎn)階級知識青年設(shè)置了來自內(nèi)心的重重阻撓。
(三)竹均的“復活”與意志矛盾
陳白露雖然已經(jīng)習慣了生活在腐敗丑惡的“金絲籠”中,但她內(nèi)心對光明和美好的向往從未完全泯滅。方達生的到來,讓沉浸在陳白露心中對單純的世界和光明的生活的渴望再次被激發(fā)。但是陳白露的內(nèi)心是矛盾糾結(jié)的。她雖厭惡燈紅酒綠下充滿銅臭味的生活,但又沒有足夠的決心徹底擺脫奢靡的物質(zhì)享受;她明白自己正在走向墮落,但她已習慣靠出賣肉體來換取金錢。她已經(jīng)疲于應酬,疲于迎接在她看來根本不可能出現(xiàn)的陽光。死亡,就變成了她調(diào)節(jié)內(nèi)心矛盾、通往理想的最佳選擇方案。
陳白露曾懷抱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但終究還是走向了墮落??傆^陳白露所處的時代背景,后五四時代盲目拜金、追求享受的畸形社會和仍處于弱勢的女性地位為陳白露的悲劇命運鋪墊了道路。而發(fā)生在陳白露身邊的一件件悲慘事件,如潘月亭的破產(chǎn)、拯救小東西的失敗更是促成她自殺的導火索。當然,陳白露自身作為小資產(chǎn)階級知識分子,她所有的思想包袱和她脫離群眾的糜爛生活更使她內(nèi)心的意志矛盾尤為沖突和激烈,最終導致了她的死亡。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在上世紀三十年代,女性的社會地位仍舊低下,且處于被壓迫、被玩弄的狀態(tài)。即使她們接受過良好的教育,汲取過進步的思想,她們微弱的力量在黑暗勢力的壓迫下也很難對社會進行有價值的變革。知識女性的奮斗路程仍舊任重而道遠,社會若不能從根本的政治經(jīng)濟制度上得到改革,那尋求真正的進步和光明的未來是不可能的。
[1]田本相.《日出》論.文學評論,1981年第1期.
[2]辛憲錫.關(guān)于《日出》的幾個問題.天津師院學報,1980年第1期.
[3]甘競.也談陳白露的悲劇實質(zhì)問題,上海戲劇,1960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