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海 吳曉紅 王敏
[摘 要] 基于“互聯(lián)網+”新時代,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了工作新要求,在做好傳統(tǒng)的思想政治教育基礎上,還要做好“互聯(lián)網+”時代下學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以立德樹人為根本,結合當前“互聯(lián)網+”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形態(tài),網上網下相互動、相結合,提出了加強平臺建設,培養(yǎng)專業(yè)隊伍;走近學生,開展有效的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工作;構建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生態(tài)體系,做好監(jiān)督和保障機制等措施,以開展好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關 鍵 詞] 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大學生;工作途徑
[中圖分類號] G641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7)34-0043-01
網絡媒體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了機遇也帶來了挑戰(zhàn),做好“互聯(lián)網+”時代的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校輔導員需要深入思考的課題[1],做好被稱為“互聯(lián)網的原住民”“95后”的工作[2],是工作首要,要提高新媒體應用能力和構建“互聯(lián)網+”的工作思維。
一、打造“互聯(lián)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形態(tài)
“互聯(lián)網+”提供了多元學習途徑,線上線下互動學習,形成了“互聯(lián)網+”下學習新途徑;通過微博、微信等新媒體獲取交流信息成為大學生生活習慣,網上購物、娛樂是大學生消費娛樂的樂園,使用簡潔、風趣、生動的網絡語言是大學生的偏愛,網絡語言成為日常用語。生活學習方式和手段的改變意味著人與互聯(lián)網的共生共存,適應網絡環(huán)境下的學習和生活對當代大學生提出了要求。
網絡環(huán)境方便學習和生活,但也帶來了隱患。網絡環(huán)境相對開放,信息來源渠道多元,可控性差,青年學生容易受不良影響,影響“三觀”的正確性。網上言論的匿名性,致使網絡語言使用不當,做好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迫在眉睫,教育方法、內容和形式值得高校輔導員思考。
打造“互聯(lián)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形態(tài),遵循網絡發(fā)展規(guī)律和大學生成長成才規(guī)律,引領帶動高校學生主題教育網站和網絡互動社區(qū)建設,增強校園網絡吸引力,明確思路,打造健康的大學生網上生活形態(tài)。
二、“互聯(lián)網+”大學生思想教育工作存在的不足
(一)新媒體工具使用頻率最高為手機,但校園新媒體瀏覽量小
隨著“互聯(lián)網+”的發(fā)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經全面進入網絡化、數(shù)據(jù)化、個性化,但與其相匹配的新媒體技術、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等相對滯后。新媒體已經成為大學生主要的對外交流平臺,學校為了加強學生網上思想政治教育,搭建了多個平臺,但學生對學校提供的平臺使用頻率低,起效不明顯。
(二)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三多三少”現(xiàn)象,深入人心的原創(chuàng)作品少
三多是網絡平臺多,事后滅火多,廣泛傳播多;三少是主動出擊少,優(yōu)質產品少,精準分類少。學校各家都紛紛推出網絡平臺、APP等,有的學院自有就10余個,平臺雖多,但學生關注度低;信息及時傳達、定期更新差,推送原創(chuàng)作品少,信息推送沒有明確的分類依據(jù),雜亂差情況較為嚴重。
(三)平臺維護缺少懂技術的專業(yè)人才,管理維護斷口
網絡平臺的維護可以是學生也可以是老師,現(xiàn)有人員技術差;平臺形式和內容的維護需要一批寫手,需要一批能夠結合實況撰寫出膾炙人口的段子和小文的人;平臺推出圖文的美觀和可看性需有人編輯處理;平臺功能增加完善等需有人用心去做。
三、探索“互聯(lián)網+”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途徑
(一)加強平臺建設,培養(yǎng)平臺維護專業(yè)隊伍
針對平臺建設需要,選擇思想品質好、政治覺悟高、靠得住的黨員教師負責管理平臺;在學生中選取有興趣、有技術、思想政治覺悟高的學生組建網絡平臺建設小組,在完成學習任務的基礎上,學習網絡平臺建設和維護技術,做好網絡平臺建設的輔助工作。定時定期招募人員,定期培訓,保證平臺建設人員的質量和數(shù)量,做到有需求、有供給。
(二)輔導員走近學生,了解學生實際,開展有效的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工作
走近被網絡包圍的學生,以開放的姿態(tài)和心態(tài)去審視網絡中的大學生,傾聽學生的心聲,了解學生的網絡語言,拉近與學生的距離,用學生接受的語言去溝通和開展工作,增加認同感。充分運用學生喜歡的微信、微博等形式開展接地氣的活動,把他們吸引到我們的網絡平臺上來,把他們培養(yǎng)成為網絡平臺的主人,如論壇的版主、微博的博主等,用他們的聲音幫助我們說話,以正能量引領主流價值觀的發(fā)展。開設輔導員博客、公眾號,通過博文引領潮流,與學生在網上互動交流和開展工作。
(三)構建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生態(tài)體系,做好監(jiān)督和保障機制
以學校為主,以學院為輔,針對大學生心理的特點,建設一批有吸引力的主題教育網站和微信公眾號,定期推送高質量的精神食糧,用主流文化稀釋網絡不良文化。建設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防火墻,防止有害的信息危害學生,加強學生教育,出臺管理辦法,形成保障機制,對網絡污染制造者給予嚴肅的處罰,最大限度減少對學生的危害。
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任重而道遠,剛剛起步,處于初期的探索實踐階段,需要專門從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人員高度重視,積極主動地占有網上陣地,做好思想上的引導和開展好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參考文獻:
[1]何祥林,陳夢妮.以人為本視閾下的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創(chuàng)新研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7(4):7-9.
[2]富旭.網絡社群環(huán)境下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構建[J].思想理論教育,2017(7):7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