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生作
寫作文要不要觀察(下)
◎陸生作
【七】
有位記者朋友根據(jù)自己的實踐,得出一條寫作經(jīng)驗:以“我”的經(jīng)驗來看,觀察,就是參與,是“觀看”+“體察”。我們經(jīng)常教學生觀察,大都僅是觀看,而沒有體察,沒有將自己代入進去,進入被觀察對象的體內(nèi)。所以,他們看不到有趣并撼動心靈的東西。有哲人說,人是萬物的尺度,這就是以自己的尺度去“察”。只觀,而不察,肯定是沒有感悟的。既觀又察,才會有所見,又有所察,有所悟。
我覺得,“觀察=觀看+體察”這個說法挺好,它觸及觀察本質(zhì)。而且“將自己代入進去”也是個好說法,可以方便地理解為作文中的“擬人手法”,或者說進入一種“萬物有靈的表演狀態(tài)”“附身狀態(tài)”,然后循序漸進,直至寫作時身臨其境、感同身受——這便是觀察。
【八】
上一期,我講了海倫·凱勒,講到“生活即觀察”。這一期,我借“觀察=觀看+體察”這一觀點,再談談作文的“觀察”。
在這個詞語中,觀與察,是并列的,都是看。若把“觀察”拿來為作文服務,把觀與察分開來看,對寫作有一定幫助。
按我的理解,觀,就是看;察,則是發(fā)現(xiàn),特別是細微之處,不是有“明察秋毫”這么一說嗎?
觀,又可拆分為“又見”。見到了,自然是看到了,所以說,只“觀”一次,是不夠的,它得“又見”,又見一次,再見一次,所以我說生活即觀察:過馬路,進飯館,坐公交,待人接物,都需要觀察,不知不覺中我們已經(jīng)觀察很多次了。只是,見過太多次以后,難免出現(xiàn)“熟視無睹”的毛病,描述一個東西細微處時,往往說不出話來,腦袋里只裝著對這個東西的大概印象。對作文來說,這個大概印象已經(jīng)夠用了,寫作須寫自己對東西的印象,唯如此,才是“橫看成嶺側(cè)成峰”,人與人不同;而非拍大頭照一般,人與人相同,同樣的照片、同樣的作文,哪怕寫得再好,那也一般了。從來物以稀為貴嘛!
作文要獨特,而個人的感受才是獨特的,所以,在“觀”的基礎上,“察”便顯得尤為重要。
把“察”定義在細處,就能做到“別人筆下有的,我也有,比他還精細、精致;別人筆下沒有的,我還是有,便獨特”。
同時,這“察”不再局限于“眼睛”,更要往“心”里去,這便符合“觀察=觀看+體察”,只是這個說法還不夠精準。好多年前,金健人先生曾撰《觀察體驗》一文,文中有這么幾句話:
人們平時說“觀察”,其實已經(jīng)包含了體驗。
“觀察”更側(cè)重于通過眼、耳、鼻等器官對外部客觀世界的感知;而“體驗”更側(cè)重于通過心理分析對人的主觀世界的把握。
【九】
體驗,是全感調(diào)動,可以由現(xiàn)象到本質(zhì),由具象到理論。而我們,總是先“觀”某物,而后有“察”,再“評頭論足”的。
既然“觀察”已經(jīng)包含了“體驗”,那么,把“觀察”這一任務合理地分派給各種知覺吧——視覺、聽覺、味覺、觸覺、嗅覺、運動覺,等等。它們彼此聯(lián)系,最終落在作者筆下綜合呈現(xiàn)。這也就可以理解,海倫·凱勒的眼睛和耳朵為什么沒有影響她成為一個作家。
人各有長處,有人擅長外部世界的觀察,有人擅長內(nèi)心世界的體驗,都可以寫出好作文,不必整齊劃一。
觀察,是一件重要的事。有時候要融于其中,感同身受;有時候要跳出三界外,旁觀者清。
我們無時不刻都在觀察。
只是,我們可能太強調(diào)“觀察黃豆發(fā)芽”這樣的長時間的跟蹤觀察。要知道,作文中,“熟視無睹、只剩印象”的觀察更重要些,因為能深刻于心中的“印象”即“特點”,如漫畫的夸張,能讓作文獨特,能給讀者留下印象。而且,“觀察”不僅僅是眼睛的事情。
名片鏈接
陸生作,中國寓言文學研究會會員、浙江省作家協(xié)會會員、浙江省散文學會會員,《少年作家》雜志、《歷史揭秘》雜志執(zhí)行主編,致力于探索寫作方法、推廣微童話與傳統(tǒng)民間故事。
請掃描右邊二維碼,關(guān)注陸老師的“聰明作文法”。
責任編輯:巫作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