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長明
摘 要:輿論引導是媒體自身具備的特性。因為進入信息化時代后,信息傳遞速度大大提升,地球村概念已經不再陌生,就因為這樣的特點,所以每天我們所能接觸的新聞信息是龐大的,那么一定的輿論引導和信息引導是必需的。人往往容易感性,經常會對一個事件用先入為主的思想評判,但經驗告訴我們看事情要全面,所以輿論引導是服務于受眾的最主要方式。作為一個媒體,如何善用輿論引導權利,是值得思考的。本文就是以該現(xiàn)象和問題進行詳細討論的文章。
不但要提出正確的輿論定義,更要對輿論的自身特性進行詳細解讀,然后針對這些特殊現(xiàn)象進行詳細分析,以解決我國新聞媒體與受眾關于輿論引導的誤區(qū),更好地指導我們在工作中良好運用這一權利,做到良好互利,共建共贏局面,以幫助和解決突發(fā)問題和矛盾,使媒介更好地為人民服務。
關鍵詞:輿論引導 重大突發(fā)性災難新聞 策略 特性 屬性
1 媒介特性
傳媒是指傳播媒介。媒介一般用來指媒介載體,傳播媒介是指專門用來傳遞信息的,而媒介載體是承載信息進行傳播的介質,這是一個無可爭議的事實。但對于傳播媒介的特性而言,我們必須正確認識這點,那就是傳播媒介是傳遞信息的主要平臺,所傳遞的信息具有很多重要的特性。比如傳遞新聞的時候需要真實、客觀的特性,電視從歐洲誕生開始到美國及其他國家的發(fā)展,我們不可忘記的便是各大媒介的屬性;比如報紙媒介最開始是用于商業(yè)信息的傳遞,電視是供歐洲人娛樂的。
傳媒的第一屬性是傳遞信息,這其中所嚴格要求的就是傳遞有效信息,因為受眾不會花大把時間來看對自己無用的或者無效的信息。再者,傳媒傳遞信息還要具備一個解疑答惑的作用,那就是對所傳遞的信息要清晰和清楚地傳遞,讓受眾知道“我們在干什么”,而所做的事情切實與“你”有關。最后,媒體最為重要的就是具有教育意義。
就是這樣一些特性,我們需要注意的是,媒體在傳播的時候,不應該傳遞受眾不喜歡看的,也不應該傳遞受眾會產生疑惑或者質疑的信息。
2 什么是輿論
所謂輿論實際上是具有自發(fā)性的評論和抒發(fā)對事件的看法的一種情緒式抒發(fā)。
首先,輿論可以是媒體的,也可以是受眾的。比如近幾年當某地突發(fā)某一新聞事件時,往往第一時間是在網絡媒體上被大家所熟知的,隨之到來的是大量的轉發(fā)和跟進,然后漸漸地產生大量的輿論。這些輿論有的時候是理智的,也有大多數是不理智和偏激的,甚至于最后會發(fā)展成為過度的偏激行為,衍生為網絡暴力。受眾永遠具有很強大的輿論話語權,尤其網絡媒體如此發(fā)達的今天,網絡的非實名制也給諸多網民帶來了方便,他們可以隱藏身份肆意發(fā)表自己內心的想法。
尤其是中國人的特性,當人面時未必能發(fā)表自己的真實感想,在人后卻肆意評論,這樣的習慣和特性造就了我們可以在網上肆意發(fā)表言論。白巖松在出席很多次活動時都曾表達過,觀眾高興的時候可以說你是民族的脊梁,不高興的時候可以說你是大漢奸??梢娛鼙娋邆渥园l(fā)性的輿論話語權,但是同樣具有不理智的特性。當年網絡暴發(fā)的踩踏貓事件,引起了很大的反響,但是央視《新聞調查》的專門報道很恰當地指出“虐貓還是虐人”,可見輿論權首先是在受眾的手里,這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和不理智性。
其次,媒體被賦予了輿論監(jiān)督權,并伴有很強的傾向性和引導性,對于新聞尤其如此。就因為這樣的特點,很多人會認為媒體的輿論引導是利用輿論來控制人們的思想和行為的一種做法,在很大程度上為輿論引導冠以了貶義的詞性,只要提到輿論引導似乎就是壞的。這是對媒體的誤解,更是媒體在多年的運作中因錯誤的策略致使受眾對其公信力的一種質疑。因此,對于媒體而言,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制定正確的輿論引導策略已迫在眉睫。
3 關于輿論引導
對于輿論引導,很多人有太多的誤會,比如當我們提到輿論,大家會自顧自地以為是自己的話語權和言論自由權;當我們提到引導,就會誤會為是有目的的控制人們的思維、語言、行動,這是非常負面的誤解和誤讀。首先,這樣的結果和人的一個特性有關,每個人都有自我意識,當與人交流的時候往往習慣將自我意識強加給別人,希望別人和自己想的一致。但是每個人都是鮮活的個體,有很強的個性行為,所以這是非常難的一種做法,一般會采取互相交流,最后大家達成共識。就如同這樣的行為,我們是否可以認定為是在控制別人的思維、語言和行動呢?在此,我們不但要解開受眾對輿論引導的誤解,更應該使從業(yè)人員進一步了解什么是輿論引導,應該如何引導輿論?
新聞本身具有價值,價值的高低一般取決于新聞和受眾之間的貼近性,大家都很關心身邊發(fā)生的事情,甚至于對于重大突發(fā)性事件更為關注,因為似乎與我們息息相關,就是因為這樣的原因,受眾對新聞的關注度一直很高。但由于網絡媒體的傳播速度和范圍,也使當某地發(fā)生事故時,會迅速被全球關注,甚至在網絡上以自媒體的方式對該事件進行相關的評論或關注。
由于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獨特個性,也使得每個人在關注一件事情的時候會有不同的想法和做法。但相同的是人首先是感性的動物,當在龐大信息存儲量的網絡媒體面前,往往會失去理智,這時候如果沒有全方位的客觀報道引導受眾的輿論,有可能出現(xiàn)輿論失控的現(xiàn)象,甚至于一些更偏激的受眾會用自己的方式來“以暴制暴”。
與此同時,大家更加關注的是媒體的公信力逐漸下降,這也是多方面促成的結果。如,媒體報道不及時。新聞是有時效性的,也符合人們第一時間獲知第一消息的特點,所以當我們無從得知某關心的事件時,第一個告知我們的哪怕是不規(guī)范的傳聞,也會讓受眾信以為真。因報道不及時而導致媒體的公信力逐漸下降,往往致使一些人會對媒體產生不信任的情況。
雖然網絡上自媒體可以及時報道某新聞事件,但是卻有很多的不規(guī)范,比如真假難辨、輿論混亂和不理智。簡單的到網絡中尋找一些重大突發(fā)性事件的相關評論,不難發(fā)現(xiàn)大家的情緒和氣憤是非常不理智的。這是因為網絡雖然具有互動傳播特點,但是由于信息量的龐大,以及人們有很強的先入為主式思考方式,所以很容易誤聽誤信,實際上這也是一種輿論引導,只是影響比較沒有目的性。endprint
首先,在重大突發(fā)性事件的報道上,要第一時間將新聞傳遞給受眾。至于為什么舉步維艱的等待時隔較久之后才報道新聞事件,這些問題需要解決。
其次,如何報道新聞事件更是一個重要的問題。新聞很多,報道方式也是眾多的,所以要考慮先發(fā)現(xiàn)問題,然后再逐一的用報道和事實來解決出現(xiàn)的相關問題。
輿論引導應建立在強大的公信力基礎之上,沒有信任就沒有良好的引導。但是公信力是受眾賦予媒體的,不是強迫得來的。就像是商品服務者,應該以誠信為主,并用真誠的交流方式和受眾溝通、互動,只有為受眾營造一份值得信任的媒體環(huán)境,才會使受眾將公信力賦予媒體,這是良好運用輿論監(jiān)督引導權的前提必要條件。
4 輿論引導策略
根據上面提到的輿論相關問題,筆者在此提出一些簡略的輿論引導策略,且進行一定的分析和解釋。
4.1 正確對待輿論走向,對受眾做出合理解釋。
要注意和解決的便是正確對待和重視受眾的輿論,把受眾放在首位,考慮受眾心理和輿論走向;要解決存在疑問和受眾質疑的問題,正確對待這些問題,并積極做出適當的引導,讓片面化的傳聞變成全面的了解,并深度知道事情的始末。
4.2 調整內部新聞報道機制,設立重大突發(fā)性事件報道應急機制。
目前,有的媒體還缺少相關機制,在事件發(fā)生后才會高度關注,這樣做顯然不符合新媒體時代的需求。只有建立完善突發(fā)事件報道的應急機制,才能未雨綢繆,做到客觀及時的報道。加強媒體從業(yè)人員的教育培訓,才能做好輿論引導。
4.3 第一時間及時處理和整理新聞信息,第一時間報道給受眾。
這點可以結合上述兩點進行分析,還有就是把握住新聞的最大特性及時性,必須及時傳遞信息。但是由于每天突發(fā)的新聞事件很多,所以選擇起來是比較麻煩的,媒體要為受眾選擇恰當的新聞進行傳遞。
4.4 保持客觀、中立的態(tài)度報道新聞和引導輿論走向。
4.5 樹立媒體公信力,讓受眾信任媒體,否則很難做好輿論引導。
4.6 輿論引導應結合新聞事件的真相,對重大突發(fā)性事件引發(fā)的謠言、誤解、誤傳得以還原澄清,穩(wěn)定受眾的不理智情緒,避免因失實新聞事件和輿論爆發(fā)的負面或極端事件出現(xiàn)。
4.7 媒體從業(yè)人員,不偏聽、不偏信,保持客觀中立,追蹤調查事件的詳細前因后果,為受眾消除不必要的誤會。發(fā)現(xiàn)社會存在的隱患和問題,應及時與有關部門溝通反饋并促進解決。
4.8 媒體要行使好輿論監(jiān)督權,媒體如同一個指路的人,不僅告訴別人真相和發(fā)現(xiàn)社會隱疾,還要呼吁解決問題。
4.9 媒體非常重要的是引導和教育,媒體人必須清楚自己的職責所在。發(fā)揮出更好的正能量。
參考文獻:
[1]趙玉明,王福順主編.廣播電視詞典[M].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
[2]孫玉勝.十年——從改變電視的語態(tài)開始[M].三聯(lián)書店,2003版.
[3] 朱 菁.電視新聞學[M].浙江大學出版社,2007(第二版).
[4]葉 子.電視新聞節(jié)目研究[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
[5] 新浪微博
[5] 百度網百度文庫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