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靜芹
摘 要:在數(shù)字化高速發(fā)展的現(xiàn)今社會,個性化教學成為教育領域中不得不強調的一個重要課題。在個性化教學中,教師應當亦師亦友,增進互相的理解,以平等對話的形式與學生交流,認可學生的不同之處。做到因材施教,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這樣才能在有效的課堂時間內獲得教學最大的成功。
關鍵詞:個性化;對話;教學
古今中外有關個性化教育的教育理念不勝枚舉?!兑捉?jīng)》中曾提到“仁者見仁,謂之仁;智者見智,謂之智”,孔子也曾將“因材施教”作為教學的重要課題。西方的個性化教育更在十九世紀的英國就已萌芽。在強調以人為本的今天,個性化教學更成了教學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的一環(huán)。如何讓教學變得個性化,發(fā)散學生的自我思考能力也成了教師需要研究的重中之重。
學生可以通過個性化教育完善自己的性格,對自己的各方面進行整合,使整個人變得更加優(yōu)秀。而學生最多的學習時間是在學校度過的,而學校教育最大的弊端即為缺少個性化,無視個體與個體之間的差異,一味地強調整齊劃一的教育方式。這就會造成時間上的浪費,達不到學習的目標和要求,盲目地追求成績,更有甚者甚至造成性格上的缺陷,如不自信等。
那么,如何運用有限的課堂時間對學生進行個性化教育呢?從根本上來講就是改變原有的填鴨式教學,以對話的形式平等地與學生交流,尋求與學生真正有效的溝通方式。
首先,要尊重學生之間的差異。美國心理學教授霍華德·加德納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論強調:人的智力結構至少由九種智力要素組成,只要有適當?shù)耐饨绱碳ず蛡€體本身的努力,每個個體都能加強或發(fā)展任何一種智力。這證明每個學生在智力方面都有不同的表現(xiàn)方式,都是潛在的天才兒童。教師應該以一種全面的、發(fā)展的眼光來看待每一個學生,并尊重每個學生不同的學習方式和風格,不能片面地用成績判斷學生。由于每個學生有不同的成長環(huán)境、生活經(jīng)歷、思維方式、性格愛好等,要對每個不同的個體采取針對式的教學,考慮學生的特殊性,以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不僅教師要進行針對式的個體教育,更要引導學生發(fā)掘屬于自己的有效的學習方法,從而由“授之以魚”過渡到“授之以漁”,讓學生學會遷移學習,做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
其次,要建立學生為主體的生態(tài)課堂。以往的教育模式強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重要性,把教師放在了高于學生的位置上俯瞰,經(jīng)常是教師“問話”,學生“答話”,學生的接受程度相對也很低。個性化教學的一個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就是強調學生的主體性。一改以往的填鴨式教育,轉變思維模式,將教師和學生放在平等的位置上進行交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做一個引導者而不是領導者,應該引導學生發(fā)散思維,主動提出問題,解決問題。要讓學生在課堂上敢想、敢說,不要一味地強調固定模式。例如,在語文教學中,可以采取小組合作學習的模式。學生自己提出問題,由小組的成員互相解答對方的問題,教師在一旁隨時進行點撥。在學生提出疑問并解答的同時,教師也跟著一同學習,營造小組討論的氛圍,嘗試理解學生的想法,做到亦師亦友,愉悅課堂。
最后,教學中要有彈性。教師在授課之前往往會根據(jù)教學參考書等輔助工具來進行思路的梳理,但有時往往模式化的課堂會讓學生產生思維定式,不利于個性化發(fā)展。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根據(jù)學生的水平對課程的重點、難點進行必要的調整。在課堂上學生提出了問題,就應該有針對性的解決,而不是照本宣科地一味講解課本。教師作為學生學習的研究者,要在教學過程中仔細研究學生學習的進行情況,并針對學生的個體差異反思教學進度和教學設計上的不足之處,及時進行改進。并且及時與學生溝通,根據(jù)學生的愿望調整自己的教學方式方法同時,在教學時,可以根據(jù)需要使用數(shù)字化多媒體的教學方式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在教學《會飛的蒲公英》一課時,可以用動畫的形式代替枯燥的課文,將古板的文字生動形象地展現(xiàn)在學生面前,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和體會,更設身處地地用心去感受文章中媽媽對孩子真切的希望。除此之外,還可以讓學生在課前自主地根據(jù)自己的興趣上網(wǎng)去查一些有關蒲公英的寫生畫、歌曲、詩歌等,增加學生對課文探知的好奇心,引導學生主動學習課文。
個性化教學,從根本上來講是教師要放低姿態(tài),主動跟學生溝通對話。尊重學生的差異,以學生為主的教學以及教學中的適當調整都需要以平等的視角與學生交流。在個性化教學中,教師并不是不參與,而是參與的方式更難,更要求教師自身有很高的素質?!敖虒W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痹趥€性化教學中,教師要不斷地提高自身水平,了解學生的內心世界和需求,不斷改善自己的教學方式以適應每個不同的學生。在尊重學生的基礎上進行對話溝通,這樣才能創(chuàng)造更高效的課堂質量。
參考文獻:
[1]何齊宗.個性與個性教育新探[J].當代教育論壇,2005.
[2]李獻林.個性發(fā)展教育[M].人民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