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寒
摘 要:長期以來,中學老師的授課方法受到應試教育模式的影響,老師不停地用各種方法把知識強行灌輸給學生,學生的主體地位喪失。而這種現(xiàn)象在英語課上體現(xiàn)尤為突出,學生過度依賴老師,不會自主學習,完全靠生搬硬套完成學業(yè)。然而,自學能力對于中學生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從培養(yǎng)初中生英語自學能力的重要性和如何培養(yǎng)初中學生英語自學能力這兩個方面來詳細介紹,讓初中生學會主動學習英語,提升自身能力。
關鍵詞:初中英語;自學能力;重要性;方法
一、培養(yǎng)初中生英語自學能力的重要性
1.掌握語言學習能力,適應社會發(fā)展
學習英語最重要、最核心的是四個字“聽、說、讀、寫”,學生想要培養(yǎng)并提高自學能力,可以從這四個方面進行突破。受應試教育影響,學生過度依賴老師,絕大部分學生缺乏自學能力且自主學習能力弱。為了提高學生自學能力,傳統(tǒng)的授課方法與教學模式必須進行調整。知識的更新支撐著社會的發(fā)展,只有提高自學能力才能夠適應瞬息萬變的世界。只要具備足夠的自學能力,無論社會怎樣發(fā)展,知識更新到何種程度,就能應對變化。這樣對社會文明進步、自身立足發(fā)展都有大大的益處。
2.實現(xiàn)理念和目標,應對傳統(tǒng)挑戰(zhàn)
學生自學能力在初中階段應該得到很大程度的提升,這不僅是學生的理念和目標,更是新課程標準對學生的要求。作為新世紀的新人,要敢于打破傳統(tǒng),創(chuàng)造學習新模式。社會發(fā)展日新月異,傳統(tǒng)的思維模式已經(jīng)阻礙了社會的發(fā)展。只有從教育教學方面打破傳統(tǒng)才能夠推進發(fā)展,而關鍵的一步就是要培養(yǎng)并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
二、如何培養(yǎng)初中生英語自學能力
自主學習能力主要是指,能夠自己獨立完成學習任務、獲取知識的一種能力。學生在初中學習英語的過程中,要發(fā)揮學生主體作用,而老師對學生起輔助作用。為了提高學生的英語成績,并逐步培養(yǎng)自主學習能力,下面主要具體介紹如何培養(yǎng)初中生的英語自學能力。
1.激發(fā)學生自主學習英語的興趣
只有學生對英語有足夠的興趣,才有培養(yǎng)并提高學生自學能力的可能。萬事開頭難,對于初學者來說,學習英語是一件既快樂又痛苦的事。他們感覺非常困難,盡管很努力但仍然學不好,時間久了就開始厭煩英語,直到逐漸失去學習興趣。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學會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使學生從開始接觸英語時就能夠有良好的態(tài)度。調動學生學習英語的熱情與興趣其實很簡單,例如,在初一人教版英語課本第九個單元Do you want to go to a
movie?教學中老師可以在開始上課時播放一段簡單易懂的英文電影,并試著把中文字幕去掉,引導學生翻譯對話的內容。最好讓學生自己表演對話內容,這樣不僅能夠激發(fā)學生學習英語的熱情,而且能夠鍛煉學生的表達能力。
2.將自主學習英語擴展到課外
課堂上老師要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逐步培養(yǎng)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課外也需要交給他們自主學習的方法,更進一步提高自主學習能力。如,給學生布置預習知識的作業(yè),這樣就能夠將自學能力擴展到課外。當初一的學生學習到Do you like bananas?這一部分時,老師就可以這樣給學生安排任務:在課堂上介紹自己和家人喜歡吃的食物,并運用課內的句型“Do you like eat...?”“Yes,I like eat./No,I dont like.”以及課內關于食物的詞匯與
同學練習對話。為了完成上述任務,學生在課外必須做好充分準備,進行知識擴充,并鍛煉自己的表達能力,他們主動獲取知識,積極思考,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自學能力能夠顯著提升。
3.培養(yǎng)良好自主學習英語的習慣
為了培養(yǎng)并提高自學能力,還需要學生有良好的學習習慣,這是非常重要的,直接影響到自學能力的提高。習慣好的學習,過程順利、效果好;反之則不順利,效果差。這些好的習慣需要老師和學生的配合,老師要注意培養(yǎng)學生正確、標準的發(fā)音習慣;學生要注重培養(yǎng)良好的書寫習慣;老師教學時要鍛煉學生聽與說的能力。如果學生能夠養(yǎng)成好的學習習慣,就能更加主動自覺地進行有效學習,從而提高英語自學能力。
綜上所述,在初中英語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老師和學生之間不斷交流、總結和完善。學生應該在日常生活中多練習英語,看英語電影、雜志,提高他們的閱讀能力和理解能力,從而提高自學能力。
參考文獻:
[1]華茵.淺論初中英語自學能力培養(yǎng)方法研究[J].新課程(教育學術),2011(3).
[2]朱永娟.小學階段英語自主學習培養(yǎng)初探[J].新課程(教育學術),2010(4).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