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千惠
摘 要:供用句是現(xiàn)代漢語中一種較為特殊的句式。近年來語料“一鍋飯吃十個人”在認知語言學領域備受關注,但學者們對其結構認識存在差異性。如易紅(2013)認為該句屬于中動結構,丁加勇(2006)認為它屬于容納句,并解釋了其數(shù)量關系、句法特征等,而李麗麗(2013)運用三個平面理論分析了其句法和語義特點。該語料看上去并不符合標準語法規(guī)則,但以漢語為母語的中國人卻能明白其含義,即“十個人吃一鍋飯,或一鍋飯可以供十個人吃”。故本文將從供用句的角度,圍繞該語料進行句法語義解釋和分析。
關鍵詞:供用句;構式
一、“一鍋飯吃十個人”成分分析及相關語料
(A1) 十個人吃一鍋飯
主語 V 賓語
施事 受事
NP1 NP2
(A2) 一鍋飯吃十個人
主語 V 賓語
受事 施事
NP2 NP1
兩句主要成分數(shù)量不變,均為兩個,且成分類型不變,均為施事和受事,但位置顛倒,因此這種也叫主賓可換位供用句。類似如,一本書用兩個人/兩個人用一本書,都常見于漢語口語中。(A1)(A2)謂語不變,主語和賓語顛倒,整體意思幾乎相同,仍是供用句且為益得句,即A1中NP1是益得者,NP2是益得物;A2中NP2是供用物,NP1是供用對象,其中NP為名詞性短語。益得句類型豐富,這里只考慮NP1和NP2是含數(shù)量結構的名詞,若不含數(shù)詞,則變?yōu)椋喝顺燥?*飯吃人,是不可逆的;有的語料則會造成歧義,如本子送小明/小明送本子,雖主賓可互換,但包含多重含義且影響理解,因此本文剔除類似特殊情況,僅考慮雙數(shù)量結構。
一般主賓可換位供用句從語義角度可分為以下幾類(并附例):
A.受事/施事;B1.處所/施事,B2.處所/受事;C.材料(工具)/受事;D.時間/結果
1. A.一鍋飯吃十個人/十個人吃一鍋飯
B1.一間房住兩個人/兩個人住一個間房
B2.一個宿舍安兩臺風扇/兩臺風扇安一個宿舍
C.一碗飯喂一只狗/一只狗喂一碗飯
D.一天花一百元/一百元花一天
可見,這種句式廣泛存于日常生活中,供用物一般為抽象或具體物質(zhì)、材料、工具、時間等,供用對象則多具有生命。此外,以A為例,一般句子以施事/受事模式出現(xiàn),是無標記的,當以受事/施事形式出現(xiàn)時,則具有強標記性,同時類推性較差且受限較多,如五個人吃一桌菜/*一桌菜吃五個人。
以上也符合任鷹(1999)的觀點,即供用句的動詞語義特征應為“動作+給予”的復合,即或動詞是“給予”一類詞,如“給,喂”;或動詞本身不含此意但在句式中衍生出此意,如“吃,住,裝”;或動詞含多個義項,但僅表“給予”含義的義項才符合,如“送”,這就意味著不含數(shù)詞時將造成歧義;與之相反表示“取得”的動詞也無法進入該結構,如兩個人買一本書/*一本書買兩個人。以上幾點可得出只有當動詞含有或產(chǎn)生“給予”的含義或義項時才能進入供用句。
例句1A兩句中第二句b為正常符合語法的標準語序,而第一句a則有標記性。正常句中,動詞“吃”涉及了該動作的施事和受事,其后接名詞類,原語義特征為[+動物性的][+嘴][-食物] 吃 [+食物],即“吃”的動詞語義為[施事,受事],句式語義也為[施事,受事]。而a不符合該特征,形式為[受事,施事],且要求名詞是雙數(shù)量結構,否則一鍋飯吃十個人/*飯吃人,搭配不成立,同時這里“吃”的句式語義也發(fā)生變化,
這些供用句中動詞均以光桿動詞形式出現(xiàn),只起連接作用,表示一種配對關系,此時,供用句為非動態(tài)。光桿動詞在句法結構中不帶有附屬成分,單獨作謂語,主要表示一次性動作且無體態(tài)標志。以上情況,光桿動詞可省略,主賓仍可換位,成分之間數(shù)量對應關系不變,供用關系不變,且語義基本保持不變,仍是供用句,具體如下。
2. A.一鍋飯吃十個人/一鍋飯十個人
B1.一間房住兩個人/一間房兩個人
B2.一個宿舍安兩臺風扇/一個宿舍兩臺風扇
C.一碗飯喂一只狗/一碗飯一只狗
D.一天花一百元/一天一百元
可見,省略光桿動詞會使句子更簡潔、有節(jié)奏感,但語義幾乎沒發(fā)生明顯變化,供用含義卻更凸顯。
二、供用句變形語料分析
例句1A兩個語料均是非動態(tài)的供用句,若句中核心動詞“吃”不再單獨出現(xiàn),而加上助詞,句子語義仍為非動態(tài)。
3. a.一鍋飯吃十個人
b.一鍋飯吃了十個人/十個人吃了一鍋飯
c.一鍋飯吃過十個人/十個人吃過一鍋飯
d.*一鍋飯吃完了十個人/十個人吃完了一鍋飯
助詞“了,過”只表示動作完成,供用關系仍存在,句子語義仍是非動態(tài)。而助詞“完了”則會造成供用句不合格,這點也可以用于區(qū)分施動句和供用句。同時,數(shù)量詞結構可以去掉的,一般也為施動句;且施動句可有進行時態(tài),供用句卻不能,如:
e.*飯吃人/人吃飯
f.*一鍋飯正在吃十個人/十個人正在吃一鍋飯
故“十個人吃一鍋飯”是施動句與供用句的重合,而“一鍋飯吃十個人”則僅為供用句,并需要保證雙數(shù)量結構共現(xiàn),具有非動態(tài)的供用含義。
綜上,“一鍋飯吃十個人”是構式,且為供用句,具有非動態(tài)的供用關系特征,在適當條件下可主賓語置換,語義基本不發(fā)生變化,施事與受事成分和性質(zhì)均不變,因句式整體影響,構式意將作為句式意,而動詞本身語義不變。當然,該構式也有相應的嚴格限制,比如受事成分生命度高低也會對其造成影響,所以構式也受句法和語序等制約。
參考文獻:
[1]Hilpert Martin. Construction Grammar and its Application to English [M]. 2013.
[2]易紅.“一鍋飯吃十個人”與中動結構[J]. 湖北民族學院學報,2013(4): 148-150.
[3]李麗麗.從“三個平面”角度對“一鍋飯吃十個人”的分析[J].文教資料,2013(32): 146-148.
[4]丁加勇.容納句的數(shù)量關系、句法特征及認知解釋[J].漢語學報,2006(1): 64-75.
[5]任鷹.主賓可換位供用句的語義條件分析[J].漢語學習,1999(3):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