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鳴峰
鴛湖館之胡天如
汪鳴峰
胡天如畫
今年年初,電視臺殷德全導(dǎo)演送來兩張在園區(qū)廣電中心演播室為錄制評彈春晚節(jié)目的電視書場票,演員陣容很特別,邀請了以本名或藝名中含有一個“小”字的評彈演員擔(dān)任聯(lián)歡會的主要演員或嘉賓。如彈詞名家盛小云,袁小良,徐派三笑的傳人馮小英夫婦,其中還有評話名家張小平、胡小如等等名角。那天胡小如演出的節(jié)目是《七俠五義》,從他的表演風(fēng)格和舉手投足間,其形體動作及眼神的運用酷似其父,似乎看到了他父親胡天如先生的影子。使我想起了一些和胡天如先生的交往……
“文革”時期好多文人墨客或知識分子大多都被靠邊站,因為沒有什么事干,喝茶聊天便是他們的一大快事。當(dāng)時在蘇州怡園有一大批茶客,他們經(jīng)常相聚在一起,用現(xiàn)在的語言來說,相當(dāng)于一個不成形的沙龍,他們的組成有書畫愛好者、收藏愛好者,有雜家,還有評彈藝術(shù)家等各類人物。這些人自覺不自覺地隔三差五地因茶而相聚怡園,可謂少長咸集,在那里談天說地、談藝論道。因為老師曼翁先生每月不定期旋蘇休假四天,在這期間,每天早晨去怡園喝茶是他們相聚的一次機會,也是老師散心的地方。我就陪著老師一起去。在這些茶客中,就有評彈大家黃異庵和評話大家胡天如先生。
初次見到胡天如先生,也是在怡園。見他身材略高,微胖,說話聲音嘶啞,帶有磁性。常常喜歡嘴上叼一根雪茄,抽還是不抽,也不知道,只是銜著,偶爾冒出青煙來,遠(yuǎn)遠(yuǎn)隨風(fēng)飄來,能聞到一股雪茄的特有香味。有時見他身穿一件淡灰色的長衫,手中還托一只鳥籠過來遛鳥。有點像民國時期畫中人物。這是我的最初印象。
那時他家住在人民路閤村坊電報局的隔壁,離怡園不遠(yuǎn),有事沒事經(jīng)常來怡園喝茶聊天。聽他們聊天很有趣,七嘴八舌,各自談?wù)撟约旱男牡皿w會或所見所聞,好多是我聞所未聞的事情,覺得很稀奇,也從中學(xué)到不少知識。
那時我不過十六七歲,天如先生看見我總是喜歡稱呼我為鳴峰小友。
胡天如先生擅長評話,除此以外,喜歡書畫。曾隨林伯希習(xí)畫。擅人物仕女。他告訴我,他喜歡改琦的人物線條,以及南田翁的靜穆渾厚,雅致沒有煙火氣,設(shè)色也淡雅。那時我還不太了解改琦,從他那里我知道了改琦的字、號及其畫風(fēng)特點。我家在吳殿直巷離怡園不遠(yuǎn),穿過金太史巷,步行不過十來分鐘。有時茶會結(jié)束一起來我家,興致來了,會在我不滿六平方米的斗室里拿起筆墨,畫上幾筆給我看看。天如先生不僅能畫人物,還兼擅花卉。用現(xiàn)在的話來說是一位多面手。他的花卉取法蒲華,行書結(jié)體和氣勢也像蒲華。有時在他的作品題款中能見到蒲竹英的影子,且能得其幾分神韻。
天如先生有一嗜好,就是喜歡收藏硯臺。無論是漢磚還是端硯,只要品相好有價值,便愿意傾其財力收入囊中。有一次,在我家里聊天,他曾悄悄地告訴我,在他的床底下,墊床腳的就是硯臺,起初我有點將信將疑,后來他邀我去他家玩,在他的房里,他撩起床單,只見床底下整整齊齊地排滿幾十方硯臺,我大吃一驚。我曾有一方明代大西洞坑硯臺,紅木獨雕天地蓋,浮雕淺刻云紋,云紋中間有一端眼,色如翡翠,正反穿透且透明有暈圈,似一輪明月,一對蝙蝠擁其左右。滴水放入硯池,蓋好天地蓋,放三四天也不會干枯,其細(xì)膩程度以嬰兒之臀膚來形容也不為過。在其側(cè)面刻有程德全的楷書收藏款。寒月先生稱其是他一生所見之最。我也曾以“福(蝠)研齋”作為自己的書齋。天如先生見此研愛不釋手,愿以其所藏之研三方,并由我挑選作交換??梢姶顺幹滟F。這方硯臺是姐夫給我的。據(jù)姐夫說,這是他母親之遺物。當(dāng)時姐夫和我姐姐談戀愛,見我寫字就將此硯贈送與我了。我一直將其視為至寶。但后來這方硯臺還是命運不舛,被一個經(jīng)常來我家的所謂“朋友”看中偷走易錢了。我無法向姐夫交代,終成一件憾事。
曾經(jīng)見到胡天如先生有一傳家殘硯,研底刊有“先父慎安公遺硯,胡天如藏”十一字。在硯底蓋上粘一白紙,寫有題跋:“先父關(guān)壽慎安公遺物,僅留此硯。原有紅木底蓋,余八歲時,常以此硯臨黃自元九成宮帖,日寇蹂躪鄉(xiāng)里,以吾家作馬廄,此石隨遭損壞,,底蓋盡失,棄之以庭隈。解放后,因石上麻點累累,出資命神仙廟硯作重琢磨一新,然已失原狀矣。丁巳春梅里徐制凡與小楊為余制盒藏之耳?!背幧w背面寫有“傳家唯一此殘硯”。其題款行書率真自然,酷似蒲華書風(fēng),淋漓痛快。完全看不出其出自一位評話藝術(shù)家之手。
“文革”后,胡天如先生赴嘉興評彈團任團長,常常奔走于江浙滬之間演出節(jié)目,閑暇休息的時候,就以筆墨遣興。他告訴我,在他的行囊內(nèi)經(jīng)常帶有筆墨紙硯,空余下來涂上幾筆不覺乏味。所以這個習(xí)慣一直影響著我,我出差或去海外有時也會帶上筆墨字帖,以消磨時光,聊以為遣,不愧是一大絕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