旦增拉珍
摘要:良好的師德,是一種強有力的教育因素,是教書育人的一種動力。它是教師從事教育勞動時必須遵循的各種道德規(guī)范的總和。教師就像那默默奉獻的綠葉,時時刻刻襯托著鮮花的嬌艷。"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教師的品德和素養(yǎng)是教師發(fā)展的一個重要前提,只有對"怎樣做一名教師"這一問題有深刻的認識,才能對自己提出更高要求。
關鍵詞:師德;愛心;師德修養(yǎng);自律
中圖分類號:G635.1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7)06-0210-01
作為一名教師首先要熱愛自己的崗位,有強烈的責任心,只有這樣你才會真正全身心地投入,認真?zhèn)湔n,精心組織每一次講稿,認真對待每一堂講課,想方設法把盡可能多的知識傳授給學生,完成古人對教師的教書方面的職責要求:傳道、授業(yè)、解惑。
1.加強師德的重要途徑是自律
既要言教,又要身教,身教重于言教。這無疑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要"為人師表"。首先就要特別強調教師的自重、自省、自警、自勵、自強,以身作則,言行一致。要學生做的,自己首先要做到;禁止學生做的,自己堅決不做,在行動上為學生做出表率。教師的作用在于"教育"學生,教會學生做人的根本,形成學生高尚的人格。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主義思想,"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人生進取精神,"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的博大胸懷,"殺身成仁"、"舍生取義"的高尚氣節(jié),,"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品格,以及信、義、誠、達、禮等一些優(yōu)秀的人格層面,這就是做人的根本。正如明清之際的思想家孫奇逄所說,教人讀書,首先要使受教育者"為端人,為正士,在家則家重,在國則國重,所謂添一個喪元氣進士,不如添一個守本分平民"。但是,關鍵還在于教師本身是否具備這些品質。學生對老師的信奉程度是同其受益程度成正比例的。西漢文學家、思想家、教育家揚雄指出:"務學不如務求師。師者,人之模范也。"
2.良好的師德修養(yǎng)直接關系到學生的性格的形成
"教師無小節(jié),處處是楷模"。"形象的生命更重要"。豐子愷把人格比作一只鼎,而支撐這只鼎的三足是:思想--真,品德--美,情感--善,只有"三足鼎立",真、善、美和諧統(tǒng)一,才能為人師表。蘇霍姆林斯基說,"一個精神豐富、道德高尚的教師,才能尊重、陶冶學生的個性,而一個無任何個性特色的教師,他培養(yǎng)的學生也無任何個性特色"。"德乃為人之綱,修乃為人之本",教師對待學生的態(tài)度直接關系到學生性格的形成,而教師對待學生態(tài)度的好壞則取決于教師的師德修養(yǎng)。一個師德修養(yǎng)好的教師強調學生的獨立人格,始終把學生人格尊嚴放在第一位。在"尊師愛生"問題上,首先考慮的是"愛生",眼中沒有"好生"、"差生",課堂抽問、批改作業(yè)、班務安排等都一視同仁,總是盡自己最大的努力使所有學生避免有害身心健康的情況。不會拿刺耳的話語來挖苦、諷刺"差生",總有辦法維持良好的課堂秩序,對課堂出現(xiàn)的混亂狀態(tài)能有效的制止。愿意聽取學生及其家長或監(jiān)護人關于教師教學、管理、行使職權等的意見。在學生有意或無意地沖撞、傷害自己時,能理智的對待,冷靜地分析,正確地解決,不會輕易地發(fā)大火,亂罵人。進入教室時總是衣著整潔、體態(tài)端莊,面帶笑容的面對所有學生。始終把自己擺在教育者的位置,為人師表,做學生的好榜樣,引導學生形成健全的品格。因此我們教師應該努力克服消極的人格特征,做到處處是模范,事事皆表率,用自己的人格去影響和塑造學生的人格。
3.師德的核心就是愛
熱愛一個學生就等于塑造一個學生,而厭棄一個學生無異于毀壞一個學生。每一位學生都渴望得到老師的愛,尤其是現(xiàn)今大多數(shù)家庭都是獨生子女,生活條件也好了,父母的期望也高了,再加上社會的競爭越來越激烈,使現(xiàn)在一些學生負擔很重,形成了很大的心理壓力,他們容易形成孤僻、霸道的個性,使部分學生進入大學后就出現(xiàn)了許多的不適應。優(yōu)越感的失去,生活上的不順心在心理上造成了陰影。這就更要求我們廣大教師真誠相待、熱情鼓勵、耐心幫助每一位學生,用師愛的溫情去融化他們"心中的堅冰",讓他們在愉快的情感體驗中接受 。一位師德高尚的老師,不只是愛少數(shù)學生,而是愛每一個學生,愛全體學生,尤其要關心、愛護、幫助家庭有困難、學習落后、身患疾病的同學。教師切不可自以為尊貴無比,為了維護師道尊嚴,不顧學生的顏面,其實這種做法是有失分寸的。俗語道:"人怕敬,鬼怕送。""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一個令學生感到和藹可親的教師,學生才會發(fā)自內心地尊重與喜歡他們。教師是教的主體,學生是學的主體,師生是平等的公民,學生也有自尊心,而且是很強烈的。老師對學生的批評,恰當?shù)?,就是一種激勵;不恰當?shù)模蜁蔀橐环N傷害,甚至還會導致逆反心理產(chǎn)生。絕大部分學生不喜歡老師批評時挖苦、損傷學生,傷害學生的自尊心。因此在日常生活的教育工作中,教師應把握批評的"度",變"忠言逆耳"為"忠言悅耳"。新時代的教師應是充滿愛心、受學生尊重的,而不是"教育警察"。要做到這樣,只有教師不斷更新觀念,放下"老夫子""師道尊嚴"的架子,平等對待每位學生,真正地和他們交朋友,俯下身來跟學生說話,對他們多一點微笑少一點怒斥;多一點鼓勵少一點批評;多一點關愛少一點冷漠。以博愛言傳身教,廢除學生間的等級差別,達到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平等相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