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燕
一、 話語權轉向學生——表達的精彩
在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老師的課堂(特別是小學高年級的語文課堂),常常是老師在講臺上妙語連珠、神采飛揚,當老師拋出問題后,底下的學生卻是默不作聲、低眉不語。有些高年級語文老師常常暗自思忖:是學生大了,不愿表現(xiàn)自己了,還是……我想,如果我們老師能試著把課堂上的單口相聲,變成“雙簧”或對口或群口相聲,甚至是“百姓大舞臺”,我相信,你的課堂一定會是群英薈萃、熱鬧非凡。
教學蘇教版五下《大江保衛(wèi)戰(zhàn)》一課,師生共同學習了第2自然段,老師做了以下設計:剛才,我們見證了官兵日夜兼程馳援保大堤的驚心動魄場面。下面,我們把鏡頭拉近些,看看連長黃曉文的本色。請大家以小組為單位,合作學習第4自然段,要求:(1) 選一位組員讀黃曉文的感人事跡,其他組員認真傾聽,用鉛筆圈出關鍵的詞語,看看他給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你是從哪里看出來的?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實際談一點體會。(2) “來不及了!”從這簡潔的四個字,你讀出了什么?什么來不及了?他究竟急的是什么?(3) 平時,你被什么東西刺傷過,疼嗎?而黃曉文呢?哪個詞看出來的?你被刺傷后是怎么做的?而黃曉文呢?這么一對比,你讀出了什么?先由學生在小組內交流討論,小組長做記錄,再全班匯報學習成果。課件點紅:“咬、拔、扯、捆、扛、爬”。老師總結:正是這一連串精煉簡潔的動作描寫,讓我們看到了一個錚錚鐵漢的英雄本色。
在這里,老師兩次把話語權交給學生:一是通過小組討論,把話語權交給每一個學生;二是通過學生代表匯報,把話語權交給個別學生。能通過體會課文中語言文字,抓住一連串的動詞表達是一個層次;調動自己的生活體驗,通過與自己進行比較,從而深切體會黃曉文錚錚鐵漢的英雄形象,并予以表達,是另一個更高的層次。語文課堂只有喚起學生的情感經(jīng)歷和情緒記憶,訓練其語感,才能讓學生“真”表達、精彩地表達。
二、 熱鬧轉向深入——形式的精彩
有一些課堂(特別是公開課),整堂課如行云流水,熱熱鬧鬧,學生參與面很廣,好像把話語權交給了學生,但經(jīng)常是老師一問,學生一答;老師再一問,換一個學生再一答,好像這兩個學生會答了,所有學生都懂了。其實,學習是學生個體的行為,沒有誰可以替代的,少數(shù)學生在課堂上的出色表現(xiàn),不能代表全體學生的學習情況。
教學四下《我不是最弱小的》一課,當教學第4—8自然段,理解薩沙為什么說“現(xiàn)在我該不是最弱小的了吧,媽媽?”“去掉寫薔薇的句子行不行”時,老師直接告訴學生:去掉描寫薔薇的句子顯然不行。(“滂沱大雨已經(jīng)沖掉了幾片花瓣,花兒低垂著頭,因為它嬌嫩纖弱,毫無抵抗能力?!保┻@里運用了襯托的修辭手法,寫薔薇花的弱小,就是為了襯托薩沙不是最弱小的。你們知道什么是襯托的修辭手法嗎?然后,請了一兩個學生敘述了一下。如此,老師就以為所有學生都理解并學會了襯托的修辭手法。其實此時,我相信,對于襯托手法的含義和用法,很多學生還是懵懵懂懂的,更談不上運用了。長此以往,學生的學力能得到提升嗎?顯然不能。
對于以上問題該如何解決呢?我認為,只有讓每個學生都參與進來,參與到言語的實踐中來,才能讓語文課回歸語文學科的本質:關注語言文字的運用,實現(xiàn)讀寫一體化。我們可以通過播放“微課”,請“修辭博士”講解襯托的修辭手法,再通過“小試牛刀”,讓學生運用襯托的手法寫一個片段。如可以描寫人物:同學成績好,守紀律,愛讀書;老師和藹、嚴厲、負責;媽媽胖,勤勞,廚藝好;妹妹好學,文靜,可愛……也可以寫小動物:小狗調皮,小貓懶惰,小豬貪吃,小兔講衛(wèi)生,烏龜爬行慢……還可以寫植物:松樹高,牡丹美,柳樹容易生長,竹子生命力強……還可以寫狀物類:粉筆無私,路燈盡職,小鬧鐘負責,乒乓球小巧玲瓏……只有當學習的主體由“個體”轉向“全體”,學生的學習活動才能落到實處。
三、 重教轉向重學——過程的精彩
1. 先學,自己學習中練就自學能力。“先學”,不是簡單的預習,它要求教師基于特定的教學內容,有指導性地給出前置性的建議,依照學生認知規(guī)律設計“先學單”,并考慮適度的留白,給學生留出充分的思考空間。比如:在學習六下《石灰吟》和《墨梅》前,教師為學生擬定的“先學單”:(1) 朗讀這兩首詩,不少于五遍,做到讀正確、讀流暢;(2) 查閱資料,了解詩人于謙和王冕;(3) 借助字典等工具書,嘗試讀通兩首詩的意思,如有不懂之處請在書上做記號;(4) 提一個你認為有價值的問題,或者簡單寫寫你有什么樣的發(fā)現(xiàn)。歌德說:“讀書要用兩只眼睛,一只眼睛看文字,另一只眼睛讀文字背后的東西?!边@就是說,我們要把書讀活了,提升自己的讀書能力。先學,就是讓學生自由選擇學習工具、學習方式、學習素材,為自主探究搭建起飛的平臺。
2. 問學,質疑解惑中養(yǎng)成質疑能力。學起于思,思起于疑,疑問是推動我們深入學習一篇文章的動力。我們要針對“先學”,堅持培養(yǎng)學生質疑的習慣,和他們一起歸納篩選出核心問題。這樣的“問學”課堂就真正從學生出發(fā),在不斷質疑中解疑提升。比如:教學《理想的風箏》一課,學生先后提出以下問題:(1) 這篇課文明明是寫人的,為什么以《理想的風箏》為題?(2) 課文中的哪些細節(jié)表現(xiàn)了劉老師生命的頑強和對生活的熱愛?(3) 作者是如何來寫這些細節(jié)的?在學生自主學習完以上問題后,再讓他們思考:作者在描寫談腿疾、描寫板書、放風箏這三個典型事例的時候,在寫法上有什么共同之處?不難看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抓住生成性資源,著力培養(yǎng)學生質疑的習慣和能力,提升自學的品質。
3. 延學,合作學習中提升探究能力。在語文學習中,教師應在質疑的基礎上,大膽放手引導學生合作探究。比如:在《水》一文教學后,我設計了以下“任務單”:節(jié)約用水,這是世界永恒的主題,我們現(xiàn)在所做的還僅僅是個開始!課后,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合作去調查一下你們社區(qū)周邊水資源的情況,設計一份水資源調查報告,提出合理建議,再把成果上傳至班級QQ群,并利用QQ平臺,在同學間交流閱讀和學習體會,互相點評完善。這種課外的任務既動手又動腦,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的熱情,在合作學習中能力提升了,學問增長了,團隊意識也增強了,QQ平臺的成果展示和交流有新意、有創(chuàng)意,學生倍感激動和自豪。
從學的角度來詮釋教學,“教”與“學”的關系是:教是為了不教,“教”是為了讓每個學生始終“在學習中”。
(作者單位:南通市通州區(qū)橫港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