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杰
摘 要 以體驗活動為載體的校本課程建設,應立足兒童生活,以階梯式的活動目標與內容,激活主體生活經(jīng)驗;以多樣化的體驗形式,豐富主體情感;并以多元化的評價方式,張揚兒童個性,促進主體全面發(fā)展。
關 鍵 詞 體驗;校本課程;開發(fā);實施
中圖分類號 G41
文獻編碼 A
文章編號 2095-1183(2017)06-00-03
體驗,即以身“體”之,以心“驗”之,是主體內在的知、情、意、行的親歷、體認與驗證。作為表征中小學德育課程變革最鮮活、最能彰顯學生生命色彩和生命意義的學習方式,正如劉驚鐸先生所說,“體驗包含有個體人過去的生活閱歷,當下生活場景下的生命感動和人生希冀的藍圖?!盵1]學校以體驗活動為載體,開發(fā)與實施“我體驗 我成長”校本課程,引領學生在親身實踐中,將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內化為健康的心理品格,轉化為良好的行為習慣,為美好未來奠定堅實基礎。
一、階梯式目標與內容,激活主體生活
作為新課程改革倡導的學習方式,體驗學習強調“基于生活”的核心理念。以體驗活動為載體的校本課程自當基于學生生活,遵循學生的生長規(guī)律,從而不斷激活學生主體的生活經(jīng)驗,使主體性走向更為豐富而全面的境界。
學校梳理常規(guī)教育和品德課程等相關內容,提煉了五個學習主題,即合作交往、快樂閱讀、感恩教育、勵志教育、安全教育。以此形成《我體驗,我成長》教材的系列主題,并分低、中、高三個年段,設計了階梯遞進的活動目標。力求用適宜的實踐與體驗內容,激活每一個年段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促動和催化學生情感和精神不斷成長。
學校在每一主題活動開篇設計了總活動目標,三個年段的活動目標逐年深化,體現(xiàn)梯度性。例如:主題一“合作交往”體驗式活動的設計思考,源自學校對于同伴關系之于學生發(fā)展和社會適應重要作用的思考。隨著兒童生活場域的不斷擴展,交往能力顯得日益重要。學校希望借助體驗活動,促進同學之間的互動交往,促使個體在人際交往中認識自我,調整和改善與他人的關系,學習新的態(tài)度、溝通交往技能,增進人際交往的能力。
基于此,低年段的活動目標是:初步了解自己的身體,生長情況,有性別意識;認清自己在家庭與班級中的角色,學會與別人交往,樂于與伙伴交往。中年段的活動目標在此基礎上有所提升,希望學生掌握與伙伴交往的技巧,增進同伴友誼,欣賞接納他人。高年段的活動目標則是:初步認識團隊的意義和作用,提高人際交往能力,感受團體溫暖,增進團結;學會與人為善,學會理解,學會與他人溝通和交往的技能,能妥善處理人際交往中的矛盾。
圍繞活動目標,每個主題各設有兩個活動內容,每個年段十個“體驗式活動”,實現(xiàn)階梯遞進。以主題二“快樂閱讀”為例,它以校園傳統(tǒng)閱讀活動為基礎。多數(shù)學生在入學前后都有親子閱讀經(jīng)歷,但并非系統(tǒng)的閱讀活動。因此,低年段設置了“愛上閱讀”“分享書的寶藏”兩個活動;中年段是“閱讀指南針”“愛閱讀,會閱讀”;高年段則是“與名人對話”“在閱讀中思考”。如此,從初步感受閱讀——學會閱讀方法——深化閱讀思考,讓學生逐漸深入閱讀,學會閱讀,體驗閱讀的樂趣與價值。由此,使“我體驗 我成長”課程真正立足兒童生活實際,不斷激活兒童生活的價值。
二、多樣化體驗形式,豐富主體情感
心理學認為,體驗通常表示人們在經(jīng)驗獲得及行為變化過程中的心理感受、情感體驗、認知頓悟、反省內化等心理活動。從教育學層面理解,體驗是主體內在的知、情、意、行的親歷、體認與驗證,它既是一種主體性活動,也指活動結果。[2]“我體驗,我成長”課程將故事閱讀、情境探究、討論等形式引入教材,力求激活體驗的價值,幫助學生在愉悅輕松的氛圍中不斷獲得豐富的主體體驗,實現(xiàn)情感的升華和道德的生長。
學校將“我體驗,我成長”納入課程計劃,每周開設一節(jié)課時,力求做到有教學設計、有活動目標、有教師、有課時保障。教材統(tǒng)一設計了五個環(huán)節(jié):“我的認識”“小故事大世界”“交流與分享”“我的收獲”“學習評價”,讓學生通過“認知—感悟—分享—收獲—評價”,積極體驗,親歷道德,動情踐行,內化品格。
以中年段主題三“感恩教育”之“感恩長輩”教學為例,教師以“我的認識”導入課堂,與學生展開對話。學生在傾情訴說與互動中,認識到“父母、長輩養(yǎng)育、教育我們花了許多心血與汗水,他們值得我們尊重,我們要學會感恩?!比缓?,進入第二個環(huán)節(jié)“小故事大世界”。教師通過創(chuàng)設故事情境,引發(fā)學生對感恩的思考。在第三個環(huán)節(jié)“交流分享”中,學生五至六人一組,說出自己的父母或長輩做過的令自己最感動的事。第四個環(huán)節(jié)“我的收獲”,則通過體驗小游戲、制作感恩卡等,讓學生用實際行動回報父母、長輩恩情。體驗活動結束,課堂進入第五個環(huán)節(jié)“學習評價”,通過自評,請達成活動目標的學生用“大拇指點贊”。
教師在活動設計中給學生創(chuàng)造了寬松的活動環(huán)境,重視學生的過程體驗,因此,整節(jié)體驗活動課達到預期目標,效果較好。學生在體驗活動中,懂得自己獲得了父母、長輩無私的關愛,表示要以實際行動感恩父母、感恩長輩。
三、多元化評價方式,促進主體全面發(fā)展
課程的評價與教學實施、課程開發(fā)是一個整體,校本課程建設離不開科學的評價體系建設。作為一種主體性活動,體驗活動的評價過程本身就蘊涵著豐富的德育價值。新課程改革倡導多元、開放、整體的兒童評價觀,從片面追求兒童的學業(yè)成績,走向整體關注兒童的全面發(fā)展。因此,“我體驗,我成長”課程力求用多元評價張揚每一個兒童的個性,促進學生實現(xiàn)全面發(fā)展。
“我體驗,我成長”根據(jù)不同年段學生的年齡特點設計了不同的評價方式。低年段評價多采用“填涂星星”的形式,簡單易操作;中年段則視活動目標是否達成,以“大拇指點贊”的方式進行評價,寓學于樂;高年段采用“表格式”,注重以比較明確的體驗活動標準,引領學生開展深度體驗。同時,評價包含自評、同學評、家長評、教師評等多元主體,從不同視角評價學生的行為。
例如,“填涂星星”。低年段教材在“學習評價”一欄,設計了四行星星圖。第一行是自評,第二行為同學互評,第三行是家長評價,第四行由教師評價。例如,針對主題二“快樂閱讀”體驗活動之“愛上閱讀”,以對話形式詢問兩個問題:一是能否說出閱讀的好處;二是對閱讀是否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學生、同伴、家長和教師根據(jù)實際情況,在相應位置填涂星星。5個星星為優(yōu)、4個為良、3個為中、1至2個則提示學生需加油。
高年段教材在“學習評價”一欄設計了評價表格,包含目標要求、評價標準、評價方式。例如,主題二“快樂閱讀”體驗活動之“與名人對話”,詢問是否達到兩點要求:一是有時間是否會讀名家作品;二是能否說出不同作家的作品及特點。評價設置“做得好”“基本做到”和“沒有做到”三個類別,讓學生檢查和反思自己的學習成果。
評價過程采用先學生自評,并在課堂上完成小組互評。學生根據(jù)組內成員在活動中的表現(xiàn),交叉互評,互相督促、互相鼓勵。家長則根據(jù)學生的在家表現(xiàn)進行評價,最后,由教師進行綜合評價。每個年段的體驗活動評價與學生期末綜合素質評價相結合,納入期末“學習之星”評價之中。以此激勵學生用心、認真參與每一次體驗活動,發(fā)揮個性與特長,在不同主題的體驗活動中得到多元而全面的發(fā)展。
校本課程開發(fā)作為一種過程,是一個永恒的實踐反思過程。我們的校本課程實踐才剛剛開始,還有許多不成熟、亟待改進與完善的地方,如課程開發(fā)中系統(tǒng)的規(guī)劃、理論指導有待完善,體驗活動需課外拓展延伸等。我們將繼續(xù)探索,在體驗中收獲,在收獲中感悟。
參考文獻:
[1]劉驚鐸.道德體驗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2.
[2]陳光全.從體驗學習反思十年初中德育課程的變革[J].中小學德育,2011(3):39.
(作者單位:廣州市海珠區(qū)江南大道中小學 廣東廣州 510220)
責任編輯 毛偉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