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目前中國公共行政人員普遍缺乏公共行政精神,這不僅會腐蝕行政系統(tǒng),影響公共行政的有效運行,還會帶來貧富差距的拉大、群體性事件的頻發(fā)、社會道德風氣的衰落等嚴重后果。因此,探尋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公共精神重塑之路是必要而緊迫的。本文研究發(fā)現(xiàn)傳統(tǒng)文化中“民本”思想、“和為貴”思想、“德治”思想等對公共行政精神重塑具有現(xiàn)實意義,用傳統(tǒng)文化來引導公共行政精神的建設具有可行性,公共精神重塑的具體路徑為:將傳統(tǒng)文化中的“緣法而治”思想、“經世致用”思想、“為政以德”思想、“民為政本”思想向公共行政精神中的法治理念、責任理念、德治理念、民本理念引導和轉變。
關鍵詞 公共行政精神 傳統(tǒng)文化 德治 民本思想 法治理念 責任理念
一、引言
目前中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期,公共行政因其自身的性質和時代的背景在社會變革漩渦中處于中心位置,而公共行政人員作為公共行政的主體,其自身言行舉止和個人素質關乎我國公共行政的有效運行。然而,近年來行政官員的貪污腐敗、行政人員的道德失范、公共行政價值取向的偏失,行政效率的低下,行政組織的自我膨脹等諸多問題層出不窮。不僅影響了公眾對政府的信任度和滿意度,而且還會帶來社會負效應,甚至進一步發(fā)酵為嚴重的社會問題。為何我國公共行政陷入這樣一個困境中?從意識形態(tài)鄰域來解釋是我國公共行政人員的自身素質和價值取向不符合公共行政的要求,追源溯流,就是我國公共行政人員缺乏公共行政精神。那么,何為公共行政精神?喬治·弗雷德里克森說:“對于個人而言,公共行政的精神意味著對于公共服務的召喚以及有效管理公共組織的一種深厚、持久的承諾?!盵1]他認為作為公共行政的核心價值,公共行政精神是公共行政人員在行政過程中的價值理念。公共行政精神要求行政人員有效地服務于公眾,滿足公民需求,維護公民權利和公共利益,其內涵包括公共精神、服務理念、公正理念、民本理念、法治理念、責任理念、廉潔理念等多方面的內容。
在中國傳統(tǒng)主流價值體系中,儒家思想被歷朝歷代的統(tǒng)治者作為治國理政的基礎,其倡導的忠、孝、仁、義、禮、智、信等核心價值要求為政者具備“克己”、“修己”、“正身”的德仁修養(yǎng),最終達到“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目的。[2]鑒此,傳統(tǒng)文化中民本思想、德治思想等與當代公共行政精神的相關內容有異曲同工之妙。本文以傳統(tǒng)文化為視角,以期探究一條符合中國文化底蘊,具有中國特色的公共行政精神重塑路徑。
二、公共精神重塑的必要性
改革開放以后我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公共行政領域更是把GDP作為政府績效考評的標準,忽略了精神層面、意識層面的建設,結果導致我國公共行政精神的缺失,出現(xiàn)了公共行政人員言行失范,權力本位、官本位意識濃厚,服務理念、責任理念、公正理念、廉潔奉公理念淡薄的現(xiàn)象。這會給社會治理帶來極大阻力,腐蝕社會肌體,影響政府公信力,還對社會的穩(wěn)定、國家的長治久安構成威脅。其產生的后果可概括為以下幾方面:
(一)導致群體事件的頻發(fā)
由于缺乏公共精神,部分行政官員利用手中的權力貪污腐敗、以權謀私,積累財富,拉大了貧富差距,引起民憤。這種不顧人民利益、言行失范、以權謀私的“惡果”最終會誘發(fā)群性體事件。相關研究顯示群體事件發(fā)生的導火索一是平等主體間糾紛引發(fā)的糾紛,二是官民矛盾引發(fā)的沖突。[3]“昆明火車站血案”、“幼兒園門口的砍人事件”等群體性事件層出不窮,暗示著社會弱勢群體對社會的不滿,甚至是對政府的不滿。這類事件在網上公開報道后會形成了模仿效應,引起極端分子、激進分子的跟隨效仿,采用暴力手段對社會進行一系列報復,形成惡性循環(huán),引起社會恐慌。
(二)加劇貧富差距的擴大
國際公認的基尼系數(shù)警戒線是0.4,而我國近10年的基尼系數(shù)一直在0.47以上,貧富差距已經成為一個影響社會穩(wěn)定的重要因子。造成我國貧富差距拉大的原因眾多,腐敗和壟斷是首要原因。[4]行政權在沒有法律、道德的約束下,會走向極端,公共行政人員從謀求公共利益最大化的價值追求質變?yōu)橹\求私利的追求。確實,沒有公共行政精神的支撐,行政人員又如何在極大物質誘惑下獨善其身?行政權力利越大,政府的尋租的機會就越多,所謂的權貴一族就會利用行政權力為自己謀取巨額利潤,這勢必造成貧富差距的不斷拉大。
(三)催化社會道德風氣的衰敗
政府在社會治理中起著核心的作用,公共行政人員的言行也受到群眾的矚目,上行下效進而影響著社會的輿論?!吧狭翰徽?,下梁歪;下梁不正,倒下來?!毙姓藛T公共行政精神的缺失將腐蝕行政環(huán)境、敗壞社會道德風氣,行政系統(tǒng)的“不正之風”會在施政過程中吹向社會,進而影響社會公德。當今的中國,已涌現(xiàn)出各種各樣的道德難題,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已經慢慢淡出公眾視野,取而代之的是功利主義的追求及冷漠的社會關系。
三、以傳統(tǒng)文化重塑公共行政精神的路徑
(一)“緣發(fā)而治”向現(xiàn)代法治理念的引導和轉變
古代法家韓非在論證“法治”優(yōu)于“人治”時舉了舜的例子,舜每次都親自解決田間和捕魚的糾紛,花了三年時間解決了三件事,韓非覺得舜的做法不可取,“舜有盡,壽有盡,天下過無已者。以有盡逐無已,所止者寡矣”(《韓非子·難一》)。應該制定法律,公布于眾,用法律來治理國家。當今社會治理也應秉持“法治”優(yōu)于“人治”的理念,建立健全法律體系,讓國家治理有法可依。其次,韓非主張“明法”、“一法”原則,“明法”也就是“著之于版圖,布之于百姓?!弊屓珖傩斩贾??!耙环ā本褪恰靶踢^不避大臣,賞罰不遺匹夫。”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古代法家所提倡法律平等性和公開性可以在現(xiàn)代行政過程中得到弘揚與運用,切實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用法律來維護公民的利益,最終實現(xiàn)依法治國及依法行政。
(二)“經世致用”向現(xiàn)代責任理念的引導和轉變
所謂“經世致用”就是要關注社會現(xiàn)實,面對社會矛盾,并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社會問題,以求國家的安定和人民的幸福。[5]這一思想體現(xiàn)了中國古代知識精英們“以天下為己任”的情懷以及求實事求是的特點。先賢們追求把自身所學貢獻于君主、貢獻于百姓、貢獻于社會,強調一種心懷天下的責任感,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說的就是這種情懷。古代“經世致用”的思想所表達出來的是一種入世精神,這種入世精神突出體現(xiàn)人對于社會、大眾的強烈責任感。當今中國的行政人員依然需要這種 “以天下為己任”責任意識,樹立“經世致用”的入世精神,明確自身的職能,注重政府的責任,以維護公共利益為己任。
(三)“為政以德”向現(xiàn)代行政道德建設的引導和轉變
“為政以德”不僅是儒家學說的道德規(guī)范,還是經典的傳統(tǒng)治國理論。傳統(tǒng)德治思想要求統(tǒng)治者以身作則,有良好的道德修養(yǎng),并用道德來感化被統(tǒng)治者?!暗虏偶?zhèn)洹笔枪糯婆e制度中選擇人才的一項重要指標,將“德才兼?zhèn)洹钡脑u價標準借鑒到現(xiàn)代公共行政領域中,以此來選撥公務員,這樣不僅可以促使公共行政人員注重個人道德修養(yǎng)的提升,而且還能提高政府的公信力,塑造良好的政府形象。古代用“正己正人,成己成物”思想來提倡身先士卒、以身作則、推己及人、率先垂范的思維方式。在今天繼續(xù)樹立“正己正人,成己成物”的思想可以潤化我國的政風、民風。現(xiàn)代提倡的“以德治國”,強調為了行政權力的正當運行,行政人員應具備較高的道德水準,要求公共行政人員加強自身道德修養(yǎng),嚴于律己。推進行政道德制度化建設有利于加強公共行政人員的道德建設。將現(xiàn)代公共行政中的管理制度同行政道德的價值標準結合起來,用制度來進一步強化道德的建設,用制度來促進良好社會風氣的形成,提高公共行政人員甚至整個社會的道德水平。
(四)“民為政本”向“以人為本”理念的引導和轉變
自古儒家就有“因民之所利而利之”(《論語·堯曰》),“從民所欲,去民所惡”使“天下之民歸心”的價值取向。正所謂“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管子·牧民》),關注民生、注重百姓的利益,是歷代圣明君主所推崇提倡的治國之道,現(xiàn)代公共行政過程中在對傳統(tǒng)民本思想的繼承發(fā)展的基礎上衍生出了“以人為本”的思想。“以人為本”要求公共行政人員以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出發(fā),切實做到一切為了人民。在行政過程中應結合歷史,將傳統(tǒng)文化中的“民本思想”進一步發(fā)展深化為“以人為本”理念,樹立“為人民服務”的公共行政精神。西漢賈誼提出“聞之于政也,民無不為本也”(《賈誼新書·大政》),公共行政人員應該時刻秉持民本理念,把公共利益作為行政過程中的價值導向。解決民生問題是公共行政踐行民本思想的關鍵,行政人員要時刻關注社會弱勢群體,及時聽取老百姓的聲音,解決老百姓迫在眉睫的難題。民生問題的解決,一方面需要解決好收入分配問題,主要是不斷完善我國的分配制度,讓社會分配逐步趨于公平合理。另一方面要擴大公共服務,提高公共服務質量,照顧社會弱勢群體,完善社會保障制度。社會的有效治理依賴于民生問題的改善,一旦民生問題得到合理的解決、公民需求得到滿足,相應的“民憤”及社會不安定因素也隨之減少,公共行政也就朝著“善治”邁進。
四、結語
公共行政人員要樹立公共行政精神,這不僅是自身素質建設的必然要求,同時還是公共行政有效運行的前提保障。通過研究,本文認為:第一,傳統(tǒng)文化對公共行政精神的建設與重塑具有現(xiàn)實意義,傳統(tǒng)文化中“民本”思想、“德治”思想、“和為貴”思想等對公共行政精神的建設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第二,當前我國公共行政領域中存在的一些問題不僅腐蝕了整個行政生態(tài)系統(tǒng),而且還對社會產生了一系列不良的影響,用中國傳統(tǒng)文化引領我國公共行政精神重塑是有必要的、可行的。鑒此,可以通過吸收“緣發(fā)而治”、 “經世致用”、 “為政以德”“民為政本”等傳統(tǒng)文化的精華將其同公共行政精神中的法治理念、責任理念、德治理念以及民本理念聯(lián)系貫通,以此來推動我國公共行政精神的重塑。
(作者單位為青島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
[作者簡介:馬婷婷,女,云南楚雄人,青島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行政管理專業(yè)研究生。]
參考文獻
[1] 弗雷德里克森(美).公共行政精神[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14.
[2] 洪威雷,蘆文龍.行政文化學概論[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3:31.
[3] 張?zhí)鹛?我國群體性事件的基本態(tài)勢、特點與治理的意義——基于構建“和諧社會”探討[J].中共南京市委黨校學報,2016(4).
[4] 吳敬璉.極左極右都危險[J].理論學習,2010(12).
[5] 左曉婷.論《書目答問》注語所反映的“經世致用”思想[J].群文天地,2011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