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5501 后所鎮(zhèn)中心學校
【摘 要】自國家“撤并政策”推行以來,大量農村小學被撤并,只有少數(shù)處于偏遠山區(qū)的學校被保留下來。“一師一?!本褪亲畹湫偷囊活悓W校,本文主要從“一師一?!钡亩x、類型、特點等方面對相關概念進行界定,然后對課題涉獵的理論基礎進行分析、闡釋,希望對處于困境中的“一師一校”有所啟發(fā)。
【關鍵詞】“一師一?!?;理論基礎;探究
一、核心概念的界定
本研究所涉及的核心概念主要有教學點、“一師一校”、復式教學,它們之間既有區(qū)別又有聯(lián)系。
1.概念分析
教學點是指相對于規(guī)模較大的學校(如中心小學、村完小)而言,具有規(guī)模小、布局分散、地理位置偏僻等特征的農村小學,其中包括規(guī)模最小的“一師一校”。
“一師一校”是為適應我國人口稀少、居住分散的偏遠地區(qū)教育,受社會經濟發(fā)展水平影響而形成的一種辦學形式?!耙粠熞恍!笔且环N特殊的、規(guī)模最小的教學點,其最突出的特點是有較強的靈活性、自主性和開放性。
據(jù)考證,復式教學源自德國。1854年,德國實施由一位教師、一間教室、多個年級組成的復式教學班,這類學校在當時被稱為“單人教師學?!?。20世紀初開始傳入中國,當時稱為單級教學,隨后被稱為復式教學。
2.念間的關系
教學點和“一師一?!笔菫檫m應偏遠農村教育而存在的一種辦學模式。教學點中包含“一師一?!?,“一師一?!笔且?guī)模最小的教學點。教學點和“一師一?!笔前c被包含、整體與部分的關系。而復式教學是教學點、“一師一?!睂崿F(xiàn)教育教學主要采用的手段或方法,它是為適應農村地區(qū)人口少、地理環(huán)境差、師生生源不足等客觀現(xiàn)實而存在的一種教學形式,它隨著“一師一?!?、教學點的產生而產生。
二、理論基礎闡釋
1.教育公平
教育公平是指公民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入學機會均等,享受的教育資源和福利待遇平等,畢業(yè)條件和機會均等,人人能上學,人人上好學的一種理念。教育公平的主要目的在于最大可能的改善那些處于社會最底層的勞苦大眾受教育的情況。黨的十八大報告也明確提出“國家的教育資源要重點向少數(shù)民族聚集的偏遠貧困山區(qū)傾斜,務必將政策觀念付諸實踐,真正促使教育公平公正。”[1]“一師一?!笔俏覈x務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首先,“一師一?!苯虒W環(huán)境、師資力量、教學實施設備等與其他學校存在很大的差距,在經費的獲取、師資配置、基礎設施投入等方面受到種種冷落、歧視。其次,“一師一?!苯處煷龈@拖?,進修培訓機會少,信息閉塞,難以接受新鮮事物和現(xiàn)代科技。第三,“一師一?!睂W生在受教育的過程中沒有得到公平的待遇。
2.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有著悠久的發(fā)展歷史。在我國,最早是由春秋時期重要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主張教育要符合學生的實際水平和個性特點。之后南宋理學家朱熹總結了孔子的教育經驗:“夫子教人,各因其材?!毙轮袊闪⒁詠?,我國也先后加強了“因材施教”的討論,一致認為教育工作必須考慮學生的個性特征,充分認識因材施教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在現(xiàn)代學校教育中:班級內將不同認知水平的學生進行分組教學,學校根據(jù)學生的學習能力分為“快班”、“普通班”,這些都充分體現(xiàn)了因材施教的重要思想。
3.木桶理論
美國管理學家勞倫斯·彼得(Laurence J.Peter)認為“一只木桶裝水的多少,取決于桶壁上最短的那塊木板,而不是最高的那塊”。這就是著名的“木桶理論”。根據(jù)該理論,我們也可以說:一個國家教育水平的高低并不取決于城市重點學校的發(fā)展水平,而取決于最邊緣、最薄弱的農村學校的教育水平(如“一師一?!保?。該理論還指出“若想要使水裝得更多更滿,最根本的辦法是換掉那塊短板,或者將其加高”。
4.最近發(fā)展區(qū)
最近發(fā)展區(qū)是由前蘇聯(lián)著名的心理學家維果斯基(Lev semenovich Vygotsky,1896-1934)提出的。其認為兒童的認知發(fā)展存在兩種水平,一種是兒童已經達到的水平,另一種是兒童在集體活動中通過模仿成人可能達到的發(fā)展水平,兩種水平之間的差距就是“最近發(fā)展區(qū)”。[2]我國偏遠地區(qū)的“一師一?!保k學條件差,教學資源匱乏,可利用資源有限。從該層面來講,他們交往的凝聚力更強,更有利于“最近發(fā)展區(qū)”的形成?!耙粠熞恍!苯處熂逃?、教學、管理于一身,教授學生所有科目,師生間的交往、接觸機會多,教師就極易成為學生學習的“最近發(fā)展區(qū)”;“一師一?!敝饕捎脧褪浇虒W,年級多、學生多,能力強的孩子容易成為能力較弱孩子學習的“最近發(fā)展區(qū)”;“一師一校”低年級學段的學生占多數(shù),高年級學生容易成為低年級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
三、總結
目前關于“一師一校”的研究較少,對于其理論基礎的探討更是寥寥無幾。本文對提及的這些理論的研究雖然深度不夠,但希望有助于“一師一?!睌[脫這種尷尬的境地,能真正意義上推動義務教育的普及和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張蓮.農村全科型小學教師培養(yǎng)模式探究[J].教育與管理,2014(1).
[2]田紅艷.混齡教育基本理論研究[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20-22.
作者簡介:
沙正傳(1980.9.25~),男,云南省曲靖市富源縣人,后所鎮(zhèn)中心學校教師,研究方向:農村教育,大學本科學歷,小學高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