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文喜
摘 要:培養(yǎng)學生的質疑能力是教學的關鍵一環(huán)。教師在語文教學中,沒必要完全拘泥于教材,應該鼓勵學生用心去發(fā)現,敢于質疑,大膽質疑,勇于提出自己與眾不同的見解。
關鍵詞:質疑;新解;多角度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7)18-0119-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18.072
宋代大學者程頤說:“學者先要會疑。”伽利略也說過:“你不能教人什么,你只能幫助他們去發(fā)現?!币簿褪钦f,在教學中要培養(yǎng)學生的質疑能力。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可從以下幾個方面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質疑能力。
一、質疑文章的課下注釋
如七年級上冊第4課《荷葉 母親》一文,四自然段寫道:“那一朵紅蓮,昨天還是菡(hàn )萏(dàn)的,今晨卻開滿了,亭亭地在綠葉中間立著?!?課下對“菡萏”一詞的注釋為“荷花”,從后一句來看,前一句應該是說昨天荷花還沒有開,寫的應該是荷花的狀態(tài),那么把“菡萏”解釋為名詞“荷花”顯得有些不嚴謹,句意也說得略顯不通。學生對此詞義有些疑問,于是查閱了相關資料,找到了一種解釋:古人稱未開放的荷花為“菡萏”。學生認為不如把“菡萏”解釋為“荷花還沒有開放”,更符合愿意一些。
二、質疑文章中的知識點
在現行語文教材中,也難免會出現一些錯誤或者不嚴謹之處,這些容易誤導學生。教師在教學時應及時發(fā)現,引導學生不唯權威論。如《大自然的語言》第七自然段寫道: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間,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開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開花只比北京早10天。這段話中對于春天的說法不準確,《現代漢語詞典》中對于農歷每個季節(jié)的三個月分別稱作“孟”“種”“季”,正月稱作“孟春”,二月稱作“仲春”,三月稱作“季春”。所以說三月已經到了晚春,而不應稱作早春三月間。同樣,四月稱作“孟夏”,五月稱作“仲夏”,都不應算作“早春”或者“晚春”。如果說的是公歷,應該寫作3月、4月、5月。
三、質疑文章后面的“研討與練習”
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后面都一些研討練習題,是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把握文章內容,但它只代表了編者的觀點或閱讀角度,每一個讀者也可以有自己的見解,也可以選擇自己的閱讀角度。因此在教學中教師需要經常鼓勵學生對課后的研討題提出質疑。
當教學《狼》一課時,課后有這樣一道問答題:“文中是怎樣寫狼的狡猾的?”老師把狼是否狡猾這一話題拋給了學生,讓他們根據文章所寫談對狼的認識。
學生甲:從前兩段中的“綴行甚遠”“后狼止而前狼又至,兩狼之并驅如故”,我看出了狼的鍥而不舍精神。
學生乙:我從文中的“一狼徑去、洞其中”“其一犬坐于前、假寐蓋以誘敵”,看出了狼的團結合作精神。
學生丙:我從這兩處還看出了狼的聰明,講究對敵戰(zhàn)術。
……
學生的發(fā)言顛覆了原文,可是老師又怎忍心說他們顛覆得沒有道理呢?這樣的教學,讓學生們真的學會了思考。
四、質疑文章表達的情感
每一篇文章都要表達作者的某種感情,這些情感都是通過文字來體現的,需要讀者用心去與文本對話。但是文章所表達的情感是否能為讀者接受,也中讀者見仁見智的。例如七年級下冊《鄧稼先》一課第四小標題——“民族感情?友情?”第一句話寫道:“1971年,我第一次訪問中華人民共和國?!闭犉饋?,這句話顯得很嚴肅莊重,可是有親切感嗎?這完全是一副外交辭令的架勢,是一個外國人的口氣。如果作者是一個土生土長的美國人這么稱呼,誰都不會感到絲毫意外,可是作者楊振寧祖籍是中國,是鄧稼先中學和大學的同學和好友。在美國留學完成學業(yè)后,鄧稼先毅然回國,投身祖國的科學事業(yè);楊博士卻加入了美籍,成了美國科學家。二者相比,從對祖國的情感和貢獻上來說,誰的價值更高,真是不言自明。楊博士的這一句話,真的能表明他對祖國的感情嗎?他為什么不說“第一次回到祖國呢?”
五、質疑文章的主題
作者寫一篇文章,總要有一個明確的主題,總想讓讀者從中參出一點兒禪,悟出一點兒道,這就叫做主題鮮明。要表達什么樣的主題,作者站在自己的立場上來看待,可以說是完全正確的。但他的文章要面對的是眾多的讀者,他的鮮明的主題能被讀者認可嗎?作為讀者當中的學生可否也進行一番質疑呢?
在講讀八年級上冊《愛蓮說》一課,學生討論文中所寫的“世人盛愛牡丹”“牡丹,花之富貴者也”“牡丹之愛,宜乎眾矣”這幾句話所起的作用。有的學生說這是借寫牡丹來諷刺世人追求榮華富貴,追名逐利,借此表達作者要像蓮花一樣出污泥而不染的高貴品性。這種觀點馬上遭到了一些同學的反對,他們反問道:出污泥而不染顯示出了高潔,難道追求榮華富貴就是陷入了污泥中嗎?追求名利難道就是錯誤的嗎?請問哪個人不是為了有好處才做某件事?再者,留個好名聲有何不可呢?堯舜,一代明君;諸葛亮,一代名相;張飛,一代名將。周敦頤之后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王冕的“不要人夸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于謙的“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不都是講究的名氣嗎?他們難道都不如蓮花嗎?就是今天,我們的老師不想成為名師嗎?我們的學校不也是在打造名校嗎?就連我們發(fā)的練習冊都叫《名校課堂》。請問追求名有什么不對嗎?一時間,兩種觀點的同學爭得面紅耳赤,誰也難說服誰。中國很多古話都可以從兩面說,誰都可以講出自己的道理。同樣,對于古圣先賢的話語,我們何必只給學生一個統(tǒng)一的標準答案呢?
培養(yǎng)學生質疑能力,除了從以上幾個方面,還可引導學生質疑文章交代不明之處,如《三峽》中的“王命急宣”宣的是誰;質疑文章的圖文是否對應(如八年級上冊《老王》);顛覆經典格言(“己所欲,勿施于人”“己所不欲,可施于人”“向陽花木易曬蔫”“明知山有虎,莫向虎山行”“兔子要吃窩邊草”);質疑老師課堂的基礎字音等等??傊?,要讓學生在學習中學會自己思維,要敢于有自己的見解。讀盡書,不盡信書;親其師,信其道,但敢與其辯。
參考文獻:
[1] 王經濤.淺談語文教學中學生質疑能力的培養(yǎng)[J].中華活頁文選(教師版),2011(4):63-64.
[2] 陳冬云.初中語文教學中學生質疑能力的培養(yǎng)[J].科教文匯旬刊,2007(36):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