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俊瑛
淺議朗誦的內功
□ 朱俊瑛
朗誦一直是一個門檻很低、人人皆能參與的群眾性文化藝術活動,當下朗誦熱的興起,使得人們對于朗誦的關注前所未有。而具體分析朗誦之奧秘必須從更深層次探尋,尤其是獲得朗誦真諦的背后絲毫離不開朗誦者內心情感的儲備,因此從朗誦者內部探尋其深層原因才會得到準確答案,朗誦之美妙才能綻放。
朗誦;準備;對象感;內在語;想象
一直以來人們都認為只要會說話就會朗誦,由此可見朗誦門檻之低。關于朗誦,百度百科釋義為:清清楚楚地高聲誦讀。在中國詩歌誕生之日就有了朗誦。而追溯朗誦的興起則應該始于唐朝,之后一直是平穩(wěn)過渡發(fā)展期。然而,近幾年隨著微信公眾號“為你讀詩”的火熱普及,尤其隨著央視《朗讀者》節(jié)目的火爆,朗誦獲得了人們前所未有的追捧,并在全國各地興起了朗誦潮,讓朗誦再度引發(fā)人們關注。在此情境之下,人們對于朗誦的藝術氣息話里話外也多了幾分細究:怎樣才能獲得聲情并茂的朗誦效果?的確,能人所不能是一個難破之題。本文試圖從內外兼修的視角,對朗誦效果做點滴探討,希望對懷揣朗誦情結的愛好者有所啟發(fā)。
創(chuàng)作者在朗誦與演播之前,要對作品進行精心準備,這個準備過程所要費的功力占到整個朗誦與演播所需功力的約80%。
一般朗誦與演播活動所使用的作品絕大多數是別人的,自己創(chuàng)作的很少。如果說別人的作品是一度創(chuàng)作,那么創(chuàng)作者將文字作品朗誦與演播出來,就是二度創(chuàng)作,即再創(chuàng)作。這樣,二度創(chuàng)作就有了它的兩個特點,一是必須要有一度創(chuàng)作為依托,沒有一度創(chuàng)作就無所謂二度創(chuàng)作;二是必須要有二度的“創(chuàng)作”。所謂創(chuàng)作,就是原先沒有,經過努力,出現一個新的事物。例如一篇文字作品,經過你的分析、理解、感受,用你的聲音朗誦與演播出來,使文字變成聲音,就是說要有你新創(chuàng)的東西,有你的痕跡、你的特點,這就是創(chuàng)作。
既然是“再創(chuàng)作”,對原作品就不是照本宣科,就不能把原作品的文字語言直接轉換成有聲語言,而是要求創(chuàng)作者傳達出原作的主要精神實質和藝術美感。而要達到這一目的,就要對原作進行分析、理解、感受。這個過程要分三步來走,簡單來說就是搞清楚原作“是什么、為什么和怎么寫的”這三個問題。
(一)“是什么”
主要是搞清楚作品是什么體裁、什么內容。例如體裁方面,如果是詩歌,是古體詩還是近體詩;是格律詩還是自由體詩、散文詩?如果是散文,是記敘散文還是抒情散文,是風情散文還是哲理散文,是回憶錄還是報告文學?如果是其他體裁,是小說還是寓言故事,是新聞故事還是戲劇臺詞……因為不同的文體就要有不同的語體來對應。新聞播讀與詩歌散文的朗誦絕不是一回事。內容方面,如果你對要朗誦與播讀的作品內容沒有相應的了解,要想成功地進行“二度創(chuàng)作”是不可能的。只有將你要朗誦與演播作品的體裁、內容稿清楚,才能運用有聲語言將事情的來龍去脈表述清楚,才能聲情并茂地圓滿完成“二度創(chuàng)作”。例如蘇軾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
十年生死兩茫茫。
不思量,自難忘。
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
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xiāng)。
小軒窗,正梳妝。
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
料得年年斷腸處,明月夜,短松岡。
這篇作品的體裁是詞“江城子”,內容是蘇軾寫他做的一個有關亡妻的夢。在明確了這兩個問題之后再進行朗誦,才能較好地完成“二度創(chuàng)作”。
(二)“為什么”
就是要搞清楚作者為什么寫,寫的目的是什么。但往往在這個看似簡單的問題上,我們有聲語言創(chuàng)作者的注意力卻不能集中到這里,而是集中在純語言表達技巧方面。殊不知,丟棄了作者的寫作目的,有聲語言的表達就沒有依附,就沒有準星,就失去了靈魂。沒有靈魂的朗誦與演播,是有聲語言的僵尸。
知道作者“為什么”寫的途徑就是查資料。最方便、快捷的方法是上網查,因為大多是名篇,只要搜“某某作品賞析”的關鍵詞就會有大量的賞析文章,挑選你認為賞析到位的,能幫助你理解、感受作品的文章作為參考。蘇軾的這首詞的寫作目的,就是通過他的一個夢,懷念已去世十年的妻子。
(三)“怎么寫的”
明確作者是用什么藝術手段和寫作方法謀篇布局,實現他的寫作目的的。因為作者的遣詞造句、寫作方法、寫作風格,直接決定了朗誦者用什么語言樣態(tài)、語言風格來呈現作者創(chuàng)作意圖,用我們的有聲語言來實現他的寫作目的。朗誦與演播的基調、語氣、節(jié)奏、語速,乃至配樂、燈光、服飾及整個狀態(tài),無不受制于此。
蘇軾懷念前妻的情感,用了詞“江城子”作為載體,分上下兩闕寫。上闋交代了前妻已去世十年,以及他自己這十年來東奔西走苦學求官的艱難和處境,下闋具體寫了他的夢境,聯(lián)想到前妻安葬地的荒涼和凄慘,表達了他對前妻深深的思念之情。
如此這般分析、理解、感受之后,朗誦時的基調、速度、語氣、節(jié)奏等就都有了著落。
任何一篇文學作品都有一定的主題,這個主題是通過作品的內容體現的。我們朗誦與演播一篇文學作品,首先要明白它的內容和主題,只有這樣才能明確朗誦與演播的目的;目的明確了,也就明確了受眾;有了明確的受眾才能有明確的針對性;有了明確的針對性,各項語言表達技巧才有了著落,才有明確的朗誦與演播目的。試想:你的朗誦與演播如果沒人聽、沒人看,那還有朗誦與演播的必要嗎?所以對于朗誦者來說,朗誦對象的確定非常重要,至于重要到什么程度,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即:內心始終要有朗誦對象的存在。
播音員在演播室里播報,受眾并不在現場,其實是自說自話,得不到受眾的反饋,不能與受眾產生交流。為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引入“對象感”這一概念。這里的關鍵詞是“感”,也就是在播音、朗誦與演播時要感覺到收聽對象的存在。雖然目中無人,但要做到心中有人。如果目中無人、心中無人,那就沒有說的必要了。而我們播音或朗誦時表現出的語言平淡、拖沓等現象,就是因為沒有對象感所導致的。
獲得對象感的方法是:以朗誦與演播的稿件內容提供的信息,從質和量兩個方面設想對象的存在。所謂“質”是指對象的年齡、性別、受教育程度、職業(yè)、愛好等素質方面來設想。例如勵志類、情感類、職業(yè)類等方面的稿件,就要設想相應的受眾群,便于朗誦與演播時與心中的受眾形成交流。所謂“量”,是指對象的數量、朗誦與演播的環(huán)境等,這直接影響朗誦與演播時的用氣發(fā)聲,例如音量、強弱和氣勢等具體語言表達的掌握。
這里要強調的是,對象感不能時有時無、飄忽不定,要貫穿朗誦與演播過程始終。另外,就同一篇稿件來講,對象感的設想要穩(wěn)定、統(tǒng)一,頭腦中的受眾不能隨意變換。同時,也允許不同的朗誦者,依據自己對稿件的分析、理解、感受和各方面能力的實際水平,設計不同的具體對象。例如于沙的詩歌《偷光陰》:
你聽說過光陰被偷嗎?
你見過光陰被偷嗎?
你有過光陰被偷的事嗎?
你相信光陰會被偷嗎?
是的,應該坦白地告訴你,
光陰是完全可能被偷的。
也許,你的光陰已經被偷了,
而你,還蒙在鼓里呢。
那么,是誰有這么大的膽量,
連光陰也敢偷呢?
啊,這個江洋大盜,
它的名字,就叫——懶惰。
這首詩歌的內容是說時間的珍貴,作者一定是針對年輕人而作,告誡他們要珍惜時間。我們朗誦的對象、朗誦的目的應該和作者保持一致。
所謂內在語,就是那些在語句表達中所不便表露、不能表露或沒有完全表露和沒有直接表露出來的語句關系和語句本質。內在語有兩個作用:一是揭示語句本質;二是揭示語言鏈條。
所謂揭示語句本質,是指根據語言環(huán)境、上下文和語言目的,揭示出這句話的內在含義。例如散文《媽媽喜歡吃魚頭》,作者在敘述了他的姥姥、母親和妻子三代女人在做了母親以后都喜歡吃魚頭這個共同現象以后寫道:“我悟出了一個道理:女人作了母親,便喜歡吃魚頭了?!痹偃缡疯F生寫的散文《秋天的懷念》中的最后一段:“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戳司栈?。黃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潔、紫紅色的花熱烈而深沉,潑潑灑灑,秋風中正開得爛漫。我懂得母親沒有說完的話,妹妹也懂。我倆在一塊兒,要好好兒活……”語句表面是描繪作者所看到的菊花,但語言實質卻并非看花,而是看外面的世界,看他們未來的生活。
有個故事:一位年輕女子覺得身體不舒服,就向她的同事咨詢哪一位醫(yī)生看病更好。同事說:“我知道城里有一位醫(yī)術很棒的醫(yī)生,不過他的診費收得很高。初次就診要收500元,以后復診每次還要收100元?!边@位年輕女子按照同事的指點找到了這位醫(yī)生。為了省錢,她一見到這位醫(yī)生就歡快地說:“大夫,我又來了!”大夫笑了笑就迅速地給她做了檢查,然后說:“很好,繼續(xù)吃我上次給你開的藥吧,再吃一個療程就行了?!?/p>
年輕女子說的“大夫,我又來了”,其中的“又”,就暗含著內在語:“我曾經找您看過病,今天是復診,不是初診,您應當收100元就診費,而不是500元?!贝蠓蚪o她做了檢查以后,要她繼續(xù)服用上次開的藥,實際就是聽出了女患者話語的內在語。醫(yī)生的軟幽默也有內在語:“繼續(xù)吃我上次給你開的藥吧”,戳穿了這位女患者究竟是初診還是復診的事實,叫這位年輕女子哭笑不得。
所謂揭示語言鏈條是指語句間的邏輯關系,即一句話的分句與分句之間、句與句之間、段與段之間、層次與層次之間的關系,看它們是如何銜接成一個整體的。這些句、段、層次之間看似沒有什么聯(lián)系,但是,只要在它們中間加上內在語,就可以明顯地看出這句話、這幾個段落、這幾個層次,實際上是一個完整的語句關系,是一個語團。
內在語的運用是比較靈活的,播音理論上把它分為六類,但從實際使用情況來看,常用的是關聯(lián)性內在語。它是沒有用文字表現出來的語句關系,一般用在語句、段落、層次之前或之后,如“因為”“所以”“雖然”“但是”“如果”“而且”“結果”“那么”等等。用好這些內在語,可以使前后語句、上下文語言的銜接更加自然順暢和符合邏輯,使語言目的和語義更加準確。
朗誦與演播一旦有了內在語(潛臺詞、話中話、言外之音),其語言就有了味道。不過對于內在語也不要過分解讀,不是每篇作品的每句話都有內在語的。陳述性的文稿一般是直露的。
想象是作品提供的人物、事件、情節(jié)、場面、景物、情緒等在創(chuàng)作者腦海中不斷浮現,引發(fā)其相應情感的過程。這里,感受是基礎,想象是橋梁,表達是目的。例如彭波的散文《最后一只藏羚羊》:
“……這時,一絲聲響在我背后響起,我慢慢地轉過身,眼前是烏黑的槍口,在慘烈的夕陽下,在同伴的尸體中,我竟露出了一絲慘淡的笑容,無知的人類?。∧銈兙烤惯€要愚昧到幾時???你們毀滅了我們,其實正是在毀滅你們自己啊!你們今天踐踏在我們的尸體上,可總有一天你們的尸體將會被自己踐踏。
盡管開槍啊,開槍?。∧銈兾ㄒ坏呢暙I就是在滅絕動物的名單上又添了一筆,把自己滅絕的日期又提前了一天。
槍響了,我大睜著雙眼倒在地上,嘴角仍掛著微笑,而眼角卻流下一顆渾濁的淚滴。
今晚的星星啊,真美,望著它,我仿佛又看到了我的丈夫和女兒,還有那夢中的可可西里,幾萬只藏羚羊在草原上奔馳著,塵土飛揚,陽光灑在他們的皮毛上,泛著金光!”
在朗誦這篇作品時,“眼前是烏黑的槍口,在慘烈的夕陽下,在同伴的尸體中,我竟露出了一絲慘淡的笑容”“我大睜著雙眼倒在地上,嘴角仍掛著微笑,而眼角卻流下一顆渾濁的淚滴”“今晚的星星啊,真美,望著它,我仿佛又看到了我的丈夫和女兒,還有那夢中的可可西里,幾萬只藏羚羊在草原上奔馳著,塵土飛揚,陽光灑在他們的皮毛上,泛著金光”等詞語所描繪的景象,就要形象生動地出現在朗誦者的腦海中,形成連續(xù)不斷的畫面,從而引發(fā)朗誦者激憤的情感,支撐著我們的語言“抑揚頓挫、輕重緩急”地向前推進,實現作者的寫作目的。
對于朗誦效果,只重視外在的結果而不去考量朗誦者內在的儲備與挖掘是導致朗誦千人一面的原因之一。在當下人人生活快節(jié)奏的情境下,快節(jié)奏生活也越來越多地困擾現代人:人們焦慮、抑郁甚至恐懼,而逐漸興起的朗誦藝術則不僅僅是一個讓我們慢下來的生活方式,更是緩解人們壓力、釋放人們內心苦悶焦慮的減壓閥。而要讓朗誦真正成為深入人心的藝術,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畢竟語言的學習非下苦功夫不可?!奥仿湫捱h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相信2000多年前先秦時代屈原先生的這句話,也同樣適用朗誦熱背后的所有朗誦者。
(作者單位:中國傳媒大學南廣學院播音主持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