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長財
【摘 要】
中華文化有著五千年的悠久歷史,也傳遞給學生無數的經典內容,對他們人生觀與價值觀的確立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作為教學中的創(chuàng)新形式,國學經典的誦讀不僅對學生的綜合素質進行培養(yǎng),更鍛煉了記憶能力,是內涵深度塑造的必經之路。因此,本文從國學誦讀的必要性入手,分析這種方式對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效果。
【關鍵詞】
國學經典 誦讀 學生 創(chuàng)新能力
在當前的國學經典學習中,有人認為它是傳統(tǒng)文化的“復古方式”,將學生的思維固定到一個角度中,無法體現(xiàn)靈活性與適用性。也有一些教育專家認為,以國學經典誦讀為主的文化內容能夠將學生從課本中“解放出來”,帶給他們不一樣的學習感受,實現(xiàn)自身能力的突破。但前者的觀念明顯沒有理解“創(chuàng)新”的本質,產生了思想上的誤區(qū)。因此,對基于誦讀國學經典中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研究勢在必行。
一、國學經典誦讀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增強學生的識字量
隨著現(xiàn)代化教育對學生要求的提升,“識字量”也成為了學習能力的象征標準之一。尤其是在小學階段,學生對字體的構造需要有一個初步的認知。由于學生的理解能力有著一定的差異,對漢字的學習速度也是不同的。我國著名的心理學家曾表明,人腦有著一定的對應性,能夠將“音”“義”“形”作為一個整體來認知。在大部分的心中,它們的聯(lián)系性是必然的而非偶然。因此,國學經典誦讀就滿足了這一要求。學生如果在遇到不認識的字時,可以通過反復誦讀的方式來進行記憶。
(二)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
語感是指通過國學經典的反復誦讀來達成對語言一致性的認同感受。它不僅需要學生有著敏銳的詞語感應力,還要體現(xiàn)“由讀而感”這一過程。試想一下,國語經典中《三字經》《弟子規(guī)》等等,其中不但有許多具有深度內涵的文字,還有一些基本的小故事。學生可以在此過程中積累語言能力,領悟內容主旨。對于許多學生來說,每誦讀一次,感受就愈加深刻,語言能力與表達能力也會進而增強。
(三)有利于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
學生寫作能力的提升主要依靠生字的積累與閱讀量的擴大。而國學經典的誦讀涵蓋了這兩方面的內容。許多學生對寫作“無感”的原因就是無法用正確的方式將詞語連接到一起,并形成自己的思想情感。而通過國學經典的誦讀可以實現(xiàn)“名篇故事”的積累,并以“涵雅”的方式寫出具有深度的文章。
二、在國學經典誦讀中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
(一)選擇科學合理的國學經典誦讀內容
為了能夠全面提升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從國學經典誦讀收益。教師在內容選擇上要獨樹一幟。第一,從內容上來講,應該具有一致性。具體表現(xiàn)在經典選讀的課文要有針對性,能夠與學生的生活息息相關,激發(fā)他們的興趣。第二,在結構的布局上應該相對合理,偏度要依照學生的接受能力而定,且體現(xiàn)趣味性。第三,要突出“經典”二字,經得起時間的考驗。例如:教師可以將唐詩的篇幅適當的減少,在授課方向上朝著多元化發(fā)展,擴大學生的誦讀范圍。首先,可以選擇《百家姓》《千字經》等經典國學的誦讀來完善學生的漢字識別數量,前者從基礎的姓氏入手,使他們在誦讀中能夠進行簡單生字的理解。后者則以四個較為押韻的詞組為基礎,帶給學生朗朗上口的感受,增加趣味性。例如:教師可以選擇一些易懂的章節(jié)寫下來,在旁邊留下空余,令學生將生字的部首和筆畫呈現(xiàn)出來并對讀音進行正確標注,以“每天一讀”的方式來加強內部認知。再如:學生可以從《論語》的誦讀中來感悟人生真諦?!墩撜Z》能夠教會學生許多人生哲理。以“吾日三省吾身”為例,在初步學習中,學生可能無法理解其真實含義。他們要利用好“課前10分鐘”,在默讀基礎上將特殊詞語“省”記錄下來,經反復的研讀和感受,他們可以將這句話與當前的學習狀態(tài)聯(lián)系到一起,每天尋味自己是否對教師所傳授的知識有著清晰的認知,是否做到了不恥下問。這也是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一種體現(xiàn)。
(二)掌握高效有益的經典誦讀方法
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離不開高效誦讀方法的掌握。第一,學生誦讀過程中不能夠“含糊其辭”,要逐字逐句,避免誤讀、吐字不清的現(xiàn)象發(fā)生。如:教師以“接力賽”的形式為學生們糾錯,同學輪流誦讀,讀錯后坐下由下一同學承接,激發(fā)學生的斗志,找到誦讀中的樂趣。第二,實現(xiàn)誦讀形式的多樣化。如果單純的反復誦讀不但無法達到相應的效果,還會使學生產生一定的逆反心理。因此,教師要利用多變的方法來引導學生。例如:教師可以使學生選擇自己感興趣的經典篇幅進行自由朗讀,不拘泥與形式,不限制時間,為他們營造一種輕松的環(huán)境。而教師則可以在學生周圍觀察他們,以便誦讀問題的及時解決。第三,擊節(jié)讀。教師可以在每周中選出三天舉行“與國學經典的溝通”活動。首先,選擇一些押韻性比較強的經典內容。例如:《千字經》《弟子規(guī)》。將班級內的同學分為兩組,第一組同學先進行誦讀,將每一句話的最后一個字予以重讀,另一組同學以拍手掌的形式將音節(jié)落實。第四,教師可以讓每位學生選擇一個國學中的經典片段,利用多媒體為他們進行配音,使學生有感情的誦讀,并評比出一位優(yōu)勝者。
【結 語】
綜上所述,國學經典的誦讀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是非常有效的。首先,它能夠增加學生的識字量并培養(yǎng)其語感。其次,學生也要在朗誦的過程中學會記憶與總結,將創(chuàng)新的種子根植到自己的腦海當中,為學習能力的提升奠定良好基礎。
【參考文獻】
【1】李鵬,韓立菊.在誦讀國學經典中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J】.當代教育科學,2008(24)
【2】胡軼文.在經典誦讀實踐中培養(yǎng)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5(01)
【3】張新海.在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中的經典實例應用【J】.安徽農學通報(下半月刊),20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