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霞
摘 要:在現(xiàn)階段高中生的承擔著較大的學習壓力,閱讀課外讀物的時間不多,在議論文寫作時具有一定的思維局限,論證框架不夠完善,難以有效的支撐論點。為了協(xié)調(diào)閱讀與寫作之間的關系,我校一直在不斷的嘗試將教材課文與在議論文寫作結合在一起,形成讀寫結合教學的模式。在教材中的每篇課文都是很好的講解素材,通過對課文的分析,可以使學生掌握框架的搭建方法,有效的促進議論文寫作能力的提高。本文從課文的章法結構為切入點,研究加強議論文教學的有效的方式,使學生通過課文內(nèi)容學習議論文的論證結構。
關鍵詞:議論文;論證結構;課文;高中生
在2015年我校就開展了《以高中必修教材為依托的議論文寫作研究》課題的研究,這一課題的研究對提高學生議論文寫作的能力有著重要作用。在議論文的結構中,主要包括論點、論據(jù)以及論證,這是議論文構成的三要素。由于議論文自身的特點,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如果只講解抽象的理論知識,學生理解起來可能會存在一定的難度,所取得的教學效果并不理想。對于議論文的教學,不僅要注重對于基本知識的講解,更需要交給學生論證問題的方法以及論證結構搭建的技巧。
一、縱式結構——層進式
在層進式結構中,主要是先拋出問題,然后對問題的性質(zhì)和原因進行深入的分析,最總得出相應的結果,來對論點進行有效的支撐。在高中語文教材中的《荀子.勸學》一文主要就是采用層進式的結構,在文章一開始就提出了論點“學不可以已”,隨后在論證學習的作用以及在學習的過程中需要具備的態(tài)度,從論證結構層面上來說,每段的論證之間存在緊密的聯(lián)系,觀點層層遞進深入。如雜文《拿來主義》中,首先對送去主義進行闡明和分析,再點明拿來的真實含義,最后對拿來的方法進行分析,整篇文章的說理由淺入深,具有相當?shù)恼f服力。一般情況下通過對分論點的論述,來論證中心論點的合理性,由淺入深的分析存在的問題,層層遞進的實現(xiàn)對中心論點的分析。為了使不同層次之間的銜接更為緊密,可以適當?shù)倪\用關聯(lián)詞實現(xiàn)文章的自然過渡,使得層進轉(zhuǎn)折不會過于突兀。學生在應用層進式論證結構中,應保證敘事清晰,邏輯結構嚴謹,同時避免出現(xiàn)語言過于繁瑣的問題。
二、并列型結構
并列式結構是平行的展開論點的分析,最終實現(xiàn)對中心論點的論證。首先提出引論,包括中心論點和各個分論點,隨后展開對分論點的分析論證,并輔之以相應的事例來提高文章的說服力。在《六國論》中,開篇就明確了中心論點,六國破滅“弊在賄秦”,接下來從賄秦和不賄秦兩個方面展開論證,這在結構上就形成了并列,通過不同的方面對中心論點進行論述,結構十分緊密。在教材中所選課文多為名家之作,其文章結構清晰嚴禁,十分具有借鑒學習意義。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通過對教材課文的深入挖掘,使學生掌握議論文論證結構的要點,對搭建科學的論證結構有著積極的指導意義。
三、對照式結構
對照式結構主要是通過對比烘托的方式,從正反兩方面深入剖析,來使論證的觀點的到深化。在進行觀點論證時,主要通過善與惡、是與非等截然不同的觀點之間所形成的對立,更為鮮明的突出所要表達的觀點。如在韓愈《師說》一文中,“古之圣人”的好學與“今之眾人”的恥學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巫醫(yī)樂師與士大夫的學習態(tài)度形成對比。文章通過一系列的對比論證,批判了社會上“師道不傳”的現(xiàn)象,其中不同的主體之間存在鮮明的對比,突出了論證觀點。
四、總分式結構
總分式是學生在寫作議論文時常用的一種結構,文章的中心論點在引論部分提出,并根據(jù)中心論點的構成要素,將其分為多個分論點,分層展開敘述與論證,最終將論點歸納整理在一起,實現(xiàn)對中心論點的論證。在《伶官傳序》一文中,第一段就提出盛衰之理在于人事的觀點,通過莊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例分述論點,最后總結全文,說理十分清晰了然。與此同時,《伶官傳序》中所采用的對比論證方法也值得學生借鑒,通過莊宗的天下與失天下之間巨大變化的對比,在引起讀者深思的同時,也使得文章的中心論點更加鮮明突出。對于事例的描寫詳略得當,語言凝練。因此在進行課文講解是,除了注重對課文本身內(nèi)容的深入分析,還應該帶領學生研究文章的論證結構,掌握論證的方法和技巧,真正的做到授之以漁,提高學生議論文寫作的水平。
五、起承轉(zhuǎn)合
議論文中的起承轉(zhuǎn)合論證結構中,開門見山的明確提出論點謂之“起”;“承”在議論文結構中起著銜接的作用;“轉(zhuǎn)”主要是文章的轉(zhuǎn)折,分為正、反轉(zhuǎn)以及更深層次的進轉(zhuǎn),最后進行全文的總結。起承轉(zhuǎn)合的論證結構在應用時相對比較靈活,例如《師說》、《勸學》中,開頭直接闡明觀點,這是一種“起”的方式,但也能以選題的方式來作為“起”的方式,“承”與“轉(zhuǎn)”之間存在的關系較為密切,根據(jù)上下文之間的內(nèi)容確定具體的方式。還以《六國論》為例,文章開頭觀點十分鮮明,隨后根據(jù)拋出的中心論點承接下文的論證,選用充分的論據(jù)從兩方面論證中心論點,進而轉(zhuǎn)至假設六國未亡的結果,最后又回歸于本文論點之上,通過對論據(jù)的分析來借古諷今。在議論文論證結構中的起承轉(zhuǎn)合對行文的質(zhì)量有著重要的影響,若學生不能充分掌握結構的中技巧,會導致文章結構雜亂無章,無法突出文章的中心論點。因此,在開展教學工作時,需要加強對學生這一方面能力的訓練,通過對教材課文中具體文章結構的分析,掌握不同承轉(zhuǎn)方式的應用。
六、結束語
總之,高中生面臨高考時有著巨大的壓力,如何有效的提高議論文寫作的水平是教師和學生共同面對的難題。議論文主要是說理為主,其論證結構是否嚴謹清晰,決定了文章中心論點的說服力。教材中所選擇的課文多為大家之作,無論是在文章立意還是在框架結構方面都有許多值得借鑒的地方。通過讀寫結合的教學模式,剖析課文中的結構和論證方法,不僅解決了學生由于缺乏課外閱讀而造成的視野狹窄,也能夠加強對課文內(nèi)容的理解,經(jīng)過我校的長期實踐,證明這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因此教師需要深入的挖掘教材,利用課文結構的分析來加強對學生的論證結構訓練,掌握論證結構搭建的方法和技巧。
參考文獻:
[1]張永青.利用課文對高中生進行寫作思維訓練的策略研究[J].作文成功之路:教育新干線(中),2015年07期.
[2]林文珍.利用教材對學生進行議論文章法結構的訓練[J].科教文匯,2016年22期.
注:2015年度河南省基礎教育教學研究項目“以高中必修教材為依托的議論文寫作教學研究”JCJYC150125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