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金+阮翠芳
摘 要:用聲音燃起我們的激情,用激情點燃我們的希望。在班級文化的建設(shè)中,學生精神面貌的激發(fā)尤為重要, 我在班主任工作的摸索中,有意識地讓一些有活力的聲音,去創(chuàng)造一種有聲的文化,從而內(nèi)化學生的精氣神。本文著重談談如何創(chuàng)建讀書聲、歌聲與感恩的聲音,讓學生的精神面貌煥然一新,洋溢著本該屬于他們的青春年華。
關(guān)鍵詞:班級文化建設(shè);精氣神;聲音
書聲、歌聲、感恩聲,聲聲悅耳;狀態(tài)、心態(tài)、年輕態(tài),態(tài)態(tài)激昂。在班主任的工作過程中,我捕捉到了班級的聲音功能,嘗試著層層遞進巧打組合拳,用積極、高昂、陽光的聲音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力和良好品行,改變他們疲憊的狀態(tài),激昂出他們的青春的活力?;裟妨炙够f:教育者的個性、思想信念及其精神生活的財富,是一種能激發(fā)每個受教育者檢點自己、反省自己和控制自己的力量。在班級文化建設(shè)中,我除了布置一個和諧,優(yōu)美的學習環(huán)境外,還重視各種聲音的感染力,用讀書聲,歌聲和感恩的聲音來創(chuàng)建一套學習、娛樂、精神品質(zhì)相結(jié)合的班級文化。
第一種聲音是讀書聲。古人云:“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事事關(guān)心”。從讀書聲開始培養(yǎng)學生的精神品質(zhì),是我做班主任的一個重要切入點。有人說:每當學習疲憊時我總會大聲朗讀。大聲朗讀不但讓我們精神抖擻,而且能幫助我們記憶。在物欲橫流,急功近利的今天,我們需要一些讀書的聲音來填充學生心靈,如何讓學生在讀書中讀出精神?作為語文老師,我一再強調(diào)朗讀的重要性,指導學生如何朗讀。一方面,以身作則,利用早、午、晚到班的時間,與科代表一起帶動全體同學養(yǎng)成朗讀的好習慣。作為班主任,英語的早讀課我也參與進去,與英語老師一起讓學生在早上的大聲朗讀聲中激發(fā)一天的精神面貌。教育在讀書的聲音中傳播,本來讀得津津有味的同學,能感覺到老師的關(guān)懷;本來懶散的同學,感覺到老師的鞭策;本來精神不好,馬虎了事的同學,可能想到與班主任一比高下。學生的精神也就在每天的早讀和午讀中抖擻起來,有時候是齊讀,有時候是個別讀,有時是小組讀,形式的多變讓大家也變得活躍。后來又有了課前三分鐘的朗讀,讀書聲激發(fā)精神的空間就更更寬了。2014年我接受了一個基礎(chǔ)較差的班,成績和紀律都是全級倒數(shù)的,在開始的兩個月里,我提的口號是“不比成績,比聲音”。一個班級排名成績最差的班級,要從基本功做起,剛開始還沒必要比成績,誰讀書的聲音最有力,精神狀態(tài)最飽滿,誰就有獎品。就這樣,班風建設(shè)就在這一聲聲的讀書聲中積累起來,層層遞進,一步一個腳印。先是語文成績突飛猛進,然后是英語的學習狀態(tài)慢慢跟上,然后是班級量化中的文明班等榮譽尤如芝麻開花,節(jié)節(jié)高。班級文化建設(shè)由讀書聲音開始,學生精氣神的培養(yǎng)在讀書中層層激起。
第二種聲音是歌聲。有歌聲就有微笑,有歌聲就有激情,有歌聲的地方就是夢想放飛的地方?,F(xiàn)在的孩子們競爭較激烈,學習壓力大,確實比較辛苦,比較累,他們需要用歌聲來點綴自己的生活。每當聽到隔壁學校的孩子們扯開嗓子,盡情演唱校園歌曲時,我會由衷地感嘆:年輕的生命多有激情。而在我們學校的課室里,為了爭分奪秒地提高成績,學生天天埋頭苦讀,殫精竭慮,很多同學看上去有些呆頭呆腦的,何來年輕人特有的精氣神?于是我決定也要讓課室里響起愉快、激昂的歌聲,用歌聲來點燃他們對理想的追求,激起他們該有的精神與魄力。一位九年級的學生在日記中用詩意的語言寫道:“值得慶幸的是在那些我認為一無所有的日子,拿永不放棄的夢想照亮了在路上的我們?!备杪暱梢詭椭恍┟糟暮⒆诱一厥サ膲?。有一次理想教育的班會課,就是在《我的未來不是夢》的歌聲中達到高潮,我發(fā)現(xiàn)班會課的成功不在于我講了什么,而是學生在歌聲中唱出了他們的感受,唱出了他們對未來的憧憬。在一次才藝表演的班會課中,我又發(fā)現(xiàn)學生那么喜歡唱歌,平時最沉默的語文才子,居然也能唱得如此投入,如此動聽,大部分同學都欲欲于試,至于幾位活躍分子就更不用說了,講臺成了大家施展歌喉的舞臺。既然大家喜歡唱歌,就讓校園歌曲,勵志歌曲走近我們的課室,讓那些激昂的旋律,鼓舞人心的歌詞激勵大家活力無限、青春洋溢地渡過初中人生黃金階段。課前是朗朗讀書聲,課間是活力四射的歌聲,“我知道我的未來不是夢 ,我認真的過每一分鐘 ,我的未來不是夢 ,我的心跟著希望在動……”(《我的未來不是夢》)“活在萬變世界偶而會覺疲憊 ,少壯若不努力長大才可悲 ,稍有半秒怠懈付出白掏一回 ,嘗盡苦辣滋味 ,全情投入進步 ,刻苦不管多少,堅持繼續(xù) ,緊眼前目標 ,未停下腳步,有一天炫耀 ,飛了閃爍光亮每一秒……”(《翱翔的小鳥》)。每一首勵志歌詞都讓學生在聲音中感受,感悟比班主任的千言萬語可能更深刻。有時,歌是一起唱;有時歌可以單獨給學生唱的,學生懂得讓歌聲來調(diào)節(jié)自己緊張的學習,也知道他們需要歌聲來尋找自己的夢?!胺稿e誤罰唱歌”本身就是一種很有創(chuàng)造性的教育方式,對于一些犯輕微錯誤的學生,在我的班里,歌聲是他承認錯誤的一種方式,有些學生還自改歌詞,唱出他犯錯的緣由和愿意改過的心聲。讀書聲可能很多時候需要班主任的巧妙引導,而歌聲更多是學生自發(fā)的,對精神的激發(fā)功能更有效,更意味深長。
在《論語》中有“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的說法。一個人通過學習詩,在內(nèi)心修養(yǎng)、情感意象等方面得到培養(yǎng)和陶冶,通過學習禮,使行為修養(yǎng)、人際交流等方面得到培養(yǎng)和陶冶,然后再通過“樂”的教化,將前面的學習有機融合,使人的外在修養(yǎng)與內(nèi)在修養(yǎng)融為一體,真正地做到內(nèi)外兼修。人通過“樂”的教化功能,修養(yǎng)成一個彬彬有禮的謙謙君子。在古代教育就強調(diào)“樂”的教化功能,作為現(xiàn)代社會的我們有何理由不用“樂”來激發(fā)學生的精氣神呢?
第三種是感恩的聲音。有人說:一種聲音,是一種思想,一種思想,是一種行動,一種感恩的行動,就是一種做人的素養(yǎng)。我希望在初中階段,能培養(yǎng)出學生對父母的感恩之聲,對老師有感激之情,對母校心存感謝。讓其成為班級文化的一種力量,一種精神的內(nèi)在力。做事先做人,不論他們的學習成績?nèi)绾?,先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思想品德,起碼要讓學生學會了一種生存的理念,學會感激別人,感恩親人,從而鞭撻自己。在接手這個班時,我還聽說這個班級的學生最沒“良心”,每次教學調(diào)查,都讓任課老師不好受。我原來也有點悲觀情緒,不指望他們對我怎樣感激,做好自己該做的就行了,后來,在兩次的愛心捐款中,發(fā)現(xiàn)這班學生是挺能“捐”的,而通過自己的觀察,發(fā)現(xiàn)有幾位學生雖然不怎樣讀書,紀律還有點放肆,但對老師還是挺有禮貌。經(jīng)過反思,我覺得不是學生不懂感恩,而是我們大人沒引導好。因此,在讀書聲和歌聲中我又感悟出要培養(yǎng)出一種感恩的聲音。首先,召開了以“感恩”為主題的主題班會,印發(fā)“感恩”主題的文章供學生課余讀,課間唱“感恩的心”,觀看感恩電影《暖暖》等。其次,引導學生學會換位思考。如果你是班主任如何處理這個問題,如果你是父母,如何面對像你這樣的孩子。如果你是校長又如何處理學校的一些事情。這樣的問題常常提醒學生思考,讓他們在換位中理解他人,生活中人人都有自己的不如意,少一點埋怨,多一點體諒。再次,引導他們在日常中表現(xiàn)起來。如教師節(jié),母親節(jié),父親節(jié)、感恩節(jié),或平時的節(jié)假日,提醒學生主動去問候和關(guān)愛身邊的人。平時我還特別注意鼓勵感恩的行為。如班長謝同學在雨夜中主動為數(shù)學老師送雨傘;還有位同學看到老師中午下班后,仍然留在辦公室改作業(yè),就去買了一盒飲料并輕輕地說了聲“老師辛苦了……”師生關(guān)系尤如春風化雨,溫暖了彼此的心靈。此時我也趁熱打鐵及時引導學生對家長的感恩之心。學校開通了家校群之后,我與家長們經(jīng)常在群里交流溝通,每逢節(jié)日班里的大部分家長們都會對班主任發(fā)問候信息,還有家長在中考前的一個晚上,打電話來感謝我們學?!@樣一個個發(fā)生在身邊的感恩行為,我都會與學生分享,讓學生學習自己長輩的感恩之心,在分享中放射感恩的光芒。感恩是當代社會呼喚的一種精神,沒有這種精神扎根在學生的內(nèi)心,學生的成長就很難一帆風順。希望在班級文化的建設(shè)中,班主任沒有忽略這種精神的引導,讓感恩之心充滿課堂,遍布校園,學生帶著感恩之心走入高一級的學校,走進社會,擁抱未來。
精神是理念的先導,理念是行動的指南。偉人毛澤東說過,人是需要一點精神的。班級文化建設(shè)中更需要孕育一種激昂向上、心存感恩的精神,讓精神產(chǎn)生出動力,無疑是每個班主任需要面對的問題和研究的課題。上面我談到的用三種聲音培養(yǎng)精氣神的內(nèi)動力,只是個人的一點不成熟的做法。基礎(chǔ)教育領(lǐng)域的班主任何不嘗試更多有效的方法來培養(yǎng)學生的精神?
參考文獻:
[1]文惠.淺談如何提升校園精氣神[J].學苑教育,2016,(14):8.
[2]余婷婷.問道:語文課堂,您的學生需要提高精氣神嗎[J].語文世界(教師之窗),2014,(Z2):109-11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