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恩麗
家庭化護理模式對提高初產婦自然分娩率的影響
王恩麗
目的 探討產科護理中家庭化護理模式的實施對提升初產婦自然分娩率的效果。 方法 選取初產婦 180 例,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各 90 例,實驗組孕婦給予家庭化護理模式,對照組孕婦常規(guī)產科護理。觀察不同護理模式對初產婦分娩前后焦慮程度、自然分娩率及產程時間的影響。 結果 兩組孕婦分娩前焦慮自評量表(SA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但分娩后實驗組孕婦 SAS 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孕婦焦慮程度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孕婦自然分娩選擇率和成功率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 P<0.05)。實驗組孕婦 3 個產程時間均明顯短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 P<0.05)。 結論 家庭化護理模式的實施對緩解孕婦分娩前后的焦慮狀態(tài),促進自然分娩,降低剖宮產率,促進母親和孩子的健康有著積極的作用,值得在臨床上推廣。
家庭化護理模式 焦慮 產程 自然分娩率
近年來,隨著剖宮產手術技術的不斷提高以及手術器材的不斷革新,選擇剖宮產分娩的孕婦與日俱增。特別是初產婦,對生產過程的陌生及恐懼使剖宮產率在這個人群中久居不下。相關統(tǒng)計資料顯示,我國產科臨床上有大約 50%的孕產婦選擇剖宮產手術,該比例在世界各國中位居首位[1]。剖宮產手術是一種創(chuàng)傷性的分娩方式,在給孕婦造成一定創(chuàng)傷的同時也有可能對胎兒造成傷害[2]。為了使孕婦能更好地了解和接受自然分娩,從而提高自然分娩率,筆者對收治的 90例初產婦按照家庭化護理模式進行護理,并與同期行常規(guī)產科護理的90 例初產婦作比較,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對象 選擇 2015 年 1 月至 2016 年 1 月在本院待產的初產婦 180 例,均為足月生產,年齡 21~40 歲;所有初產婦經 B 超檢查無異常,無妊娠合并癥,且均愿意參與本次研究。在孕婦自愿的基礎上,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各 90 例。實驗組孕婦年齡 21~37(26.3±2.5)歲,孕周 38~42 周;對照組孕婦年齡 22~37(26.6±2.8)歲,孕周 37~42 周;兩組孕婦年齡和孕周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 P >0.05)。
1.2 護理方法
1.2.1 常規(guī)產科護理 對照組孕婦行常規(guī)護理,具體護理方法如下[3]:(1)孕婦入院后給予常規(guī)的檢查;(2)每日監(jiān)測孕婦各項體征如血壓、胎心等;(3)根據醫(yī)囑指導孕婦的作息;(4)嚴密觀察孕婦的臨產癥狀,做好接產準備;(5)與孕婦多溝通,以緩解其緊張的情緒,使其保持平靜的心態(tài)積極待產;(6)指導孕婦保持外陰部清潔,防止感染。
1.2.2 家庭化護理模式 實驗組孕婦以家庭化護理模式進行護理。
1.2.2.1 病房環(huán)境 家庭化產科病房的門上張貼“靜”字,同時安排 1 位護工在病房巡視,提醒孕婦家屬營造一個安靜的大環(huán)境。在不影響孕婦休息的前提下,護士站在上班時間播放舒緩的輕音樂,以安撫孕婦緊張的心理。護士全部穿著粉紅色工作服,以消除部分孕婦對白大褂的恐懼、緊張心理。同時,病房設置雙人床、微波爐、冰箱、電視等常規(guī)電器,允許孕婦帶一些喜歡的小物件到病房,營造家庭化病房[4]。
1.2.2.2 建立產科健康宣教講堂 產科病區(qū)每天固定舉辦產科知識講座,講座常規(guī)由資深助產士或護士長主持,向孕婦及其家屬普及基本的產科知識,介紹產科的母嬰護理保健知識,分析孕婦及家屬心理狀態(tài),旨在緩解孕婦及家屬的緊張情緒。同時邀請已經生產產婦的家屬作相關經驗的分享。
1.2.2.3 以家庭為中心的床旁健康宣教 護士在孕婦入院后對孕婦及其家屬進行健康宣教,以增加孕婦及家屬對產前知識的掌握,使其了解不同分娩方式的適應證與優(yōu)缺點,從而提高自然分娩率。具體方式如下:(1)護理人員向孕婦及其家屬宣講自然分娩知識,使其對自然分娩有正確的認識,以改變其思想觀念,選擇自然分娩。宣講時最好結合孕婦文化程度,如針對文化程度較低孕婦,采用通俗易懂語言或者圖示、口頭敘述與視頻播放相結合的形式為其講解相關知識與注意事項,同時在宣講過程中與孕婦構建相互信任關系[5]。(2)對孕婦進行飲食教育。孕晚期因胎兒成長比較快,護士需引導孕婦多補充維生素 A、維生素 E 和無機鹽,同時確保食物品種的多樣化與營養(yǎng)均衡化,幫助孕婦保持體力,從而提高自然分娩的成功率。
1.2.2.4 以家庭為中 心的產前焦 慮評分及心 理護理孕婦入院及分娩后,使用焦慮自評量表(SAS)對其焦慮程度作一個量化分析。護理人員應主動與孕婦進行溝通,給予安慰和鼓勵,幫助其樹立自信心。特別是焦慮程度高、情緒波動較大的孕婦,更應以和藹的態(tài)度對其進行安慰安撫,并在住院全過程中注意觀察孕婦的情緒變化。對孕婦家屬(尤其是孕婦丈夫)進行心理安慰培訓,旨在隨時對孕婦進行床旁的心理安慰。
1.2.2.5 家庭化產時分娩支持 產房設置布局溫馨,整體暖色調為主,光線充足、溫度濕度適中,常規(guī)配備音響和電視機等設施,營造輕松的家庭化分娩環(huán)境。研究表明,98%的孕婦在分娩過程中會有緊張恐懼,幾乎所有的孕婦都希望產時有親人特別是丈夫陪伴[6]。因此,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對孕婦實行陪伴分娩,在專職的助產士充分了解孕婦妊娠過程,全面評估孕婦生理需求和心理狀態(tài)的基礎上,讓家屬主要是孕婦丈夫參與產程陪護,雙方面鼓勵從而使孕婦對自然分娩充滿信心。
1.2.2.6 家庭化的疼痛護理 孕婦出現宮縮疼痛時,在護士指導下,家屬陪同下采用“拉梅茲呼吸法”[7]來緩解疼痛。先引導孕婦取屈膝仰臥位,要求其放松身體;然后指導其用鼻子深呼吸,并緩慢呼氣,在其宮縮間歇暫停后,休息片刻。此外,指導家屬播放舒緩的音樂,幫助孕婦轉移注意力,減少孕婦對疼痛的應激反應;消解其緊張情緒。
1.3 觀察指標 本研究采用 SAS 對兩組孕婦分娩前后的焦慮程度進行量化評定,評分<50分為正常,評分50~59 分為輕度焦慮,評分 60~69 分為中度焦慮,評分≥70分為高度焦慮。同時比較兩組孕婦選擇分娩方式和最終分娩方式的差異以及兩組孕婦3個產程時間的差異。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 SPSS 19.0 統(tǒng)計軟件。計量資料以表示,組間比較采用兩獨立樣本 t檢驗,組內比較采用配對 t檢驗;兩組孕婦焦慮程度比較采用Mann-Whitney U 檢驗;兩組孕婦分娩方式比較采用 χ2檢驗。
2.1 兩組孕婦分娩前后 SAS 評分比較 兩組孕婦分娩前 SAS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但分娩后實驗組孕婦 SAS 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分娩后 SAS 評分明顯低于分娩前,對照組分娩后 SAS 評分則明顯高于分娩前,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 P<0.05),見表 1。
表1 兩組孕婦分娩前后 SAS評分比較
2.2 兩組孕婦焦慮程度比較 實驗組孕婦正常 9 例,輕度焦慮 42 例,中度焦慮 30 例,重度焦慮 9 例;對照組孕婦正常 5 例,輕度焦慮 20 例,中度焦慮 38 例,重度焦慮 27例;兩組孕婦焦慮程度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3 兩組孕婦分娩方式比較 對照組 90 例孕婦中,選擇自然分娩的有 75 例(83.3%);其中順利自然分娩的有 72 例,自然分娩成功率為 80.0%。實驗組 90 例孕婦中,選擇自然分娩的有 88 例(97.8%);其中順利自然分娩的有 86 例,自然分娩成功率為 95.6%。實驗組孕婦自然分娩選擇率和成功率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 P<0.05)。
2.4 兩組孕婦產程比較 實驗組孕婦 3 個產程時間均明顯短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 P<0.05),見表2。
表2 兩組孕婦產程比較
隨著現代醫(yī)學服務模式的轉變,產科服務的觀念也由以病人為本轉變?yōu)橐匀藶楸綶8]。眾所周知,心理干預在孕婦分娩全過程中發(fā)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這種現象在初產婦中尤其明顯。同時有研究表明,科學的護理模式可在分娩過程給予孕婦足夠的心理支持,從而提高自然分娩的選擇率和成功率[9]。家庭化護理模式是一種全新的兼顧人性化及科學合理性的護理方式,此護理模式能滿足孕婦的心理、生理及社會狀態(tài)各方面的需求,在孕婦對護士強烈的信賴和相互合作的護患關系的基礎上使其更傾向于選擇自然分娩,從而降低剖宮產率[10]。本次研究結果表明,對于初產婦,生產前無論是選擇何種護理模式,其對于生產未知而產生的焦慮并沒有改變,雖然對照組焦慮評分略大于實驗組,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但分娩后實驗組孕婦 SAS 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家庭化護理模式能夠明顯緩解孕婦產后的焦慮狀態(tài),這與充分的產前宣教、溫馨的病房布置和及時的醫(yī)患溝通有一定關系。
本研究發(fā)現,雖然實驗組和對照組3個產程時間均在正常范圍內,但實驗組產程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產程時間的減少能夠一定程度上降低中轉剖宮的概率,從而提高自然分娩率。家庭化護理模式更多地照顧到了孕婦心理層面的焦慮,通過專業(yè)的心理干預以及各方面的心理支持緩解了孕婦對于未知生產過程的恐懼[11]。本研究顯示實驗組孕婦無論是選擇自然分娩的比例及最終自然分娩的成功率均明顯高于對照組。此結果與何少玲[3]的觀點一致。
綜上所述,家庭化護理模式的實施對緩解孕婦分娩前后的焦慮狀態(tài),促進自然分娩,降低剖宮產率,促進母親和孩子的健康有著積極的作用,值得在臨床上推廣。
[1] 鄭惟.我國剖宮產率的變化及相關因素探討[J]. 黑龍江醫(yī)學,2010, 34(9):668-670.
[2] 阮焱,張為遠.剖宮產的現狀及剖宮產率高居不下的原因[J].實用婦產科雜志,2015,31(4):241-243.
[3] 何少玲.產科護理新模式對提高孕婦自然分娩率的影響[J].中國民族民間醫(yī)藥,2016,25(10):124-125.
[4] 高秀智,黃俊芝,邢紹芝,等.產科護理新模式對提高自然分娩率的影響[J].濱州醫(yī)學院學報,2014,3:228-229.
[5] 余柳玲.產科護理新模式對降低剖宮產率的影響[J].大家健康:學術版,2014,22:203-204.
[6] 文春姬,全貞姬.以家庭為中心的產科護理研究進展[J].現代醫(yī)藥衛(wèi)生,2011,27(4):557-559.
[7] 張潔,左玉花,張玲.拉梅茲生產法訓練對分娩情緒的影響[J].齊魯護理雜志,2006,12(1b):180-180.
[8] 周昔紅,李樂之.人性化產時服務模式的研究現狀[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09,15(27):2823-2825.
[9] 胡蘭.心理護理干預對分娩方式選擇的影響研究[J].大家健康旬刊, 2017,11(2).
[10] 聶娟娟.家庭護理模式在產科護理中的應用效果[J].當代護士:學術版(中旬刊),2017,2:65-66.
[11] 張寵英.自然分娩孕婦產程與心理、生理及社會支持的相關性研究[J].中國婦幼保健,2012,27(15):2277-2279.
2017-03-10)
(本文編輯:陳麗)
10.12056/j.issn.1006-2785.2017.39.11.2017-612
317500 溫嶺市婦幼保健院婦產科
王恩麗,E-mail:103523416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