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衛(wèi)國
“逼捐”扶貧源于認知錯誤
尹衛(wèi)國
據(jù)媒體報道,最近云南省麗江市永勝縣政府發(fā)文規(guī)定全縣企事業(yè)單位干部職工捐款扶貧,其中正處級干部每人捐5000元,普通職工每人捐1000元,計劃籌資1180萬元。“全民捐款”引發(fā)廣泛關注,不少職工對此多有抱怨,縣委宣傳部回應稱報道內(nèi)容屬實,縣里已經(jīng)開始糾錯,縣長在干部大會上致歉,表示要退回捐款。
縣政府知錯就改值得肯定。這場“逼捐”風波,動機或許沒錯,但辦法明顯錯誤,暴露了該縣政府法律意識淡薄。扶貧進入攻堅階段,需要大量資金,雖然有中央及省級財政的鼎力支持,但缺錢仍然是扶貧工作的一大難題。于是部分領導便打起當?shù)厝罕姷闹饕?,想從職工身上刮點“油”解決扶貧款匱乏的難題??僧?shù)仡I導有沒有想過,貧困地區(qū)的職工能有多高的收入呢?1000元或許就是普通職工半月的工資,或一個月的生活費,如此攤派捐款勢必給他們的生活帶來困難,豈能不引起反感?
問題的要害更在于這種做法明顯違反《慈善法》。我國新修訂的《慈善法》明確規(guī)定“開展募捐活動,不得攤派或者變相攤派,不得妨礙公共秩序、企業(yè)生產(chǎn)及人民生活?!焙苊黠@“自愿”二字是慈善的核心,是一切捐款活動必須恪守的前提與原則。捐款的用途或許是救急,但實質是慈善,任何形式的募捐都是慈善行為,既然是慈善行為就須嚴格守法,一切按法律程序與要求辦事。在《慈善法》面前,權力不可任性,不能越雷池半步。捐款扶貧不是不能做,而是要守法,扶貧再缺錢,也絕不能伸出違法之手掏群眾的口袋。
政府發(fā)“紅頭文件”或通知強行捐款,永勝縣遠不是“孤案”,此前早有先例,而此次永勝縣重蹈覆轍,著實耐人尋味,需要深刻反思。在筆者看來,攤派“逼捐”的事屢屢發(fā)生,關鍵錯在對捐款的認知出現(xiàn)偏差或錯誤。在一些領導的思想觀念中,捐款并非慈善行為,而是一種救急、“救火”行動,認為干部群眾有義務,政府也有權力來作出安排。于是各種形式的“逼捐”層出不窮,如扶貧缺錢要捐款、遭遇自然災難要捐款,乃至于政府上馬建設項目資金不足,也要干部群眾捐款。認清把捐款當作救急,通過政府權力能搞定一切事情的做法是不對的。讀懂了這一點,方能杜絕“紅頭文件”“逼捐”的怪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