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勇
摘 要:新課標教學過程中要善于把握課堂小討論,增加課堂的趣味性和調(diào)動學生動腦的積極性,提高課堂效率;在訓練學生的思維活動時,應舍得時間組織學生做專題討論,促進素質(zhì)的整體提高。
關鍵詞:課堂討論;時機;教學效果
新課標課本內(nèi)容并非與舊課本一樣,文字說理非常詳細,在新課標里出現(xiàn)最多的往往是問號,至于答案,就必須要經(jīng)過一系列的探究活動才能得到。這樣的課文特點,就決定在新課標課堂里,必須以學生為主,而學生又必須以討論和實踐活動為主。
怎樣才能提高課堂的教學效果,組織好課堂氛圍,通過實踐積累,我總結出幾點:
一、善于利用課堂小討論,增加課堂的趣味性和調(diào)動學生動腦的積極性,提高課堂效率
1.當學生對于知識的正確性提出質(zhì)疑的時候,老師首先要鼓勵這種行為,保護好學生積極思考的行為,然后從學生的角度思考其對這個問題的理解,找出問題存在的根本,對其進行側(cè)面的引導,指引其自己找到解決的方法,例如,在七年級下冊第三章近似數(shù)的學習中,學生很快就理解中國目前人口約為12億人中的12億為近似數(shù),但他們理解不了一袋蘋果重3千克中的3千克是個近似數(shù),他們認為3是個整數(shù),就跟小明有3個蘋果的意義是一樣的,所以3千克是個精確的數(shù)。我不動聲色,又給出一題:小明買了2斤瓜子,并模仿賣東西的人說:“哎,平了一點再抓一把就差不多了,哎,都多了,看你那么可愛就給你吧?!甭犃宋业奶崾?,哄笑中有的同學馬上理解了,并把自己的理解和同學交流了起來。三分鐘后,我佯裝不懂地問:2千克、3千克到底應該是什么數(shù)呀?答案和理由馬上就有學生說出來了,輕松解決“測量出來的數(shù)字都是近似數(shù)”這個知識點。
2.當學生意見分成幾組時,老師要留出時間讓學生進行交流和討論,說出自己的思路和想法,同時也要借鑒其他學生不同的想法,例如,我曾出過一題:
已知:如圖AB//CD,且AB=CD。
求證:△ABO≌△DCO。
我的本意是想讓學生練習新學知識點ASA的,但在完成練習的過程中,有幾個學生爭了起來,都認為自己做的才是對的。我略看了他們的說理過程,發(fā)現(xiàn)了問題所在,于是我叫了三名學生把他們的“道理”寫到黑板上,并讓全班同學做小老師,看看誰的對,錯又錯在哪里。黑板上出現(xiàn)三種答案:
A同學:因為AB//CD,所以∠A=∠B,∠C=∠D(兩直線平行,內(nèi)錯角相等),又因為AB=CD,所以△ABO≌△DCO(ASA)。
B同學:因為AB//CD,所以∠A=∠B,(兩直線平行,內(nèi)錯角相等),又因為AB=CD,∠AOB=∠DOC(對頂角相等),所以△ABO≌△DCO(AAS)。
C同學:因為AB//CD,所以∠C=∠D(兩直線平行,內(nèi)錯角相等),又因為AB=CD,∠AOB=∠DOC(對頂角相等),所以△ABO≌△DCO(AAS)。
在答案慢慢出現(xiàn)在黑板上時,下面的學生就自由討論起來。越來越多的學生臉上出現(xiàn)了驚喜的表情,甚至有學生忍不住大叫起來:都可以都可以。三個小老師再點評講解一翻,最后幾個不太明白的學生都哦聲連連。稍微點評一下,讓學生了解,其實有時候一道題并不是只有一種答案。
二、舍得時間進行專題討論
在數(shù)學教學的過程中,有些教學不僅是將知識傳授給學生,讓學生了解和掌握知識點,鼓勵學生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對問題提出質(zhì)疑。這才是學生掌握知識和提高自身能力的正確過程,以往老師在課堂上充分利用有限的時間進行知識講解,每個學生對知識的接受水平不同,也都有自己對問題獨特的思考,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完全以教師為主體,整節(jié)課的大部分時間都是老師進行教學,而新的課堂教學中,將更多的時間留給學生,將學生看成課堂的主體,以學生的興趣和思路為出發(fā)點進行教學。
總之,課堂討論是新課程標準中重點實行的教學方案,學生在課堂上充分參與教學,不再是以往單一的教師講解,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進行自由討論和交流,充分發(fā)揮每個學生的想象力,這樣能夠增加課堂的趣味性,調(diào)動學生動腦的積極性,提高課堂效率,圓滿地完成教學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