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愛的歷史》作為妮可·克勞斯的第二本小說,一經(jīng)出版,立刻登上英美各大暢銷排行榜。本文運用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分析主人公利歐的心理路程。
關(guān)鍵詞:《愛的歷史》;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利歐
作者簡介:王蓓蓓(1993-),女,漢族,河南省三門峽市人,鄭州大學(xué)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英美文學(xué)。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xiàn)標(biāo)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7)-15--01
妮可·克勞斯作為一名猶太裔美國女作家,近年來在文壇上嶄露頭角,獲得許多關(guān)注。2002年,她的第一本小說《走進(jìn)房間的男人》出版,獲選《洛杉磯時報》年度最佳好書,并獲得美國著名作家兼藝術(shù)評論家蘇珊·桑塔格的盛贊。第二本小說《愛的歷史》于2005年出版,一經(jīng)上市,獲獎無數(shù),成為國際暢銷書。第三本小說《大宅》獲得2010年國家圖書獎的提名,并成功入圍2011年橘子圖書獎。
1.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是人本主義科學(xué)的理論之一,由美國心理學(xué)家亞伯拉罕·馬斯洛1943年在《人類激勵理論》論文中所提出。馬斯洛理論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愛和歸屬感、尊重和自我實現(xiàn)五類,依次由較低層次到較高層次排列。
2.利歐需求的缺失
缺乏安全感:在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中,安全需要類:安全、穩(wěn)定、依賴、免受恐嚇,焦躁和混亂的折磨(馬斯洛,1987:44)。利歐的人生境遇大致可分為去美國之前和到美國之后。在去美國之前,利歐生活相對愉快,并遇到了他一生的愛人——艾爾瑪。但是一切都在納粹攻陷這個小城鎮(zhèn)之后改變了,“1941年的夏天,德國的特別行動隊殺害了成百上千的猶太人……他們攻占了斯洛尼姆”(楊蔚昀,2009:10)。利歐此時失去家園,他用了三年半的時間躲藏,藏在石縫間,地下室,窯洞中,并在難民營度過了六個月。
缺乏愛和歸屬感:假如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都很好地得到了滿足,愛、感情和歸屬的需要就會產(chǎn)生,并且以新的中心,重復(fù)著已描述過的整個環(huán)節(jié)?,F(xiàn)在,個人空前強(qiáng)烈地感到缺乏朋友,心愛的人,妻子或孩子(馬斯洛,1987:49)。利歐來到美國,感受最多的就是孤獨,沒有歸屬感。小說的開頭就是利歐在設(shè)想“明天或者后天,當(dāng)他們撰寫我的訃告”時的情況。利歐總是會想到自己會以什么樣的方式死去,因此他早早地為自己選取了一塊墓地。
缺乏自尊:自尊需要的滿足導(dǎo)致一種自信的感情,使人覺得自己在這個世界上有價值,有力量、有能力、有位置,有用處和必不可少。然而這些需要一旦受到挫折,就會產(chǎn)生自卑、弱小以及無能的感覺(馬斯洛,1987:52)。人們走在大街上,像避開瘟疫一樣繞開他走,勢必讓利歐缺乏自信。而且利歐在紐約做了幾十年的鎖匠之后,早已退休,沒有工作,人們也很少需要他。在尋求自我的過程中,竟然發(fā)現(xiàn)自己“不存在”。一次與表哥照相,竟然三次都沒有顯示圖像。利歐就像一位隱形人,孤單地生活在世上,不被人關(guān)注。
3.利歐尋找需求的努力
雖然利歐到了美國之后,失去了許多。但是他一直在堅強(qiáng)地活著,他努力地想融入社會,尤其是他對艾爾瑪?shù)膼?,推動事情往前發(fā)展。
對艾爾瑪?shù)膼郏骸暗谝粋€女人也許是夏娃,但是我心中的第一個女孩將永遠(yuǎn)是艾爾瑪”(楊蔚昀,2009:54)。小說中最讓人動容的就是利歐對艾爾瑪?shù)膼?,這份愛讓利歐活了下來。利歐從十歲開始就一直愛著艾爾瑪,他將自己寫的書首先讓艾爾瑪讀,送給艾爾瑪項梁,稱艾爾瑪?shù)奈鞘撬靡簧鷣硖綄さ闹i題。在艾爾瑪去美國之后將自己寫的關(guān)于兩人愛情的《愛的歷史》的章節(jié)寄給艾爾瑪。
對艾薩克的愛:如果說,利歐對艾爾瑪?shù)膼?,得到艾爾瑪?shù)幕貞?yīng)。那么利歐對兒子艾薩克的愛是更加無私的。他默默關(guān)注兒子的成長,在艾薩克成為作家時,利歐收集所有關(guān)于艾薩克資料,并保存下來。一次,利歐突然從報紙上看到兒子去世的消息,不禁無法接受。從利歐的一段心理獨白更加體會到父愛的偉大,“只有現(xiàn)在,在我兒子已經(jīng)去世了之后,我才意識到我的生活中是多么地需要他。當(dāng)我在早晨醒來時,那是因為有他的存在;當(dāng)我點餐時,那是因為有他的存在,當(dāng)我寫著我的書時,那是因為他存在著,他會來閱讀”(楊蔚昀,2009:76-77)。
4.結(jié)語
《愛的歷史》飽含深情和希望,給予人愛的力量。正如阿莉·史密斯所說,此書之美在于它的鮮活、真正地飽含能量。它不僅讓你重拾對小說的信心,也重拾對周遭一切的信心。小說中的主人公雖然缺乏安全感,歸屬感,失去了愛人,但是卻沒有缺失愛的能力,沒有放棄生存,仍然堅強(qiáng)地活下去。這就給了我們莫大的希望和慰藉,即使生活面臨困難,也不要放棄活下去的希望,追尋生命的意義。
參考文獻(xiàn):
[1]Lang, Jessica. “The History of Love, the Contemporary Reader, the Transmission of Holocaust Memory” Modern Literature, 2009(1): 43-56.
[2]馬麗娟. “孤獨世界中愛的追尋——《愛的歷史》中的敘事聚焦分析”[J].劍南文學(xué):經(jīng)典閱讀,2012.
[3]馬斯洛著.《動機(jī)與人格》[M]. 許金聲等譯. 北京:華夏出版社,1987.
[4]妮可·克勞斯著. 《愛的歷史》[M]. 楊蔚昀譯. 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2009.
[5]吳健.“《愛的歷史》部充斥著愛與創(chuàng)作的元小說”[J]. 黑龍江教育學(xué)院學(xué)報,2012.
[6]奚培.“《愛的歷史》中的敘事構(gòu)建”[J]. 北方文學(xué),2014.
[7]元月.妮可·克勞斯的《愛的歷史》的主題研究[D]. 北京:中央民族大學(xué),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