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安民
課堂教學是由“教”與“學”兩方面構成的,二者相輔相成。然而,過去總是強調和重視教師的教法,從課前的備課到教學過程各個環(huán)節(jié)的設計,都忽略了學生的學法指導,忽略從學生這一角度來設計課堂教學,沒有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這種教學方法因為不是“以學生為中心”,不是以激發(fā)學生的潛能為根本,不是強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不是把知識的傳授作為培養(yǎng)學生能力的手段,所以,教師的主動性不是主要放在設計課程上,而是注重在課堂上如何控制學生。這種教學方法忽視了教師的課堂教學應盡量開發(fā)和保護學生想象能力、探究能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的問題,因此新課改下的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應該進行一些新嘗試。
一、朗讀
以讀為本,這是自古以來代代相傳的學習方法,對語文來說,不失為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三分文章七分讀,一篇范文,只有反復誦讀,才能得其妙處。記憶文章靠讀,領會文章靠讀,鑒賞文章靠讀,寫作文章也靠讀。“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其中說的道理是很明白的。語文閱讀教學中提倡朗讀,是閱讀教學的基礎。一篇范文,也只有讓學生去誦讀,去領會,方能得其妙處。
讀可分為默讀和朗讀,對于語文課堂閱讀教學來說,可以把二者結合起來運用。快速閱讀,提取信息,可用默讀,而在課堂上,一般采用朗讀的方式效果更明顯。朗讀,視之于目,誦之于口,聞之于耳,形成于腦,整個過程調動了諸多因素,對課文的體會、理解、記憶會更有利。作為語文教師,在課堂閱讀教學中設計了朗讀這一教學程序,這只體現(xiàn)了教法;而具體指導學生如何朗讀,如何培養(yǎng)學生朗讀的興趣,如何由朗讀去領會課文的內容,即讓學生學會朗讀這一方法的運用,則是學法的指導。在課堂教學中,朗讀的形式可以多種多樣:教師范讀,學生練讀;領讀,齊讀;分段落讀,分角色讀;等等。總之,要因文設讀,以培養(yǎng)起學生朗讀的興趣。
二、質疑
在掌握朗讀方法的基礎上,要進一步指導學生提高閱讀能力的技巧,具體來說,就是教給學生質疑解難的方法,它是課堂教學在朗讀基礎上的深入。質疑,就是提出問題。對此,古人有許多精辟的論述:“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因此,教師要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在閱讀中發(fā)現(xiàn)問題,善于質疑,進而釋疑,達到領悟問題的目的。作為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設計了讓學生提問這一程序,這只是教法;而鼓勵學生質疑,指導學生如何質疑,大膽地支持學生提出問題,肯定學生的不同見解,則是突出了學法的指導。
質疑的方法有:求異質疑法,即從相反的角度提出種種問題的方法;發(fā)散質疑法,即從某事物的不同角度提出各種問題的方法;添加質疑法,即對某人某事的引申、補充提問題的方法。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可根據自己的教學實踐或經驗,運用以上質疑的方法,擺出自己在鉆研課文中所發(fā)現(xiàn)的問題,并以此為例子,指出善于質疑是深入理解課文的途徑,也是培養(yǎng)創(chuàng)造性能力的關鍵。敢于質疑,善于質疑,是學生主動學習的關鍵,也是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力的關鍵。
三、創(chuàng)新
愛因斯坦說:“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在質疑的基礎上,指導學生善于創(chuàng)新,是指導語文學習的主要目的。閱讀教學的目的是激發(fā)學生的多向思維,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培養(yǎng)具有創(chuàng)造力的學生。因此,用什么樣的方法去指導學生,就成了問題的關鍵。在教學中往往碰到這樣的問題:學生的答案與標準答案不夠吻合,但并不能說他們的答案錯了。正如有的專家所指出的,語文的有些答案并非是唯一的,而學生的答案有可能是合理的。作為教師,要鼓勵學生發(fā)表自己的見解,指導學生養(yǎng)成善于創(chuàng)新的學習習慣。只有這樣,培養(yǎng)出來的學生才能成為新世紀的人才。
總之,教師要鼓勵創(chuàng)新,激發(fā)個性。不僅要著眼于學生智力的開發(fā),更要著眼于學生創(chuàng)造力的培養(yǎng),以提高學生的素質為目的。只有對學生進行學習方法的指導,培養(yǎng)學生具有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能力,才能真正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使學生有效地學習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