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小煒
【摘要】《巴黎圣母院》是法國著名作家維克多·雨果的一部浪漫主義長篇小說。作品中通過美與丑的對照塑造了很多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例如,卡莫西多、愛斯梅拉達、克洛德、弗比斯等,每一個人物形象都蘊含著豐富的內(nèi)涵,體現(xiàn)著真實的人性,散發(fā)著時代的氣息。這部小說不僅在藝術價值上達到一定的高度,還在思想上帶給讀者深深的震撼。
【關鍵詞】《巴黎圣母院》;人物形象;卡莫西多;愛斯梅拉達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雨果在作品《巴黎圣母院》中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經(jīng)典人物形象,美麗善良、勇于追求的愛斯梅拉達,外表丑陋、內(nèi)心美好的卡莫西多,道貌岸然、虛偽邪惡的克洛德,英俊瀟灑、冷漠無情的弗比斯等,通過美與丑、善與惡的對照原則展現(xiàn)了故事發(fā)展的情節(jié),揭示了黑暗統(tǒng)治下宗教和貧民之間不可緩和的矛盾,以及人們對民主、平等、自由的向往。
一、《巴黎圣母院》的故事概括
小說作品《巴黎圣母院》以藝術的手段再現(xiàn)了四百多年前路易十一統(tǒng)治時期的真實歷史。宗教的副主教克洛德受過良好的教育,是一個積極上進的人,在見過美麗善良的吉普寨女郎愛斯梅拉達后,激發(fā)了內(nèi)心強烈的占有欲和邪惡性,企圖設計騙局對愛斯梅拉達圖媒不軌,外表丑陋的敲鐘人卡莫西多認清了克洛德的詭計,便傾盡全力去營救愛斯梅拉達,最終不敵宗教的黑暗勢力,成了貴族階級的犧牲品。
小說作品成功的描繪了15世紀法國王朝復辟時百態(tài)的社會生活,將封建教會陰險、毒惡、無恥的面目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同時贊揚了被壓迫下窮苦百姓敢于斗爭、正直善良的精神。雨果認為:“丑就在美的旁邊,畸形靠近著優(yōu)美,粗俗藏在崇高的背后,善與惡并存,黑暗與光明相共”。作品在人物塑造上也運用了這一對照原則,展現(xiàn)出了較好的藝術表現(xiàn)效果。
二、《巴黎圣母院》的人物形象
(一)卡西莫多的人物形象
卡西莫多是當時社會窮苦大眾的典型代表。卡莫西多從小被父母遺棄在巴黎圣母院門口,他是一個有著“幾何形的臉,四面體的鼻子,馬蹄形的嘴,參差不齊的牙齒,獨眼,耳聾,駝背,難聽而忠厚的聲音”的畸形兒,作者通過夸張的外貌塑造凸顯出他的性格特點??鞫嗟娜宋镄蜗笥幸粋€明顯的變化:第一階段,他被克洛德收養(yǎng),每天負責敲鐘,為報恩,他對克洛德言聽計從,包括去綁架愛斯梅拉達;第二階段,在遇到愛斯梅拉達之后,他真誠善良、忠實勇敢的本性被復活了,奮不顧身地去救處于危險中的愛斯梅拉達,并且不圖任何回報,與克洛德、弗比斯的人物形象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二)愛斯梅拉達的人物形象
愛斯梅拉達是雨果筆下集真、善、美于一體的完美的藝術形象。她在小時候被吉普寨人從妓女母親的呵護下偷走,流浪街頭以賣藝為生,雖然飽嘗人世的艱辛與苦難,但是卻始終保持著一顆善良純真、樂于助人的心。愛斯梅拉達美麗善良,當乞丐國王要絞死格蘭古瓦時,她承諾要與格蘭古瓦結婚救下了他的命;當卡莫西多接受刑法口渴難耐時,只有她站出來以德報怨為他送水。她又是勇敢執(zhí)著的,當克洛德威脅她,只要接受他的愛就能夠獲得自由時,她斬釘截鐵地拒絕了;當弗比斯不顧她的安危死活時,卻依然癡心執(zhí)著的愛著他。作者在愛斯梅拉達的身上寄托了理想和希望,但是宗教貴族和黑暗勢力是不可能允許美好事物的存在的。
(三)克洛德的人物形象
克洛德展現(xiàn)了人性的本質??寺宓聫男〗邮芰肆己玫淖诮探逃?,是一個勤奮好學、積極向上、知識淵博的青年,他收養(yǎng)丑陋的卡西莫多、照顧年少的弟弟,能夠看出他是有些許善良的。在成為巴黎圣母院的副主教遇到美麗的愛斯梅拉達后,克洛德真實的人性開始表現(xiàn)出來,內(nèi)心強烈的占有欲迫使他去跟蹤、綁架、強搶愛斯梅拉達,這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愛情,只是人性中的貪婪和欲望而已。他對愛斯梅拉達的占有欲已經(jīng)超越了教會思想的束縛,不顧任何人的想法采用極端的做法只能造成悲劇的結局。雨果用克洛德的形象代表了一部分貴族階級的形象,表面上維護正義、保護弱小,實則道岸貌然、自私自利,揭示了貴族階級的黑暗和罪惡。
(四)弗比斯的人物形象
弗比斯是典型的無情無義、冷酷丑惡之人的形象。他是一個外表英俊瀟灑、看似美好的皇家衛(wèi)隊隊長,深受女孩子的歡迎和喜愛,但是內(nèi)在卻是一個口蜜腹劍、風流成性的偽君子。一方面,弗比斯并不愛他的表妹,卻因為表妹的豐厚嫁妝和貴族地位,而同意和表妹結婚,這是一個將金錢、地位擺在第一位的人;另一方面,他虛偽地愛著愛斯梅拉達,因其美麗的外表才一時興起去追求。單純地愛斯梅拉達卻死心塌地愛上了這個男子,當克洛德因嫉妒襲擊弗比斯時,他僥幸逃脫一劫,愛斯梅拉達卻冤死在了絞刑架上。作家雨果正是通過刻畫弗比斯的外貌更襯托出了人物心靈的丑惡和骯臟,外表與內(nèi)心形成了強烈而鮮明的對比。
維克多·雨果的一生經(jīng)歷了復雜的社會變革,思想也在保守與激進中進行著反復的轉換,也奠定了其作品浪漫主義和現(xiàn)實主義相融合的基調?!栋屠枋ツ冈骸芬环矫嬲鎸嵉胤从沉?9世紀法國巴黎真實的社會現(xiàn)狀,譴責了黑暗政治帶給民眾的痛苦和災難;另一方面,又通過富有激情的語言、跌宕起伏的情節(jié)、個性鮮明的人物展現(xiàn)了真、善、美的力量,贊揚了高尚的品質和無私的精神。直到今天,《巴黎圣母院》中那些光輝的人物形象依然在影響著我們,經(jīng)典將是永恒的經(jīng)典。
參考文獻
[1]劉楠.談雨果《巴黎圣母院》中人性的悲哀[J].短篇小說(原創(chuàng)版),2014(35).
[2]杜娟.雨果《巴黎圣母院》的浪漫主義特色分析[J].語文建設,2014(29).
[3]吳燕.《巴黎圣母院》所折射出的雨果內(nèi)心世界[J].電影文學,2015(7).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