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志杰+盧建學
語文新課程標準列舉了語文作為國家課程應該教什么、學什么,而這些內容完全可以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手段呈現(xiàn)出來,如微課、動畫、電子文檔、視頻、音頻、課件、電子書的形式等。中小學語文教師應該基于語文課程標準,利用多媒體等信息技術手段,根據(jù)學生實際和教學情況自行制定合理的語文教學規(guī)劃。筆者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在語文教學中落實新課程標準,取得了顯著的教學成果。
一、應用信息技術
呈現(xiàn)簡約而系統(tǒng)的語文教學內容
1.應用電子資源輔助語文常識教學
為了明確語文教學內容,教師可以制作目標微課,通過教師生動的語言和字幕闡釋課程目標,這樣可以使學生更規(guī)范地接受語文教育。語文課標要求學生理解、掌握語文基礎知識,包括寫作知識、語法知識、文學知識、國學知識。對于這些內容目標可以利用信息技術手段來實現(xiàn)教學相長,比如把這些基礎知識用電子文檔、電子課件或音頻、微課、視頻甚至是專題學習網頁的形式呈現(xiàn)出來。信息技術可以使學生的語文學習變得輕松、愉快,并且學生可以反復聽講,隨時隨地根據(jù)自己的需要學習、查閱和鞏固所學知識。
2.應用網絡平臺提高學生語文實踐能力
互聯(lián)網信息技術為學生提升語言能力,不僅提供了一個參與語言實踐的平臺,而且提供了豐富的課程資源。我們完全可以利用網絡平臺實現(xiàn)寫作、口語表達的交流與互動。如新課標要求學生具有運用語言文字獲取思想的閱讀技能,教師便可以鼓勵學生為自己的朗讀錄音并上傳至指定的視頻網站,相互交流分享,以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教師可以為學生發(fā)送電子版名著以及閱讀目標,讓學生完成閱讀后在網絡平臺發(fā)表看法、交流觀點,以提高學生的默讀能力。應用信息技術還可以促進寫作教學目標的達成。信息技術為寫作教學目標的達成提供一個跨時代的平臺。首先,教師制作專題寫作教學微課,介紹形形色色的寫作方法,用于有針對性地指導學生寫作。其次,信息技術使學生的作品發(fā)表變得簡單而快捷。筆者在語文教學中鼓勵學生在微信群、網頁、空間、微博發(fā)表所見所聞、思想觀點、情感體驗,培養(yǎng)學生的表達能力、利用論據(jù)論證論點的能力等。另外,寫作教學、語法教學、閱讀教學三者是相輔相成的,而信息技術恰恰能夠完美地將三者整合在一起。筆者認為語法教學應該融入閱讀教學,而不是孤立地學習語法。信息技術為語法與閱讀教學的融合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但是,師生也不能過分依賴信息技術。因為網絡資源來源五花八門,質量也參差不齊,有的觀點偏執(zhí),錯別字連篇,很容易對分辨能力不強的學生造成誤導;學生在利用電子產品學習的過程中更容易分心,相比之下紙制品學習材料更能使學生注意力集中。因此在教育信息化的過程中,教師要為學生們推薦經過篩選的、品質優(yōu)良的學習資料,同時注意對學生應用網絡平臺學習交流過程的監(jiān)管和引導。
3.建立必讀名著閱讀網站,開展課外閱讀活動
名著的閱讀需要教師的引導,中小學語文教師可以制作名著閱讀微課。筆者通過微課向學生明確地提出名著閱讀要求,調動學生閱讀名著的積極性。中小學語文課程標準列出的必讀名著都是非常經典的文學作品,語文教師在微課中,可以向學生介紹閱讀這部名著的大體要求或閱讀指南,鼓勵學生在閱讀中質疑問難,初步掌握略讀這種閱讀方法,熟諳名著的梗概。教師還可以建設一個課外必讀名著網站,把點擊率和在線時間作為評價學生學習的指標?!墩Z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提出了關于課外讀物的建議,要求學生初中階段課外閱讀總量達到290萬字。實踐發(fā)現(xiàn),“略讀微課”恰好能夠以精選出的閱讀書目為主題制作針對性較強的閱讀指南,督促學生利用教師精選的書目加強課外閱讀,從而實現(xiàn)了教師對學生課外閱讀的有效指導。明確了每個年級、每個學年的略讀書目之后,語文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紙質的文學名著,也可以提供文字、聲音、影視交融的電子版的文學名著、適合學生閱讀的各類電子圖書和電子報刊,為學生創(chuàng)設一個美輪美奐、精彩紛呈的語文世界。
二、通過信息化技術
呈現(xiàn)語文課程內容的具體項目
語文課程內容包括現(xiàn)代文語法、應用文、名著、字詞、文學常識、文學與國學概論等。其中語文課程內容的具體項目和內容目標都非常適合借助微課呈現(xiàn),因為微課可以使繁難的項目和目標變得親切而簡潔明快,使學生更易于接受,并且可以根據(jù)自己的需要或反復、或選擇性地觀看微課。語文課程內容的具體項目對學生來講,往往是相對抽象的概念,因此筆者倡導應用信息化技術制作網頁、課件、微課或構建思維導圖,來明確課程內容。對于具體項目的學習,可以根據(jù)教學實際,制作學習網頁、編制適當?shù)木毩曨}幫助學生掌握知識。筆者通過制作網頁、課件、微課,把語文課程內容有條理地呈現(xiàn)給學生,并在教學中構建了思維導圖,使學生更系統(tǒng)地掌握了語文知識,語文成績明顯提高。
三、運用信息技術手段強化語文基礎知識學習
以往,學習語文基礎知識的目的在于“知道”,即了解與掌握,而非養(yǎng)成語文能力。這就需要中小學語文教師通過制作語文基礎知識的微課,有針對性地引導學生學習,使基礎知識能夠轉化為基本能力。教師需要認識到以下幾點:一是語文能力和語文基礎知識雖然是同步提高的,但從前的教學過分強調了語文知識的獲得,使語文課變得枯燥無味。將語文基礎知識與信息技術整合后,則能更好地彰顯語文的魅力。二是語文能力的提升過程其實也是增加語文基礎知識的過程,語文能力與語文知識相伴而生、協(xié)同發(fā)展、相輔相成。三是信息技術為學生展示語文能力提供了一個新的平臺。博文、日志、視頻、電子閱讀等,不僅能夠鍛煉學生的語文能力,也能夠展現(xiàn)學生的語文水平,更便于教師給予評價與指導。
中小學語文教師要想真正運用好信息技術提高語文教育的質量,需要群策群力,協(xié)同發(fā)展。教師既要能夠獨立創(chuàng)建信息資源,更要能夠做到資源共享??傊?,教師應該學會運用信息技術手段輔助教學,為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提供豐富的資源,并因此而進一步改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