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蘭
文言文是我國幾千年來文化的精髓,學習文言文是對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一個較好的傳承,同時也能夠大力提高學生的思想文化素質。文言文是初中語文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語文的重點知識,教師要在文言文教學中讓學生更好地體會中華民族語言文字的魅力,讓學生較好地繼承中華傳統(tǒng)文化,提升自身的素質。
教師要想讓學生學好文言文,就要和學生不斷互動,激發(fā)學習的興趣,幫助學生奠定文言文的知識基礎,讓學生在分組討論中提升對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一、分組討論,提升思維
分組討論在初中語文文言文的學習中可以說是一個不可或缺的部分,很多環(huán)節(jié)都需要學生的討論。分組討論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分成幾個小組,對文章的中心內容進行討論,在小組內說出自己的想法,聆聽他人的見解,從而更好的理解知識。分組討論可以讓每一個學生都積極地參與到其中,提高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提高學生對文言文學習的熱情。這種討論方式的學習更好地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在其中起到的知識一個指導的作用。
如,在學習教材中《論語》十則時,教師就可以用分組討論的方法讓學生充分地參與到其中,讓學生在里面找到自己最欣賞的那個句子,并說出自己喜歡的理由,然后學生會之間互相交換意見,學生在組內說出自己的見解,并仔細聆聽他人的想法,然后互相之間進行一定的評價。教師在分組的時候一定要注意組內學生學習狀況的平衡,組內要有語文成績較好的學生,也要有成績稍為遜色的學生,這樣可以更好的平衡組內的成績。在學生組內討論完之后,教師可以讓每個組派一個代表,說出組內比較具有代表性的想法,分享全班學生體會,然后教師對這個組的想法進行一些評點,糾正其中不足的地方,讓所有學生都去仔細體會以后該如何分析。這種討論的方式一定程度上拓展了學生的思維,讓每個學生都去積極地思考,提升了學生的思維能力,也讓學生在學習文言文的道路上有了進一步的提升。
二、夯實基礎,提高成績
文言文中最重要的便是對其中重點字句的解釋,對整篇文章的內容有一個大致的理解,學生如果連文言文中最基本的必備字詞的解釋都不記得,那么文言文自然也就學不好。如文言文中最基本的“爾”是你的意思,“吾”是我的意思,“日”是說的意思,如果學生連這些最簡單的都不知道,那么教師講再多更深的內容都是沒有用的。因此,教師在教授文言文的時候需要根據(jù)學生的具體學習情況調整每節(jié)課的教授內容,循序漸進地加強學生的文言文基礎。
教師除了在課堂上讓學生進行文言文方面的練習,還可以布置一些有關文言文的作業(yè)。每天不用布置很多文言文的作業(yè),可以讓學生去練習對文言文中一些字詞意思的猜測,每天練習四五個字詞,這樣一天天慢慢積累下來,學生對文言文的理解能力就有了較好的提升,學生也就不會在看到文言文時覺得看不懂了。教師每天都讓學生積累一些關于文言文的知識,這樣長期下去,學生的文言文知識就慢慢的增加,那么文言文的成績自然就有了大力的提升。教師可以讓每一個學生輪流每天都抄一些文言文名句在小黑板上,分享給全班學生學習。這樣,所有學生就在每天不經(jīng)意的積累中增強了自己文言文的基礎,語文成績也就可以得到更大的提升。
三、師生互動。激發(fā)興趣
興趣是使人學習的最大動力,對于學生來說,只要對文言文有了極大的興趣,那么必定能學好。而在傳統(tǒng)的文言文教學中,總是教師在臺上將文言文一字一句地翻譯給學生聽,將重點的詞句講解給學生聽,學生在臺下倍感無趣,自然也就沒了學習的興趣。因此,在文言文的教學中,應更加合理地分配師生資源,讓學生也參與到教師的教學中,產(chǎn)生師生之間的互動,提升學生的學習熱情。
增強師生互動的方法中第一步就是教師應在上課前讓學生去提前預習一下這篇文章,讓學生大致了解一下文章的內容,將其中一些特殊詞句的用法告訴學生讓學生注意去理解。第二步就是讓學生在自我預習的時候可以上網(wǎng)查詢一些與文章相關的資料,尋找有關作者的歷史資料和這篇文章所處的時代社會背景,這些資料有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文章所表露的情感。最后一步便是在上課時人讓學生組成幾個小組,每一個小組翻譯一段,然后教師在對學生翻譯的不對的地方進行指正,幾個小組之間互相比較誰翻譯得更好。這種教學中,師生之間的互動更為頻繁,學生對內容的接受能力也得到了提高。這樣教師就可以較好地調動學生學習文言文的積極性,讓學生對文章理解的更為深刻。另外,教師在講解的時候可以適當增加一些和這篇文章有關的故事,或是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相聯(lián)系,這樣可以更好地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師生之間的有效互動有助于增強學生對于文言文的理解能力,更激發(fā)了學生對文言文的學習積極性。